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銀行”具有銀行的功能,如存儲、匯兌等,但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它存儲的不是貨幣是學分,匯兌的不是金錢而是學習經歷。“學分銀行”的構建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該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由四個方面的制度構成:學分認定制度、學分累積制度、學分折算制度和學分兌換制度。
一、學分認定制度。學員以往獲得的非學歷培訓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一定級別的技能大賽證書和相關學歷證書等經嚴格審核后,可以兌換當前所學專業中相對應的課程學分。各級各類教育的課程標準紛繁復雜,“學分銀行”計劃要求國家標準課程作為試點專業的必修課程不能低于三分之二,以從總體上保證計劃目標的實現。認定的關鍵因此首先是能否與國家職業專業目錄有效對接。其次是從知識和技能兩個維度評判學員在某一相關課程中達到的實際學業水平,其課業能力是否達到了國家標準。當然,這其中核定學員的誠信、發證機構的誠信及認證人員的誠信是學分認定的重要前提。
二、學分累積制度。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所接受的不同教育,通過一定的考核后均能獲得相應的學習記錄和學分,這些記錄和學分以不同的方式登記存儲在個人的學習賬戶上。理論上來說,所有的學分都可進行學分認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計劃前期應只選取國家級證書及全行業認定的資質證書等作為累積的基礎。“學分銀行”計劃實行學分制,各專業的總學分為90學分左右。學生在2.5至5年的時間里可以累積學分,累積滿規定的學分后即可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學歷證書。
三、學分折算制度。學分折算制度由學分折算和學分補償兩部分構成。學分累積的基礎往往以證書的形式得以呈現。這些證書承載的課程需要以學分的方式進行轉換,用以兌換“學分銀行”計劃內課程。這些課程依照知識點、技能點進行比較,根據等價原則進行轉換。與計劃內課程具有同一性的課程,可享有同等學分。類似或相似課程采取如下原則:部分同一的課程,如果相同部分達到50%以上,可以折算為計劃內課程學分的50%;不同的部分,學生仍然需要繼續學習進行補償。目前,非標準課程的折算仍存在較大的技術難題。
四、學分兌換制度。學分是成功完成某項科目所獲得的分值單位,用于表明學生獲得某種證書或達到某個級別技能所需要的科目的教學總量。學分兌換的目的是建立職業教育和各類教育學分轉換機制,推進能力和資格的透明度,促進它們之間的可比與轉換。學分進入兌換環節,審定委員會將對前述各個環節重新進行審核,報經上級部門核準后發布兌換規則和兌換流程。兌換結果要進行公示,同時接納反饋意見,以推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與規范。計劃實施過程中,任何一個有效學分的擁有者均可申請兌換相應課程的學分,并通過自身的繼續努力以獲取國家認可的學歷證書。
“學分銀行”計劃的培養目標是為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種專門人才所需要的專項能力涉及特定工種、特定職業技能水平。然而回顧過去,還有許多地方值得總結與思考。
一、建立職業繼續教育體系。“學分銀行”建立在終身學習的理念之上,為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四通八達的教育立交橋提供了制度嘗試和技術示范。然而,無論從德國的現代學徒制,還是從澳大利亞八級能力水平構成的國家行業職業能力標準體系,或從上海、北京等地開展的試點情況來看,“學分銀行”可在職業教育領域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卻不宜以培訓、等級證書等替換正規學歷教育學分。應將國家的繼續教育如普通學歷教育一般分成兩個系列:學歷繼續教育和職業繼續教育。將“學分銀行”模式引入到職業繼續教育中來,結合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等形式,以最大限度實現職業教育的及時性、針對性和靈活性,讓職業教育不再是終結性的教育而應成為終身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二、建立學分銀行管理體系。銀行是承擔信用中介的信用機構,通常具有存款、放款、匯兌等功能。學分是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常以每學期的課時數、實驗和實踐時數等為學分的計算依據,可被用作學習者和學校之間進行交換的“貨幣”。學分認定長期以來作為教育部門的專屬權力為公眾所認可。學習成果的學分互認和學分轉換作為教育銜接的形式和中介,是“學分銀行”制度的核心內涵,為此,必須建立一個權威的組織嚴密的學分認定、累積、折算、兌換以及研究體系,以保證所獲證書的社會公信力。在韓國,教育部終身學習政策署負責并實施“學分銀行”計劃,地方各級也有負責實施“學分銀行”計劃的專門機構,還有負責制度設計和具體實施的專業研究機構。
三、建立學分銀行課標體系。課程標準化建設是各級各類教育課程銜接、進行學分互認和轉換的基礎,也是逐步完善我國教育立交體系的必備前提。目前,課程標準化方面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行業、企業設置的課程,其核心點、考察點、邏輯點難以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可復制性和可嫁接性無法得到科學論證。德國課程標準化的經驗是推行模塊化教育:把課程的學習內容劃分為教學單位,把教材的知識領域分門別類,形成帶學分、可檢測、具有限定內容的教學單位,即模塊。職業繼續教育的模塊可由各行業專家提出,報經教育部審定后予以推行。模塊應具有行業特色、企業特點,但須包含教育部門認可的相應學習量和學分,可以是單個學期,也可以持續數個學期,并隨著經濟發展和崗位需求適時予以更新。
四、建立學分銀行服務體系。學分互認和轉換制度的實施需要有技術載體的支撐。目前,各教育機構除了缺乏統一的課程標準和科學的運行機制外,還缺乏有效的教育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歐洲學分轉換系統(ECTS)的成功實施打破了校際之間的藩籬,消除了國際之間的障礙,成為學分流轉的典范。法國在加強職業教育與勞動培訓之間的聯系中,職業教育培訓服務體系(VET)發揮了重要作用。“學分銀行”計劃的推行需要建立學分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及時公布“學分銀行”規范性文件,為學習者提供學分認定、積累、折算、兌換等相關服務,為辦學及相關機構提供查詢、咨詢等服務。服務體系的設計應以形成典型“產品或服務”為核心,有機整合學習者各階段學習資源,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
職業教育是滿足人力資源增量需求,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能型后備人才的主渠道。職業繼續教育能夠提升在崗、轉崗、待崗員工素質,盤活人力資源存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繼續教育,對于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提升國民職業素養,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