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焱
(河北地質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2019年12月31日,各中央企業收到國資委最新印發的2020年內部控制工作通知,即關于做好2020年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件中提到要加強風險管控,提升重大風險監測及應對水平,要求企業科學準確識別、評估、預判企業面臨的重大風險,并及時應對。2019年,五部委印發《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規定企業應綜合運用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有效管控風險。國資委和五部委的相關規定都要求企業要對重大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并及時采取風險應對策略。
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綜合發展的結果,而道路交通就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血管”,交通是否通暢、運行是否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道路交通成為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交通擁堵、交通污染、交通事故嚴重影響到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道路交通風險亟待管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管理,交通安全問題將更加嚴峻。近年來,我國交通事故仍呈現上升趨勢,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世界第一,交通事故已成為“世界第一公害” 。
所以,響應國資委和五部委的號召,對道路交通風險進行及時識別、評估、應對刻不容緩。
風險是指在特定時間和環境下,人們所期待的理想結果與現實結果之間的差異程度。風險是必然且客觀存在的,潛在于普遍情景,會帶來損失,但卻能夠識別、能夠控制。道路交通風險是在未來某個范圍的交通系統內,由于車輛原因引發的該系統內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情形。道路交通風險主要有時間要素、地點要素、對象要素、結果要素等構成。道路交通風險具有客觀存在性、損失性、不確定性、動態性、社會性等特點。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對資產當前所面臨的或未來潛在的風險進行判斷、分類以及對評定風險性質的過程。風險識別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感知風險事項,通過調查和了解識別風險的存在。第二,分析風險事項,通過歸類分析,掌握風險產生的原因和條件,以及風險所具有的性質。通過風險識別,了解道路交通風險產生的原因。
2.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是進行風險識別后,描述、分析、評價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重要性及影響程度的過程。通過風險分析,了解哪些因素對風險發生的影響最大。
3.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就是在進行風險評估后,運用相關技術和管理方法,對相應的風險因素提出多種解決方案,通過分析、討論確定一個最佳方案并實施,從而降低風險的過程。風險應對策略包括對風險進行規避、降低、分擔、承受。通過風險應對,提出可行化建議,管控道路交通風險。
第一,更系統、更深層、更徹底分析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很多,運用有關的風險理論對交通事故原因進行分類并逐層分析,能夠更徹底、系統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第二,提出更有力預防交通事故的措施。運用有關的風險理論,分析造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因素,從而制定相關有針對性、指導性的防范措施,操作性更強,防范效果更好。
第三,有利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在對交通事故發生原因進行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道路交通風險進行分析和應對,有利于推進城市道路交通風險管理一體化發展。
2018年以來,新增民用汽車2324.65萬輛,新增駕駛員5265.22萬人。其中,河北民用汽車1529.98萬輛,江蘇1776.57萬輛,山東2128.29萬輛,河南1449.68萬輛,廣東2116.28萬輛。
據公安部統計,2019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機動車3214萬輛,機動車保有量達3.48億輛,其中新注冊登記汽車2578萬輛,汽車保有量達2.6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4.3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97億人。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6億輛,與2018年底相比,增加2122萬輛,增長8.83%。全國66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30個城市超過200萬輛。其中,北京、成都、重慶、蘇州等11個城市超過300萬輛。
2017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03049起,造成63772人死亡、209654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21311萬元。2018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44937起,造成63194人死亡、258532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38456萬元。道路交通事故已成各類事故死亡人數在全國總死亡人數排在腦血管、呼吸系統、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之后,居第七位,而世界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總死亡人數中占第十位。
從以上數據看,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現狀十分嚴峻。盡管近年來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有所下降,但交通事故發生總數仍然上漲,受傷人數數量也呈上升趨勢,尤其是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更是劇烈上升,這都反應出我國道路交通存在重大風險。相比于道路安全狀況較好的國家,我國交通安全事故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機動化水平低,交通事故嚴重程度大,死亡風險率高;第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量大。
風險識別是進行風險管理的第一步,通過運用相應的分析方法,系統地識別出可能影響預期目標的風險因素及發生條件,為風險估計、風險管理奠定基礎。交通系統是由人、車輛、道路、管理構成的系統。其中每個部分出現問題都會引發事故,所以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三點。
第一,人安全意識淡薄,違章操作。人作為交通中的主體,也是引發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我國交通事故的70-80%屬于駕駛員責任事故。據相關資料統計顯示,每年因為駕駛員酒后駕駛、超速行駛、酒駕等違章行駛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總數的60%。
第二,車輛性能差直接影響交通安全。車輛是交通系統中的客體,雖然我國不斷改進車輛的性能,但我國車輛仍存在著種類多,動力性能差別大,安全性能低等特點,這加大了發生交通事故的隱患。比如引發制動失效、制動不良、轉向失效等問題。另外,由于車輛長時間運行,機件反復作用,當超過使用限度時,機件無法正常運行,從而導致交通事故。除此之外,由于保修、保養制度不完善,也會引發安全事故。
第三,道路結構不合理也是引發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道路是交通運輸的基礎和載體,對交通安全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近年來隨著我國道路建設快速發展,公路里程增加,高等級公路增加幅度明顯,道路結構和交通條件也日益改善,但仍存在著在道路網結構不合理,交通流混亂,公共交通不發達等問題,造成交通擁堵、車輛與行人搶道等現象,引發交通事故。
風險估計是以有效識別風險為基礎,根據風險的特點和性質,對已經確認的風險,通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估計其發生的可能性和破壞程度的大小。風險評價是指通過對風險的綜合分析,根據風險對預期目標的影響程度對風險等級進行排序,為后期的風險應對提供依據。
根據對最新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從交通事故多發道路類型上看,交通事故多發生在公路上,其中公路死亡人數比例占68.31%,二級公路死亡人數比例占21.88%,城市道路死亡人數比例占31.69%。從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比例分布上看,機動車違法造成事故的比例占86.60%,非機動車違法造成事故的比例占7.57%。從車輛性能上看,機動車無安全氣囊或有氣囊未展開發生的事故占總數的60%。而綜合人、道路、車輛三個影響因素,人的違法行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的交通違法行為,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數占比95.24%,死亡人數占比95.42%,其中肇事最多的五個原因分別是:超速行駛,未按規定讓行,無證駕駛,酒后駕駛,逆向行駛,其中,超速行駛是導致交通事故發生、造成事故傷亡的重要原因。
綜上,在對道路交通事故高發原因進行風險評價后,發現人的違法行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超速行駛又占有很大比重。
在對道路交通風險識別、估計、評價的基礎上,針對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關鍵因素制定主要對策和提出建議。
風險降低是衡量成本效益后,通過合理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減少損失。降低風險,主要是降低發生風險的可能性,或者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從降低風險角度考慮管控道路交通風險,應該限制超速行駛。限制超速行駛能夠起到風險預防的作用,事先預防超速引發的交通事故,降低事故帶來損失的概率。
限制超速行駛,首先要強化對駕駛員的法制、安全及職業道德教育。超速行駛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為駕駛員思想素質不高,安全意識薄弱造成的。因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宣傳交通安全知識的力度,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交通安全觀念,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以規定車速行駛,杜絕超速行為,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交通意識,從交通主體的環節拒絕超速引發的交通事故,防范道路交通風險。
限制超速行駛,其次要加大交通執法力度。第一,完善對超速行駛的處罰力度。我國對道路超速行駛額處罰包括罰款、扣分、扣證,但相對其他國家,我國的處罰相對較輕:日本規定超速行駛處6個月有期徒刑和10萬日元以下罰款;美國規定第一次超速行駛處100美元以下罰款或30年以內監禁,所以我國應完善對超速行駛的懲罰力度,降低超速行駛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可能性。第二,依靠高科技手段定時監控、定時測速。采用測速儀定時測速檢查,嚴格要求駕駛員在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的速度內行駛,禁止超速行駛。
限制超速行駛,還要完善道路交通設施。在陡坡、急彎等視線不良的地段設置警示牌,提醒駕駛員緩慢行駛,嚴禁超速。還應改善這些地段的交通條件,為道路交通安全行駛提供保障。
風險分擔是指通過買保險等合理方法,借助他人力量,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風險之內。從分擔風險角度考慮管控道路交通風險,應該完善保險制度,通過事前的風險管理,把可能的風險轉移給其他人承擔,避免承擔全部的風險損失。
完善保險制度,首先要加快車險費率市場化進程。目前我國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的協調機制還尚待完善。所以,應該繼續推動商業車險費率的市場化改革,提高車險費率調節的靈敏度,增強行業發展和社會服務能力。與此同時,保險公司應該激勵駕駛員安全駕駛,不斷優化費率獎懲機制,增強駕駛員安全意識,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降低道路交通風險。
完善保險制度,其次要加強行業監管和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我國保險監管部門應定期披露產品信息、服務質量、理賠時效和消費者滿意程度等信息。保險監督機構定期向消費者普及保險知識,開展安全駕駛教育活動,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保險公司制定合理的快速理賠渠道,縮短案件理賠時間,提高道路交通效率,維護消費者權益,分擔交通事故風險。
除了要完善保險制度的協調機制,加強行業監管外,消費者自身也要積極參與安全駕駛教育活動,了解保險公司相關產品信息,選擇適合的保險產品,積極利用保險這一渠道應對交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