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迎
(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供應鏈金融行業報告,2020年我國的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預計高達14.98萬億元①。其發展稱得上突飛猛進。現如今,產業分配已現新格局,農、工、服務三大產業的界限不斷消弭,產業與產業之間出現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的新趨勢。受益于此,我國各產業的改革發展也得以更順利進行。但其中,農業產業由于其自身的因素,在產業供應鏈形成的潮流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明晰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痛點,特別是產業鏈條中的內在缺陷,“找準病癥方能藥到病除”,從而推動優質資源有效率、高質量地向農業農村傾斜,推進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大繁榮。
農業供應鏈金融,即供應鏈金融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通過構建農產品鏈條,對各參與方基于物流、信息流、商流的流轉提供金融支持,形成物流、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的融合,實現“四流合一”。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三農”問題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國民問題,為了高質量解決“三農”問題,曾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等;在出臺的規章制度中也一直強調對農民農業農村的扶持,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強調的“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等,這些都為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強有利的制度基礎。
現如今,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高科技的普及,農業也由此轉變著它的運行方式和發展軌跡。新背景下,土地流轉、土地互換和土地信托等新興土地運作模式在農村迅速推廣開來。相關制度的變革對我國農業金融來說稱得上是一種全新挑戰,但同時這也是一種機遇,一種導向。制度的變革正在倒逼農業金融技術不斷創新,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創造更多、更優的新型金融產品,以此來適應農業農村的不斷發展。
在政策與科技的雙重支持下,我國涉足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企業越來越多,成長程度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為農業供應鏈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大北農集團為例,該集團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戰略、將“報國興農”作為使命,是一家在農業供應鏈金融方面較為典型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在企業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的引領下,企業建立了“豬管網”、“智農網”、“農信網”,分別對養殖戶、經銷商以及各種客戶提供服務,其中“農信網”下又具體到“豬聯網”、“飼聯網”、“食聯網”、“蛋聯網”、“漁聯網”等分支節點。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整合農信管理、生產、交易、數據、物流、金融等服務,為產業鏈上的各級參與者提供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同時,該集團還為客戶提供理財產品“農富寶”、農業貸款產品“農信寶”以及第三方支付產品“農付通”等,為鏈上成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雖然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不斷被創新、一直在前進,但由于農業本身的特點,使得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存在很多痛點,本文整理了如下幾項:
雖然現代農業有了生物技術、耕作技術、灌溉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支持,但相比其他產業,農業企業還是更容易受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較低的抵御風險能力降低了金融機構對其的授信意愿與額度,加大了農業企業的資本成本。
農戶及涉農企業的征信規模較小且信用意識不足,就目前來看,我國涉農企業自身缺乏正規的金融擔保公司,使得信用擔保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風險;農戶及涉農企業的財務體系不完備,加劇了銀企、企企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性;與城市相比,農村信用相關數據的挖掘更困難,農戶們抵押物不足、征信記錄缺失……如何建立有效的信用評價機制,解決信用評價體系不完善問題,提高對農戶及涉農企業的風險評估,提升管控效率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分布地域性極強,農產品的加工、存儲、銷售等環節又均離不開物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需求的飛速提升,給物流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生鮮農產品由于本身易腐的特性,對運輸要求和存儲條件極高,如果不能嚴格把控運輸、儲存條件,損耗帶給農戶或者涉農企業的損失將是巨大的。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顯示,2018年,全國蔬菜產量70346.72萬噸,水產品產量6440.06萬噸,水果產量25688.35萬噸,肉類產量8624.63萬噸,巨大的生鮮供給量對冷鏈物流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然而冷鏈物流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進程比較緩慢,具有冷藏技術相對落后,冷藏設備較為陳舊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高質量運輸。當下,我國的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高居世界榜首,與日、美等行業成熟國家相比,我國的損耗率是其數倍之多。
成熟的農業供應鏈金融體系依靠的是系統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結構。就經濟聯系來說,相比小農經濟,大型農場、農民經濟合作社等大農經濟模式更容易與大型核心企業實現對接。但在我國,農業生產、經銷仍以農戶或者小型農場模式為主,自主化的經營模式占比更高,相比日美等發達市場,我國農業市場的分散化、零碎化等問題十分突出。
對于供應鏈金融來說,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要回歸到風險的識別、管理和控制,在如今互聯網、區塊鏈等信息科技條件下,商業銀行等資金供給方應大力完善風險防控機制,提高自身金融科技創新能力,改進金融科技軟件設備,與各參與方加強信息交流與共享;加強涉農企業財務體系的標準化建設,防范操作風險;此外,還應聚焦于農業保險相關問題的完善與改進,充分利用農業保險彌補不可控風險給農業企業帶來的損失,最大化它的保障作用。
傳統信用體系基于物理性資產背書,新的信用體系則是基于數據積累信用,但現在涉農企業的相關數據并沒有很好地流通起來,流通中的數據也沒有很強的可信性和公信力。在如今的環境背景下,借力科技是大勢所趨。加強金融科技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實現深入場景的數據風控,力爭打造“場景+科技+金融”的新金融模式,從而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信用評估賦能,實現從物權信任的社會逐步轉移到數據信任的社會,提供一個沃土環境助力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此外,應加強對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對涉農企業、涉農人員的信用意識教育,更廣泛地普及相關信用常識,加快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步伐。不僅要實現農業領域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全覆蓋,而且要做到信用意識與信用理念的全覆蓋。
農產品的產銷過程都與運輸息息相關,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直接影響著農戶及涉農企業盈利水平的高低,過高的運輸費用及損耗抑制著農戶、涉農企業乃至農業供應鏈的發展,因此要不斷加強物流尤其是冷鏈物流的發展力度,加強物流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硬件設施的投入水平,做好相應的政策引導;同時加大科技的利用效率,尤其在冷鏈物流的發展方面,相關部門及企業應加強冷凍藝術、制冷技術的研究,最終實現農產品的高質量運輸、銷售,促進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當下,我國已開始重點關注農業結構問題,尤其是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這是我國農業發展到較高水平之后的主動作為②,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農業已然結構合理,在農業市場深度融合的趨勢下,要更深入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堅定不移加強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助力大農經濟發展,使農業發展更有廣度、更有深度,從而為農業供應鏈的實施提供農業組織條件。
作為科技進步的產物,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需要深度融合科技,作為實現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農業互聯網金融正在相關涉農政策的推動下快速發展。“平臺+數據+農業+金融”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正不停地推動著其由“互聯網+”模式向“大數據模式”升級。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科技,更離不開人才,集農業、金融、互聯網與運營與一身的復合型人才是當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急需,所以應加大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同時在農業生產中,引入相關高級技術人才和研究機構,指導科學作業,從源頭降低風險。
農業供應鏈金融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更是科技造福實體經濟的一種實現路徑,為解決中小涉農企業的融資問題、金融機構的貸款風控問題、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等等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總結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痛點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將為其未來的發展改革提供依據,使農業供應鏈金融有更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更充足的發展動力。
注釋:
①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2020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2015.
② 喬金亮.牢固樹立大農業觀[J].理論導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