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關鍵字】“鄰避”風險? 風險防范? 公眾? ?【中圖分類號】C93?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們對大型公共設施的依賴也日漸明顯,環境類“鄰避”風險已然成為社會主要風險之一。環境類“鄰避”風險是指公眾擔心“鄰避”設施(垃圾焚燒發電廠、高鐵、PX項目等)會引發環境污染,試圖以非常規方式(集會、游行、靜坐等)反對建設該類設施,因此威脅到社會安全秩序的潛在可能性。環境類“鄰避”風險固然與“鄰避”設施本身的技術風險有關,但現有的科技水平大多已能夠成功防控此類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環境類“鄰避”的真正根源還是在于公眾的主觀建構。具體而言,首先,傳統的封閉決策模式導致了信息閉塞,公眾無法形成關于“鄰避”設施的知識圖譜,于是出現了認知上的感覺偏差;其次,現實中公眾的合法利益表達有時遭遇阻礙,進而加深了對“鄰避”設施的不信任感;最后,環境具有明顯的溢出效應,收益與成本分配的失衡引起了“搭便車”問題,公眾產生較強的“相對剝奪感”,“鄰避”風險也隨之被無限放大。相應地,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應該遵循公開、民主、平等價值理念,確立信息公開、民主參與、法律機制構建等實現路徑。
以公開作為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的邏輯起點,就是要在“鄰避”設施決策過程中隨時向公眾發布必要信息。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實現,均是將信息公開與信息對稱視為前提。盡早就項目規劃、環境評價、主體問責等關鍵信息,及時向公眾發布并征求反饋意見,無疑是化解環境類“鄰避”風險的首要環節。其一,可以快速切斷謠言的傳播鏈條?!班彵堋痹O施普遍含有敏感性信息,公眾的獵奇、懷疑、焦慮等心理,難免使其對一些虛假或小道消息表現出興趣,反而對權威主體發布的信息持保留態度。因此,為了減弱謠言帶來的渲染、夸大、炒作等不良后果,應及時就“鄰避”設施有關的客觀信息公布于眾,掌握輿論風向標和主動權,限制“鄰避”風險的擴散與傳播;其二,能夠增強公眾對未來預期,相當于給公眾吃下一顆“定心丸”。
在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中節堅持公開原則,有賴于建立由主體、客體、內容、方式等要素構成的信息公開機制。公開主體應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為主、建設與運營企業為輔,也應鼓勵具有從業資質的第三方組織或機構,基于公共價值自發進行環境測評并公布結果;公開內容應圍繞環境承載力、居民健康與財產風險、就業率變化等實質信息,并把全部信息內容劃分為無條件公開、依申請公開、不公開三個級別,在保護相關主體隱私的同時,充分顯現公開主體的誠意,讓公眾切身感受到關切之情;公開方式應注重信息的雙向傳遞與互動,初次公開以自上而下為主,后續公開則更側重對反饋意見的精準回應。信息公開方式應力求多樣化,不應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廣泛采取官方專題網站、微博、公眾號等新興載體,積極主動地告知公眾有關“鄰避”設施的系統動態。
以民主作為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的行動指向,就是要在“鄰避”設施決策過程中充分體現民情社意。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而言,“鄰避”設施涉及眾多的利益相關主體,這些主體理應全程參與設施規劃與論證的核心環節。此舉旨在匯集“鄰避”設施建設的合理化建議,反映公眾的根本利益訴求,最終促成科學化、民主化決策,也為之后政策執行掃清障礙;從社會“善治”角度而言,“鄰避”風險不會自動消失,如果一味采取拖延、忽視、擱置等消極手段,非但不利于有效化解“鄰避”風險,而且可能加劇風險的影響范圍與程度。在此情況之下,采取民主協商的柔性治理方式,便可以為爭議雙方搭建一個輕松、自由的風險溝通平臺,雙方有機會面對面地傾聽彼此心聲,從而就風險防范與規制達成高度共識;從培育公民精神角度而言,民主參與增進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協商與對話,也加深了這些群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與包容,因此喚醒了公眾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得公眾能夠正確處理公共利益與個人私利之間的關系。同時,多元主體之間的緊密聯系也有益于這些主體在抵御“鄰避”風險時保持足夠的理性與克制,無形之中夯實了社會穩定的基礎。
在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中貫徹民主原則,必然要拓展多元利益主體參與“鄰避”設施決策的渠道。政府部門應該著重在三個環節暢通參與渠道,確保各方主體有序參與“鄰避”設施的決策議程。首先是拓寬利益表達渠道,使得不同群體的利益主張得以順利輸入政策系統。除發揮人大、政協、信訪工作優勢以外,還應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潮流,廣泛借助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創設多種形式的問政、咨政、議政平臺,突破利益表達的時空限制,方便所有主體暢快地表達利益訴求;其次是拓寬利益協商與溝通渠道,發揮政府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協調作用?!班彵堋憋L險源于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糾葛,各主體唯有展開卓有成效的交流合作,才能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彌合彼此之間的利益分歧。例如,政府部門可舉行“共識會議”“圓桌論壇”等,社區(村)委員會也可嘗試“鄰里守望”制度、“應急響應”團隊等;最后是拓寬利益監督渠道,形成全過程、多主體監督的新格局。尤其在“鄰避”設施立項、建設與運營等重點環節,更要開辟社會與輿論監督主陣地,大膽探索設立“舉報人”“吹哨人”等監督途徑,從外部約束政府、企業等強勢主體的不當行為,及早發現并排除“鄰避”風險隱患。
以平等作為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的程序保障,就是要在“鄰避”設施決策過程中維護公眾的生命、健康、財產等基本權利。環境類“鄰避”風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環境受益權分配不平等,化解此類風險,平等決策是關鍵。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實質上需要維護公眾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一系列平等權利,在政治領域落實公眾的知情、監督、參與、表達等權利,有效緩解因“鄰避”設施長期累積的社會矛盾,防范社會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在經濟領域執行風險與收益對等原則,尤其在“鄰避”設施的建設與運營方只需承擔有限成本,但卻因此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的情況下,更要避免選址地周邊居民為“鄰避”風險全額買單。在社會領域制定統一的救助與補償標準,防止再出現“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等現象,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平等待遇,徹底消除公眾因不平等遭遇產生的“相對剝奪感”。
在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中維護平等原則,應健全相應的法律機制。法律是維護公眾各項平等權利的有效武器,對于化解環境類“鄰避”風險也最具權威性。在立法層面應該明確公眾的環境權利,鑒于各類“鄰避”風險高發的態勢,相關立法機關應加緊完善有關“鄰避”風險應對與防范的法律法規。立法工作要以原則性與靈活性為前提,充分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圍繞公眾利益至上的精神內核,進一步規范利益相關主體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在執法層面應時刻體現公眾的環境權利,適當增加公眾環境滿意度的得分權重,以強化公眾對政府的環境問責力度。還應積極推行常態化的環?!奥摵蠄谭ā睂嵺`,加強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與聯動,解決相關部門在防范與應對“鄰避”風險時出現的標準尺度不統一、自由裁量權過大等問題。在司法層面應及時救助公眾的環境權利,強制中止并懲戒一切主體的侵權行為。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環境污染群體性事件及其處置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4ZDB14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國慶、楊建成:《信息公開與權力平衡:新時期中國政府有效監督的現實路徑》,《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②洪大用:《環境公平:環境問題的社會學視點》,《浙江學刊》,2001年第4期。
責編/李一丹? ?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