田永剛,曹貞子,白飛虎,游顏杰
(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0;2.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 寧夏 銀川 7500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從而引起一系列癥狀及其并發癥的疾病,為胃腸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1-2]。有文獻[3]報道,西方國家GERD 的發病率為8.8%~27.8%。而我國發病率為12.5%,且有增高的趨勢,我國部分地區GERD 的發病率已接近歐美國家[4-5]。有研究[6]指出,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是GERD 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且與未合并HH 的GERD 患者相比,合并HH 者的反流癥狀、酸暴露癥狀更明顯,可增加食管狹窄、胃潰瘍、Barrett 食管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嚴重者可導致食管癌的發生[7-8]。但目前關于GERD 合并HH 患者的臨床特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仍然不多。本文旨在分析GERD 合并HH 患者的臨床特征及其危險因素,為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診斷為GERD 合并HH 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63.10±12.67)歲。未合并HH的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60.10±10.57)歲。納入標準:①有明顯的消化不良癥,如厭食、反酸、噯氣、上腹飽脹和燒心感等;②食管異物感、慢性咳嗽、咽喉炎者;③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的心肺疾病或處于休克昏迷等不能耐受檢查者;②疑有上消化道穿孔、腹膜炎、腹水、嚴重腹脹者;③頸椎外傷、脊柱畸形者;④極不能密切配合者(精神異常,嚴重智力障礙);⑤吞食腐蝕物的急性期;⑥有出血性疾病者(必需檢查時,不進行活檢和息肉摘除)。患者及患者家屬均知曉相關檢查風險并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項研究獲得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通過。
納入研究患者的相關指標包括:年齡、性別、體重、吸煙史、飲酒史、主要癥狀、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胃鏡結果,其中胃鏡結果的判斷,依據胃食管反流病洛杉磯分級法[9]。
采用SPSS 22.0 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一般基線特征比較可見,患者發生GERD 合并HH 與年齡、體重、吸煙史、糖尿病有關(P <0.05),而與性別、飲酒史、冠心病無關(P >0.05);另外,GERD 合并HH 與未合并HH 的患者相比,GERD 合并HH 的患者食管外癥狀較多。見表1。
兩組患者內鏡下分級比較,僅C 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而A 級、B 級、D 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研究組的Barrett 食管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不同分級GERD 合并HH 及Barrett 食管的內鏡下特征見 附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基線特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續表1Table 1

表2 兩組患者內鏡下分級特征及Barrett 食管發生率的比較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gra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cidence of Barrett's esophag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附圖 GERD 合并HH 的A 級、B 級、C 級、D 級和Barrett 食管的內鏡下表現Attached fig. Endoscopic finding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esophageal hiatal hernia grade A, B, C, D and Barrett's esophagus
GERD 是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口腔、喉及肺引起的一系列復雜癥狀和并發癥的全球性疾病,該病涉及所有年齡和患者,不分性別,一直是消化領域研究的熱點[3]。HH 是由于膈肌較薄弱、食管裂孔擴大,造成腹部食管、賁門、胃底的組織伴隨著腹部壓力的增大,通過裂孔進入縱隔而形成的病變,并且此類患者食管裂孔不斷擴大,造成食管韌帶松弛,患者極易出現胃食管反流[10-11]。大量研究[7-8,12-15]表明,GERD合并HH 與未合HH 的患者在臨床表現、并發癥和預后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肥胖是GERD 及其并發癥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16-17]。本研究表明,體重越重,越容易發生GERD合并HH,可能的機制是:肥胖人群進食高脂肪食物較正常人群大,肥胖本身也會增加食管下括約肌一過性松弛發生的頻率。但有文獻[8]認為,肥胖與GERD無明顯相關性,可能是由于肥胖分單純性肥胖和腹型肥胖,與單純性肥胖相比,腹型肥胖對食管下括約肌一過性松弛的作用更加明顯。
大量研究[18-19]發現,長期吸煙、飲酒均可導致GERD 的發生,本研究也顯示,長期吸煙是GERD 合并HH 的危險因素,而飲酒不是GERD 合并HH 的危險因素,這與有關的文獻報道相一致[20]。總結上述研究結果,筆者認為,戒煙及控制體重能使GERD 患者獲益,但飲酒與GERD 發生發展的關系尚存在爭議,需要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高質量臨床研究來驗證兩者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生GERD 合并HH。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刺激患者胃腸激素分泌,使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胃排空受限,更加容易發生GERD[21]。GERD 合并HH 的內鏡下分級以A 級為主,而GERD 未合并HH 也以A 級為主,但前者內鏡下C 級發生率高于后者,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23)。GERD 合并HH 反流程度重于GERD 未合并HH 患者,導致胃酸及食物殘渣等反流物侵蝕食管黏膜,從而易發生Barrett 食管。但通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以減少GERD 及其并發癥Barrett 食管的發生,使得此類患者獲益[22]。
綜上所述,相比GERD 未合并HH 的患者而言,GERD 合并HH 患者有其自身的臨床特點及其危險因素。因此,臨床醫師可通過積極干預此類患者的危險因素來使患者獲得更多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