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一三一煤田地質有限公司 陜西 韓城 715400)
石窯塔煤礦位于渭北煤田韓城礦區桑樹坪井田東南部,煤礦西北與新星煤礦相鄰,西側與桑樹坪煤礦相鄰,東與三和煤礦相鄰,南與下峪口煤礦及陽坡煤礦(已關閉)相鄰。礦井生產能力30萬噸/年。
含水層按其巖性及藏水空間可分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層、石炭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層和奧陶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三種類型,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層。主要賦存于第四系中上更新統底部黃土孔隙、亞砂土及細砂層中,區內沉積厚度小,含水性弱,水質HCO3-Na,礦化度小于lg/L。
2.石炭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層
(1)上石盒子組砂巖含水層(P2sh)。巖性為灰綠、黃綠色中~粗粒砂巖,含水層位于該組的中部及底部,含水層厚度58m,據桑樹坪井田精查水1號鉆孔抽水試驗結果,其單位涌水量0.0018L/s.m,滲透系數0.0057m/d;泉水流量一般0.2~1.2L/s,水質HCO3-Na(Na·Ca)型,礦化度小于1g/L,屬弱富水含水層。
(2)下石盒子組砂巖含水層(P1sh)。有三層淺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巖含水層,位于本組的上、中下及底部,泥鈣質膠結,裂隙不甚發育,透水性弱,據桑樹坪井田精查水1號鉆孔資料,含水層厚度19.75m,鉆孔單位涌水量0.00327l/s.m,滲透系數0.0016m/d,泉水流量一般0.1~0.4L/s,水質HCO3-Na(Na·Ca)型,礦化度小于lg/L,屬弱富水含水層。
(3)山西組砂巖含水層(P1s)。有三層中~細粒砂巖,位于本組上部、底部及2號與3號煤層間,巖石堅硬且裂隙較發育,砂巖中含有大量白云母片,該層透水性較好,水1號水文鉆孔資料顯示,其含水層厚度16.95m,該孔單位涌水量0.000084l/s.m,滲透系數0.00037m/d,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1L/s。水質HCO3-Na·Ca(或者Na·Mg)型為主,少數HCO3-Ca型,礦化度0.6g/L左右,屬弱富水含水層。
(4)太原組石英砂巖含水層(C3t)。為中粒石英砂巖及砂礫巖,位于11號煤層上部及下部附近,含水層厚度16m,據桑樹坪井田精查報告S6號鉆孔抽水試驗結果其單位涌水量0.00108L/s.m,滲透系數0.00202m/d,泉水流量一般0.1~0.4L/s,水質HCO3·SO4-Na·Ca型,礦化度多在0.7~1g/L之間,屬弱富水含水層。
煤系地層及其上覆含水層地下水動態隨降水量的增減而相應的變化,潛水位變化與大氣降水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奧灰水雖有反映,但變幅極小。此外,鉆孔抽水,抽水前靜止水位往往高于抽水后的恢復水位,礦井含水層涌水量亦有先大后小的特點,均說明煤系及上覆砂巖含水層段地下水是接受降水的補給積累而成。故礦井內直接充水含水層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滲入補給,并通過基巖露頭處補給地下水,但全區降水量小,因而補給量有限,礦井外圍亦有側向徑流補給。煤系及上覆地層含水層與隔水層交替互層,良好的隔水泥巖阻止了砂巖含水層之間的水力關系,如同一鉆孔各含水層之間有一定的水位差,是互不補給越流極弱的證據,因之各含水層一般水力聯系不密切。一般沿地層傾向順層面流動,以泉或滲透排泄于溝谷河道,也可通過較弱的隔水層段、泥巖頂部風化帶或斷層帶向下部排泄。
石窯塔煤礦現采3號煤層,據礦方介紹,目前正常礦井涌水量3.33m3/h,最大礦井涌水量4.58m3/h,隨開采面積的加大,今后礦井開采時涌水量有可能增大。
本礦井充水主要來源有三個方面,其一是老窯(空)積水,其二是山西組砂巖裂隙水。使用兩種預測方法對礦井涌水量進行預測(大井法、富水系數法),結合礦井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對比分析。
式中:Q-工作面最大涌水量(m3/h)
S0-水位降深(m);(由490.6m降到408m)
M-含水層厚度(m);(2號煤層底至3號煤層頂平均值10.76m)
K-含水層滲透系數(m/h)(0.000015m/h)
R-工作面含水層疏干時含水層影響半徑(m)(抽水鉆孔的平均值10.6m+r0)
r0-工作面引用半徑(m)(未來采區面積361847.3m2,引用半徑為339.5m)
參數的選取以水1號鉆孔抽水試驗參數,計算結果如下:
Q采區最大1=2.72(m3/h)
2.正常地質情況下開采1、2、3號煤層時:礦井涌水量以老空積水、山西組砂巖裂隙水等預測計算結果是:
Q礦井最大=4.58+2.72=7.3(m3/h)
因此,預測未來3年內礦井正常涌水量3.33m3/h,礦井最大涌水量7.3m3/h。
礦井涌水量采用比擬法(富水系數法),富水系數法是按噸煤的含水量來預算未來生產礦井的涌水量。富水系數公式如下:
Q=Kp×P
式中:Q:未來礦井涌水量m3/d
Kp:富水系數m3/t
P:未來礦井煤炭產量t/d
本次對石窯塔煤礦進行了煤礦排水量及技改出煤煤炭產量調查。調查結果:煤炭產量15萬t/a,日產量411t/d,最大涌水量109.9m3/d,平均涌水量79.9m3/d,最大富水系數0.267m3/t,平均富水系數0.194m3/t,未來礦井設計能力30萬t/a,根據富水系數公式Q=Kp×P可計算出礦井達產后(30萬t/a)的礦井涌水量為:
Q最大=0.267×822=219.5(m3/d)=9.15(m3/h)
Q平均=0.194×822=159.5(m3/d)=6.65(m3/h)
故未來3年內礦井達產后(30萬噸/年)最大涌水量9.15m3/h,平均涌水量6.65m3/h。
對兩種方法計算結果進行綜合對比分析,確保礦山生產安全,遵循就高原則,最終確定以富水系數法計算結果為預測結果,因此礦井未來3年內礦井正常涌水量6.65m3/h,礦井最大涌水量9.15m3/h。本次涌水量采用富水系數法,但在以后的生產過程中應加強礦井涌水量的觀測,預防突水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