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牽動著國人的心,對大多數人來說,配合政府工作安排部署,無特殊情況不要出門,是為抗擊病毒獻力的重要方式。
居家期間的消毒防護,也是抗毒重要的一環。我們常用的84消毒液,還有口罩包裝上看到的“環氧乙烷”,都是消毒劑在多年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品種。
在醫學上,消毒是切斷感染性疾病(包括傳染病和非傳染病)傳播的重要措施,對降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起著巨大作用。
我國古代關于消毒防病所累積的知識極為豐富,《呂氏春秋》中即有“九沸九度”的記述,提倡飲用開水;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到用茱萸葉消毒井水;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一切肉惟需煮爛”才可食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述“天氣瘟疫,取出病人衣服于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等。
與此同時,國外亦有許多類似的記述。
在醫院消毒開展以前,各科疾病的病死率都很高。19世紀中葉,塞梅爾維斯對維也納大學附院兩個產科病房產婦的產褥熱病死率進行了對比分析后,首創了臨床醫學消毒的范例。消毒工作的開展大大地降低了各科住院病人的病死率,提高了醫療質量和臨床醫生對消毒重要性的認識。
早在公元前1200年,希臘邁錫尼文明時代,就有采用燃燒硫磺熏蒸凈化空氣的習慣。
1811年,英國化學家漢弗萊·戴維發現了二氧化氯,他把這種黃綠色的氣體稱為優氯。
1820年,漂白粉問世,此后被應用到感染創傷的治療和飲用水的消毒中。這一由氫氧化鈣、氯化鈣與次氯酸鈣組成的混合物,在今天仍然被作為重要的消毒滅菌劑。
1839年,碘酊即醫院中消毒常用的碘酒被研制出,但其特性與效用在當時并未被研制者認識到。一直到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時,其卓越的消毒效果才被人們認識。
此后多年間,用于醫學研究的“消毒術”取得了較大進展,而其整體進步離不開幾位“巨人”的推進。
首先是被稱為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的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年),在巴斯德微生物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約瑟夫·李斯特(1827~1912),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外科醫師,也是外科消毒法的創始人及推廣者。在他那個年代,醫學界普遍缺乏消毒意識,使得當時外科手術的成功率不高,無法得到普遍實行。但是,李斯特經過觀察發現,皮膚完好的骨折病人一般不易發生感染,便提出設想,即感染是因為外部因素造成的。
1864年4月7日,巴斯德發現微生物的存在,為李斯特的設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1865年,當時他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外科醫學教授,首先提出缺乏消毒是手術后發生感染的主要原因。1867年他發表論文公布了這一成果,不到10年就使手術后死亡率從45%降到15%,挽救了億萬人的生命。
而在近代醫學消毒史上,還有一位關鍵人物,那便是青霉素的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1881~1955年)。弗萊明于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首先發現了青霉素。青霉素的發現,使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藥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從此出現了尋找抗菌素新藥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藥的新時代。此后幾年間,多類抗菌素問世,如稻瘟散、放線菌酮、灰黃霉素、鏈霉素等。
20世紀30年代,甲醛的應用在化學消毒發展史上建立了一個里程碑,因此甲醛被譽為第一代化學滅菌劑。醇類也是發現比較早的一類化學消毒劑,如今我們在醫院中與生活中常用的酒精消毒,主要成分就是乙醇。
可以看出,為了保障各行各業的順利發展,各代的化學家們付出了許多努力。這一類化學消毒劑為了達到農業、工業和醫療行業中的消毒殺菌需要,對人體存在或大或小的傷害,因此不宜用于家居消毒。但隨著民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公共衛生意識也進一步加強,相比物理消毒設備無法達到廣泛的應用,化學消毒仍然是家居消毒中的首選辦法。因此,帶著最大程度保障消毒作用同時降低對人體危害的初衷,家居消毒劑經過化學家們的努力,也經歷了四代的發展歷程。
第一代消毒產品的有效成分是氯酸鈉,它的優點是消毒殺菌率很高,達到實際無毒標準(LD50>5000mg/kg),同時成本低廉,適宜普通老百姓購買使用。生活中常見的產品為84消毒液。84消毒液雖然消毒殺菌率很高,但是刺激性較大并具有很強的腐蝕性。
第二代消毒產品的有效成分為對氯間二甲苯酚,它的消毒殺菌率較高,成本較高但有輕微毒性(LD50=3800mg/kg),同時也有輕微腐蝕性。生活中為大家所常見的產品有滴露消毒液、威露士消毒液等。
第三代消毒產品,它的有效成分是單雙鏈復合季銨鹽,生活中常見的產品有安潔全效除菌液等,消毒殺菌率很高,達到實際無毒標準(LD50>5000mg/kg),并且無腐蝕性,但長期使用易讓細菌病菌產生抗藥性,從而讓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代消毒產品,它的有效成分是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消毒劑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效消毒滅菌劑。與傳統的消毒產品有效成分對人體會造成危害,刺激性強相比,二氧化氯是最新的消毒科技,它可以殺滅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細菌芽孢,真菌,分枝桿菌和病毒等,且令這些細菌不會產生抗藥性,具有消毒殺菌、去除甲醛、清除異味、凈化有毒物質(尼古丁、pm2.5等)等功能。目前是被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所廣泛使用的一種家用消毒劑。
除多代家用消毒劑外,酒精也常被老百姓用在家庭消毒中。一般而言,酒精的消毒殺菌效果和其濃度關系較大,醫用酒精的濃度在75%,可吸收細菌中的水分,使細菌中的蛋白質脫水變性。
老百姓在選用消毒劑時,首先應了解消毒劑的分類,與此同時,使用消毒劑時還應正確掌握使用濃度。
最后,也一定要注意消毒液的儲存方式。比如絕對要將84消毒液和酒精分開儲存,妥善保管。因為84消毒液和酒精混合后可能產生氯氣,對人體有巨大危害。
近年來,化學消毒的研究也傾向于:復方化學消毒劑的研究、老消毒劑新用和新消毒劑的不斷開發。一定程度上,消毒劑的發展史也體現出公共衛生水平的進步和人類衛生意識的逐漸進步。而這次新冠疫情背后所召喚的,不正是需要我們對公共衛生事業應予以長效的預警和更為密切的關注嗎?
摘編自微信公號“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