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
【關鍵詞】老年人口? 文化養老? 養老需求? ? 【中圖分類號】D9? ? 【文獻標識碼】A
當前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增多,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養老需求與養老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物質生活上的老有所養,他們對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繽紛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也同樣迫切,為此文化養老應運而生,并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服務老年人口、解決養老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老年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老年人普遍精神生活匱乏,文化服務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目前老年大學、老年活動室是老年人開展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但是其供給數量遠遠無法滿足老年人需求,仍有超過60%的老年人感到生活孤獨、精神空虛,尤其一些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更是如此。當前我們面對的一個現實是,老齡人口不斷增多,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不斷多元,早已經不再局限于衣食無憂的物質層面,而進一步擴展到社交娛樂、情感交流、休閑養生等文化需求層面。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文化養老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就會愈加放大,整個養老產業發展也會遭遇更加嚴峻的挑戰。
目前解決文化養老供需矛盾應立足于現存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既包括硬件資源投入不足,也包括軟件資源相對匱乏。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文化養老顯然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投入,讓文化養老之“文化”有所依附,如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健康教育中心等,不僅需要場地,還需要相應的設備和活動器材、用品,以保證文化養老真正落到實處。然而目前相比于每年新增的1000萬老齡人口,我國用于服務文化養老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速度遠遠滯后。因此,大力推進文化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凸顯。文化養老是對新時代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回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要求。為此政府及社會各界應積極探索、實踐文化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將物質養老向精神養老升級推進。
文化養老是現代社會養老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也是解決養老民生需求的新課題,為此我們一定要正視現實、勇擔使命、高屋建瓴,積極布局和推進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一,優化文化養老制度環境。開展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要制度先行,依靠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支撐整個文化養老服務體系的有序和長效發展。一方面,政府應持續完善文化養老相關的制度法規,包括土地供給、稅收優惠、金融投資、人才引進等方面,使文化養老產業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同時也要引入市場機制,大力扶持“銀發經濟”產業發展,激發養老產業的內生活力,讓文化養老形成規?;l展,進而產生經濟效益,以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到文化養老產業,保障其可持續發展性。政府要通過政策舉措鼓勵民營機構投身文化養老產業,合理引導民間資本流向文化養老領域。在金融投資上,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放寬條件,運用政府投資、公益基金、民間投資、公建民營、合作互助、政府補貼等多元化形式和渠道興辦文化養老產業,擴大文化養老服務覆蓋范圍,加快文化養老產業發展步伐,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文化養老產業發展紅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為養老產業發展制定科學統一的標準,規范市場準入門檻,加強產業監管,打擊擾亂市場、惡意侵犯老年人人身和財產權益的不法行為,為老年人維權配備專門資源,提供司法援助,充分保障老年人享受文化生活的主體權益,使文化養老服務體系標準化、法制化。
第二,完善文化養老教育體系。教育是文化的推進力,文化養老同樣也要依靠教育資源的推動。政府應切實推進老齡教育,完善文化養老教育體系,讓老年人在教育體系中不斷充實自己、提升價值,能夠在新時代進一步融入社會,老有所為,發揮余熱,進而獲取精神上的滿足感。一方面,政府應牽頭整合、擴充老齡教育資源,積極開展老齡教育,如利用社區開辦老年大學、興建老年圖書館、舉辦老年興趣愛好培訓班等,實現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另一方面,老齡教育體系應堅持與時俱進,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緊跟社會潮流,讓老年人能掌握新知識,獲取新信息;應實行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相結合、初級課程和高級課程相結合的層次化教學,因“老”施教,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善于利用現代網絡科技開展網絡化老齡教學,通過簡單易上手的網絡課程吸引老年人學習,克服基礎資源短缺、資源覆蓋面不足的弊端。
第三,豐富文化養老社會活動。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興趣愛好等特點,政府、社區和社會組織應該積極組織針對老年人群的各類文化娛樂活動,搭建文化養老服務平臺,讓老年人在文化養老服務體系中有所為、有所樂。一方面,根據老年人的愛好特長成立興趣班組,如象棋社、舞蹈社、書法社、攝影社等,豐富老年人的“文化菜單”;定期組織老年人郊游旅行,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在景區勝跡中陶冶情操;積極順應時代和科技發展,通過社會活動向老年人引介新事物、傳達新觀念,讓老年人能夠了解社會趨勢,緊跟時代潮流。政府部門應該牽頭定期舉辦針對老年人的各項賽事、匯演等活動,讓老年人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飽滿的熱情,如2018年舉辦的“最美夕陽紅·全國養老產業文化惠民公益工程成果展”,這一針對老年人開展的文體交流匯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頗受老年人好評。另一方面,應針對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開展心理關愛、健康治療等關懷活動。如組織工作人員上門為獨居老人排解孤獨,組織文藝隊到養老院舉行公益演出,青年職工定期上門探訪老一輩退休職工等,不僅要充分填補這部分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彰顯中華養老文化的精神傳承和社會主義的人文情懷。
第四,加強文化養老人才建設。養老人才匱乏是當前我國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人才作為文化養老工作的參與者、建設者、組織者和推動者,在文化養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感染老年人,以蓬勃炙熱的感情引領老年人,以踏實肯干的態度服務老年人,在精神上要樂于奉獻,腳踏實地;在技能上要一專多能,靈活善用。一方面,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要通過開展教育培訓提升文化養老工作人員素質,必要時應設立準入制度,對心理咨詢、健康服務領域的工作人員進行上崗資質認證,把好入門關。要鼓勵工作人員不斷自我提升,不僅局限于能夠組織開展、引領參與簡單的文體活動,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醫療保健、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如文學、攝影、舞蹈、乒乓球、棋牌等,要不斷提升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精神文化服務。另一方面,要善于溝通、平等交流,尊重老年人固有的生活習慣和價值取向,尊重老年人的人格追求和自由體驗,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需求、不同價值理念、不同行為范式的老年人,善于傾聽他們的心聲,善于激發老年人的共鳴,要讓老年人真正感受到精神上被關愛,引導他們走出自我封閉空間,融入和諧健康的社會文化娛樂氛圍之中。

【參考文獻】
①陳泰昌、尤帥:《新時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和戰略研究》,《老齡科學研究》,2019年第4期。
②羅亞玲:《新時代如何打造養老服務新格局》,《人民論壇》,2019第26期。
③沈勤、韻卓敏:《新時代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路徑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19年第8期。
責編/李一丹? ?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