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萌 周 天 楊梓萌
(海南大學 海南 海口 570000)
五指山海拔1867米,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冬暖夏涼,氣候宜人,不受寒潮和臺風侵襲。年平均氣溫為22.4℃,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平均氣溫為17℃;年降雨量在1800mm~2000mm,相對濕度為84%,年平均日照為2000小時左右[1]。
海南花卉種質資源豐富,以蘭花資源最為豐富。據統計有野生蘭57屬161種,栽培蘭花14屬50種,海南特有種47種,僅五指山地區就有130多種,如:象牙白、海南兜蘭、海南安諾蘭、五唇蘭、密葉萬代蘭、蝦脊蘭及海南墨蘭等優良名貴品種。其中,“華石斛”、“密花石斛”、“聚石斛”、“美花石斛”等為海南特有種[2]。
五指山蘭花產業以熱帶蘭為主,包括蝴蝶蘭、石斛、文心蘭和卡特蘭四大品種,除此之外還有萬代蘭、火焰蘭、兜蘭等。
蝴蝶蘭,為附生性蘭花。花大而美,花色多,花期較長。花期可控,集中在春節前后,蝴蝶蘭產業中使用低溫催花技術,已達到精準控制蝴蝶蘭開花時期的目的。五指山冬季日間氣溫在20℃-23℃,夜間氣溫在15℃-17℃,是蝴蝶蘭天然的催花基地,其獨特的氣候大大減少了生產成本。配合東方市、三亞市蝴蝶蘭生產,可達到在東方市、三亞市縮短生產時間,提高盆栽品質;在五指山天然催花,減少生產成本的目的。
石斛蘭,觀賞蘭類,又可分為春石斛、秋石斛與其他野生種,是優勢觀賞蘭種。石斛品種繁多,超過1000種,市面上主要品種有金釵石斛、密花石斛、鼓槌石斛等,可入藥。適于國內各戶型花卉盆栽裝飾。
鐵皮石斛,因表皮呈鐵綠色而得名,是中國二級保護植物。鐵皮石斛可榨汁鮮食,可藥用泡酒,其花可曬干制茶,鮮條加工后可制成石斛干品“鐵皮楓斗”。家庭種植中,鐵皮石斛能作觀賞植株,凈化空氣。
五指山地區空氣相對濕度大,有利于石鐵皮斛的返野生種植。夜間山中有霧氣,向鐵皮石斛提供水分的同時又不會降低石斛內富營養的膠質含量。
文心蘭,又名跳舞蘭、舞女蘭,可分為薄葉種、厚葉種和劍葉種,屬復莖式氣生蘭類,歸洋蘭。株型較高,花色多,常用作鮮切花,保存時間達20天以上,是優質鮮切花品種,也是國際上重要蘭花切花品種之一。文心蘭適宜生長溫度為18℃-25℃,溫度低于10℃時文心蘭將受寒害影響而枯死。
卡特蘭,學名卡特里亞蘭,國際上有“洋蘭之王”的美譽,經雜交育種,已培育出近千個園藝品種。卡特蘭花多具典型芳香,花序短,且幾乎四季開花。個別品種的非蠟質卡特蘭花在植株上持續8天至15天,個別花在一個月左右。卡特蘭知名度遠低于蝴蝶蘭,被譽為玩家級洋蘭,因生產成本高和家庭養殖難以開花等因素,當前市場份額較低。
現蘭花產業多采用智能溫室種植模式,溫室內配備有溫度計、濕度計及光度計,用以記錄棚內數據。技術工人根據棚內數據記錄,調控風機、水簾、遮陽網運作,調整蘭花生產環境。國內智能溫室多效仿國外溫室的基本結構,能做到遠程控制溫控系統和噴灌系統,但由于國內溫室發展時間短,與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的智能溫室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全球蝴蝶蘭市場上,荷蘭業者約占5成。而臺灣地區占率不到2成,是公認的“蝴蝶蘭品種王國”,優勢是品種繁多,花色漂亮;但劣勢是溫室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比不上已有百年花卉栽培歷史的荷蘭,以致于品質不佳和不穩定。相比于臺灣,五指山地區的蘭花產業起步晚,發展慢,在溫室技術上需要有科學管理與專業人員進一步改善與提升[3]。
蘭花生產上常運用組織培養技術。組培技術能使一些珍貴蘭花得到大量繁殖,降低成本;同時也縮短蘭花新品種的培育年限。對于能進行分支的蘭類如石斛蘭,生產上可采用催芽的方式進行擴繁,擴繁率在每萬株可擴繁2-3萬;而組培技術是催芽擴繁率的幾十倍。對于不可自行分株的蝴蝶蘭來說,組培技術為其打開中端市場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
在種苗基質的選擇上,蘭類尤其是蝴蝶蘭的培育需要進口水苔的參與。水苔,別名泥苔蘚,是無土栽培常用基質,能減少病蟲害發生,保水排水性能好,有極佳的通氣性能,廣泛用于各種蘭花栽培。市面上有國產水苔與進口水苔之分,進口水苔基本產自智利,質量優,價格也高于國產水苔。防蟲、防風網的設置,也極大減少了蘭花生產過程上的損耗[4]。
除水苔外,海南蘭花栽培上還常用椰殼。椰殼也具有良好的保水通氣性能,但劣勢在于椰殼在蘭花組盆過程中難以造型,相比水苔而言,造型能力差,在運輸上具有短板。
五指山天然的氣候條件為蘭花生產提供了優勢,降低了蘭花的生產成本,使其能在春季銷售旺季時以較好的價格出售。蘭花南北均可種植,但蘭花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北方蘭花要在溫室過冬,時間從9月底到翌年4月中上旬,越冬時期的大棚需運用智能溫度進行調控,根據蘭花品種溫度要求差異,保持至少0℃以上溫度。在長達半年的加溫條件下,蘭花生產不得不面臨成本問題。與其他區域相比,海南尤其是五指山地區生產的蘭花所需時間短,從小苗到達到出貨標準,所需時間同比其他地區減少兩個月,且能進行反季切花生產[5]。
相比于蘭花產業較為出名的地方,如廣東佛山、重慶南坪等老牌蘭花基地和新興的福建漳州地區,五指山蘭花產業在國內,甚至省內都缺乏知名度。過往政府扶持企業過程中,重視產業發展“短平快”,導致一部分產業未能找準市場定位、發展五指山優勢,最終夭折。政府應做好發展規劃、政策引導及幫扶等工作,落實產業服務,在提供蘭花企業資金及建設方面幫助的同時,還可結合當地文化,孕育地方名片,豐富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素養。
在科研方面,目前科研人員對蘭花大規模生產方面的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停留于分子方面,在實際生產中缺乏應用,使得蘭花新品種開發滯后,缺乏競爭力。
在運輸方面,隨著海南中線高速的開通,省內蘭花運輸問題得到較大緩解。但在省際間運輸方面,五指山乃至整個海南區域存在劣勢。珠三角地區具有發達的鐵路交通網,為廣東佛山成為國內最大蘭花集散地打下基礎。五指山蘭花產業必須緊跟“一帶一路”,抓住自貿港政策機遇,不僅在進口水苔方面將進一步降低蘭花生產成本,在優質技術人才引進方面將獲得優勢,以提高蘭花品質。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現鄉村振興。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花卉產業得以恢復發展。作為傳統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的蘭花,從愛好者的賞玩,迅速興起,40年來已發展成為特色的產業,富民的產業。不論是陽臺養蘭,還是溫室大棚的規模化生產,都為養蘭者帶來豐厚的回報。中國蘭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指出,國內有不少通過蘭花致富建起的蘭花村,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興旺、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典型。
五指山市為國定貧困縣,至2020年初才宣布正式宣布“脫貧摘帽”。脫貧不脫政策,摘帽不摘責任,利用五指山天然資源優勢,找準熱帶蘭產業特色,發展蘭花產業增收,結合蘭花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從而實現真脫貧,脫真貧。
政府層面上,應明確蘭花產業對鄉村振興的助推作用,加強對當地蘭花企業關注度,并對其進行考量。扶持蘭花龍頭企業,引進技術、電商方面人才,為蘭花企業及研究型高校的深度合作構架橋梁,實現研究緊密接合生產。
蘭花產業發展至今,傳統的線下銷售模式已滿足不了產業的發展。隨著電商文化及線上銷售的興起,越來越多“帶貨”現象的出現,許多地方農產品找到了銷售的門道。在“互聯網+農業”的浪潮之下,政府應起到正確導向,協助企業形成專業化的產業帶,創特色品牌,增強五指山蘭花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達到產業增收、鄉村振興的總目的[6]。
企業層面上,在得到政府與政策的支持的同時,企業要具備造血能力。要保障品質,拓寬客源。蘭花行業在2012年開始走平民化道路,降低利潤,致力于打開中端消費市場。2019年國內蘭花市場蝴蝶蘭年銷量為1.2億株,而文心蘭年銷量達不到100萬株。當前花卉市場中,蘭花的家庭普及率低,部分人群對蘭花的認知還停留在價格昂貴的層面。市面上所暢銷的單株型蘭花,售價僅在20元以內。經過管理技術引進及品種改良,蘭花已廣泛適應家庭種植。現蘭花銷售的困境在于人們對蘭花認知的不足。蘭花市場潛力大、推廣空間大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推廣難度的廣和大。
以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為例,村內原有60戶貧困戶,229人,現已全部脫貧。在當地蘭花企業的推動下,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支持,向在崗村民普及蘭花知識與種植技術,使村民有一技之長。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技術工人的缺乏對產業發展具有極大的制約,將普通農民培養為技術工人在短期內無法實現。
鄉村干部層面上,首先要培養“一懂兩愛”情懷,熟知鄉村產業,有著改變鄉村現有發展的強烈愿望。在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干部將起到聯系政府和企業、企業和農民的橋梁作用,團結人民群眾,反饋企業和人民的訴求,鼓勵、帶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
深入學習,提高對蘭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形勢的市場敏銳力,產業發展結合農戶增收,產業建設結合鄉村建設,綠色助農,綠色發展。依托蘭花特色資源,深挖文化內涵,作為五指山文化中的一張文化名片和特色產業。持續加以推動,并納入規劃策劃、項目招商、品牌推廣等整體考慮,助推旅游新品牌、新熱點的打造,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真正助推鄉村振興。
五指山蘭花產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破除急功近利思維,發展實業,腳踏實地,在農民心中構架起良好的產業形象,構建政府-企業-農民一體化模式,鼓勵農民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同時也為企業輸送了造血人員,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