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樹軍 程舸
黎壩鎮位于鎮巴縣西南部,距縣城約60公里,總面積103.7平方公里,有水田4488畝,旱地3622畝,有林地10.5萬余畝,荒草坡28萬余畝。最高海拔2500多米,最低海拔900多米,平均海拔1200多米,是個典型的大巴山山區農業鎮,轄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共36個村民小組,2452戶,9352人。全鎮共有6個貧困村,576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922人,是個典型的貧困山區貧困鎮。黎壩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老區,留有很多紅色遺跡,是革命老區鎮。就是這樣一個集老少邊窮于一身的鄉鎮,近年來黎壩鎮黨委政府在脫貧攻堅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深入調研,高規格規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起點,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鄉村文化發展為魂魄,以鄉村治理為手段,以“三變改革”為契機,推動農村整體發展,不但使黎壩鎮的廣大人民群眾擺脫了貧困,而且在無形中使黎壩鎮逐步達到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的要求,在川陜邊陲建成了令人向往的“全省鄉村旅游名鎮”和“全省最美宜居示范鎮”,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現了無縫對接,使黎壩這只“金鳳凰”展翅騰飛,成為全省脫平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翹楚之一。最近,我們對黎壩鎮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對接的做法進行了調研,現歸結如下。
一、抓黨建統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全體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
在黎壩,黨的組織無處不在,黨的威信無處不在,黨的形象無處不在,黨的聲音無處不在。黨組織指到哪里,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就沖在哪里。這一現象的形成,得益于鎮黨委政府堅持長期不懈地抓好黨的建設。一是抓班子,樹形象,真心為民提威信。鎮黨委充分利用“三會一課”、“主題當日+”、“道德講堂”、“扶志學堂”“黨委中心學習組”等載體,組織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認真學習黨的歷史、黨的理論和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學習各項業務知識,不斷提升政治理論素質和業務能力,認真調查研究,深入人民群眾之中,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化解各種矛盾問題,真心實意與人民群眾心貼心,辦好事,辦實事。二是抓創新,強筋骨,確保黨組織的生機與活力。黎壩鎮推行村黨支部書記交叉任職,讓富裕村的副支書到貧困村任職書,從鎮干部中下派一部分干部擔任貧困村支書;在全鎮范圍內招考了10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男女青年任村文書,并作為村支書村主任的后備人選加以培養;成立鄉賢委員會,評選那些樂于為家鄉出力,有德行、有威望、有能力的人為鄉賢人才,充分發揮鄉賢人才在“軟治理”“軟約束”中作用,在鎮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參與討論制定本村鎮的發展規劃、鄉村治理、民生項目、產業謀劃和智慧村莊建設等。三是抓引領,謀發展,強化黨支部在經濟發展中的“領頭雁”作用。鎮黨委緊緊圍繞“主題黨日+精準扶貧”,堅持“黨建帶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促黨建”,把基層黨建目標的重心放在找“窮”根、尋“病”源、創“興”路上,促進黨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實現“支部+”四種模式,即支部+黨員+貧困戶幫扶模式、支部+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村民幫領模式、支部+基地+貧困戶+村民幫帶模式、支部+企業+貧困戶+村民幫引模式,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合作社為載體、以致富為目的,讓黨委聚力、支部助力、幫扶發力,實現產業全覆蓋。一是把產業建在支部上。由坪埡、楊坪、王家坪、長柏等4個村黨支部書記牽頭,與四川通江簽訂產銷合同,種植椴木銀耳50000余節,總投資200余萬元。采用“專業合作社+黨員+貧困戶”的發展模式,94戶貧困戶參與入股分紅、11名黨員參與示范帶動和管理,解決了大量臨時用工崗位。第一書記張仕海帶頭發展瓜蔞產業,與安徽亳州簽訂生產合同,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流轉土地200畝,帶動貧困戶36戶代資入股、78戶農戶土地入股,全年解決1000余個臨時務工需求,為群眾帶來年經濟效益27萬元。為解決村集體經濟薄弱問題,全鎮6個貧困村均成立了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村經濟合作社,村支部書記任理事長,創新建立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平臺,激發集體經濟內生動力,填補了村集體經濟空殼的空白。二是把增收融入黨建綜合體中。成功創建產業發展“六金”模式,在全鎮創新建立黨建綜合體5個,實現產業全覆蓋,使群眾增收致富,截止2018年底,所有產業已實現增收帶貧,其中,光伏產業分紅25.8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養蜂戶均增收2680元,特色產業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三是把能人聚在黨旗下。大力實施“三抓三當一引領”工程,把黨員干部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發展為黨員,采用“黨建+三變改革+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廣大黨員帶頭發展產業,百棚椴木銀耳成功實現“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百棚無公害綠色蔬菜搶占全縣綠色蔬菜種植商機、百畝稻田生態泥鰍養殖彌補全縣泥鰍養殖空白、百箱中華蜂成功實現林下養殖、成功實施百頭肉牛+蚯蚓+雜果園的循環經濟模式、千畝保護地綠色有機大米種植,創建“荔枝”大米品牌,實施千畝退耕還林種植積殼,流轉土地,種植千畝花椒、千畝荷花,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二、抓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三變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到產業興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農民富裕起來
一是引進一大新型產業(光伏)。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建設1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實現了農戶入股分紅得利、合作社資本滾存得利、公司經營獲利的三贏格局。二是做強兩大傳統產業(大米、油菜)。立足黎壩自身優勢,指導群眾科學化輪種水稻和油菜各近4000畝,并在種植環節、加工環節、包裝環節、推介環節、銷售環節提供全方位服務,把傳統種植業打造成黎壩地標品牌,“荔枝香米”、“ 黎香菜籽油”等品牌大米及食用油獲得了有機認證,每斤市場售價分別提高50%和30%,僅水稻、油菜兩項傳統產業實現戶均增收6500元以上。三是培育三大特色產業(銀耳、辣椒、瓜蔞)。先后從重慶、成都、武漢成功引進辣椒項目,通過訂單保底回購模式,由園區龍頭企業“一條龍”服務經營,已初步形成“巴山艷椒”、“鎮巴紅椒”等地標品牌。截止目前,每年種植辣椒3000余畝,年產值1000萬余元,帶動貧困勞動力300余人,每年戶均增收4000多元。2018年又先后在春生、長柏、坪埡、楊坪、王家坪等村新培育銀耳10000架、瓜蔞500畝,帶動貧困戶264戶,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3560元。四是扶持小眾產業。在柳營村試點將22戶貧困戶旅游扶貧發展資金44萬元以“代資入股”模式,集中流傳土地近500畝,打造蓮藕種植、荷花觀賞、荷田垂釣于一體的荷藕水上產業園。在關門村院子小組采取“帶田入股”模式,抱團發展稻田泥鰍60畝,吸納貧困勞動力20余人,戶均增收5000元。在長柏村種植中藥材枳殼900畝,扶持生豬、白山羊、養蜂等養殖業,引導扶持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僅2019年,就發放小眾產業扶持資金50余萬元。這些產業齊頭并進,各有特色,讓廣大群眾實現了土里刨金(種植業)、山上生金(林下經濟)、水里撈金(水產養殖)、屋頂披金(光伏)、網上淘金(電商)、景色吸金(鄉村旅游)。截止2018年,全鎮戶均發展產業項目2—4個,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農村人均收入近達到近2萬元,全鎮居民存款超過2億元,人均存款達到2000多元。如今黎壩鎮在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同時,農民收入也在穩步增長,逐步擺脫貧困,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抓生態宜居,促人居環境改善,修建特色民居,圓農民群眾的“安居夢”
針對部分居住在高山、交通不便或村民房屋不安全等實際,鎮村逐一進行摸排,登記造冊,采取最簡單的“減法”,搬遷安置一戶,從名冊上銷號一戶,近三年搬遷安置群眾426戶2315人。針對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或生產作業,鎮村兩級以鐵的手腕,毫不留情,一律用“減法”,先后關閉木材加工廠1個、開山采石場2個、取土點21處、河道挖沙點35處;在中石化春生一井舊址上,籌資1000萬元修建1兆瓦光伏基地,并在其周邊建設觀光茶園1000余畝,不僅有效治理了因石油天然氣鉆探而破壞的裸露山體,也解決了周邊村民就業50余人,同時,還立足本地資源稟賦,著力建設“精美田園、養心黎壩”,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其幸福生活指數,采取整合項目、撬動民間資金等方式,興建了一街(春生仿古一條街)、兩館(川陜秘密交通線紀念館和鄉村振興展覽館)、三亭(仰生堂、俯生亭和敬生亭)、三泉(龍鳳泉、龍福泉和龍慧泉)、三園(農耕院、農樂園和農孝園)、三橋(春柳橋、春風橋和春分橋)、四千(千畝荷塘、千米畫廊、千米彩色健身步道和千米濱水休閑樂園)、四院(梅花苑、怡蘭居、翠竹院和菊花園)、五奇(龍鳳泉、千年古柏、長壽村落、端公戲和紅色秘密交通站)等鄉村文化旅游景點,扮靚了黎壩,增添了文化氛圍。修建了垃圾填埋場,集中整治城鄉環境,做到垃圾日掃日運,集鎮街道清潔美觀。家家戶戶修建了水沖式廁所,實現了農村“廁所的革命”。讓廣大群眾圓了“四有” (有房、有土、有業、有錢)、“四化”(綠化、美化、亮化、文化)的“安居夢”,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四、抓鄉村治理,樹鄉風文明,弘浩然正氣,破解“陳規陋習”和“久治不愈”的難題
針對鄉村治理中很多“久治不愈”的“老大難”問題, 黎壩鎮積極探索推行“四治(自治、德治、情治、法治)融合互補法”。自治,就是依托村規民約解決一些現行法律法規無法解決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德治,聘請村內德高望重的人及評選出的道德典范等參與村務管理,讓廣大村民“口服心服”;情治,聘請“支客司”(當地農村紅白喜事的主持人)在村民過紅白喜事時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充分激發并利用村民的“家鄉情”,在春節期間舉辦“鄉約黎壩”系列活動,截止目前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屆參與群眾均在6000人以上,全體在家村民積極參與,絕大部分在外務工、經商的村民也專程回家參與。法治,就是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普法宣傳,讓廣大村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法規解決有關問題。經過近幾年的實踐證實,“四治融合互補法”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了“幾何式”倍增的乘法效應,讓“法治”這個最后的保障措施少有了發揮作用的機會,全鎮近三年無一起刑事案件發生。2018年,黎壩鎮被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評為“2016年以來維護穩定工作先進集體”。針對部分群眾不講環境衛生、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 以及鎮內村內的“惡人”、“懶人”,鎮村兩級攜手用“除法”,徹底予以根除或加以改造,先后挖掘整理田氏家訓、黎氏家訓、劉氏家訓等家風家訓50余條,評選“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農戶”、“道德模范”等各類先進、文明典型200余個。同時,還籌措資金300余萬元,修建紅色交通線黎壩紀念館,紀念建國前黎壩籍烈士黎正剛同志;籌措資金30余萬元,為當代的黎壩籍烈士田正軍同志父母修建住房一套140余平米。同時,鎮黨委還大力倡導廣大群眾宣傳其事跡,學習其精神,通過身邊榜樣的力量引導廣大群眾改陋習、講文明、樹新風、展新貌,起到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喜人局面。
五、抓治理創新,創新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提升鄉鎮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
在新的時代里,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問題、新矛盾千頭萬緒,層出不窮,這給我們鄉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鎮黨委政府迎難而上,狠抓鄉村治理體制機制的創新。一是抓招商引資,強化農頭企業的幫帶作用。建立黎壩鎮脫貧攻堅產業園,成功引進辣椒、豇豆初加工、糧油深加工、電商物流園等企業入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出臺《黎壩鎮鼓勵貧困戶進企業、企業入園區的指導意見》,為吸納貧困戶的企業實施五個優先,即:優先考慮貼息貸款、優先考慮爭取扶持項目、優先考慮入駐鎮精準脫貧工業園、優先減免入駐園區土地租金、優先享受三通一平優惠政策。按照企業吸納貧困戶務工工資總額的5%和企業銷售貧困戶的產品總額的5%比例,給予企業獎勵補助,強化落地企業的幫帶作用。二是抓組織管理,發揮四支隊伍合力作用。堅持實行“兩會一通報”工作制度,以“周工作清單,月工作督辦單”的形式發放到各連片領導、包村組長、駐村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員手中,做到工作有人做,責任有人擔,結果有人問。做到領導帶頭“尊規樹范”,干部帶路“進村入戶”,群眾帶勁“發家致富”。三是抓制度創新,發揮基層網格化管理作用。整合交通養護、美麗鄉村環境整治、公益性崗位開發等相關資金,在貧困戶中選擇符合條件人員,明確職責要求,創新建立“四長+貧困戶”管理制度。在河道管理上實行“河長+貧困戶”制度,負責河道環境整治,防汛檢測,水生態修復,河道設施管理等工作;在移民安置點、中心院落管理上實行“院長+貧困戶”制度,負責院落環境衛生、花草樹木養護和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在村內主要干道公路養護管理上實行“路長+貧困戶”制度,負責公路沿線環境衛生、綠化帶維護、排溝清污、路面障礙及沿線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在貧困戶集中區域實行“留守互助長+貧困戶”制度,負責對幫扶戶開展留守人員親情關懷、健康照顧和生產生活物資代購等服務。四是抓共生共贏,促互利發展。第一,抓兩社合一,互惠共生。通過政府牽頭,在企業、合作社、社會團體法人之間建立利益廉價機制,將現有的各村資金互助協會與各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贏關系,實現兩社合一。成立黎壩鎮互助資金協會6個,納入貧困戶263戶,發動幫扶單位為每戶貧困戶繳納入社費500元,同時政府注入資金160萬元作為貸款或村內融資本金,面向全村社員提供產業資金支持。同時,又成立村級互助合作社7個,吸納貧困戶社員426人,與縣農商行合作,村互助合作社整合資金45萬元,作為貧困戶光伏貸款的風險擔保金來發展光伏產業,以1:10的比列撬動銀行信貸資金450萬元,投放到扶貧狐族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與光伏公司合作發展光伏電站項目,截止2019年9月,每戶貧困戶盈利近萬元。第二、抓三地共建,互惠互利。聯合本縣涇洋鎮草壩、通江縣空山壩,簽訂“草壩—黎壩—空山壩”川陜兩省三壩兩日游協議,將三地的旅游資源聯合起來打造百公里區域旅游線,逐步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特色鄉村旅游與群眾增收致富和諧共生、互惠互利。
六、抓鄉村旅游,提升鄉村發展品位,精心打造“精美田園、養心黎壩”旅游品牌
隨著“逆城市化”的發展,鄉村旅游的潛力越來越大,黎壩鎮黨委政府及時抓住這一發展機遇,精心打造黎壩鄉村旅游品牌,已取得出初步成效。一是精心培育自然風光。黎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年四季景色各異,特色鮮明。春天油菜花開,金海泛波,花香四溢;夏季水稻翠綠,藍天白云,泉水淙淙;秋季稻花飄香,荷傘碧綠,荷花爭奇斗艷,冬天白雪皚皚,蒼松挺拔。二是精心挖掘打造農耕文化。黎壩農耕文化久遠深厚,極具挖掘打造潛力。他們精心打造了一街、兩館、三亭、三泉、三園、三橋、四千、四院、五奇和六業等頗具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三是挖掘紅色文化。黎壩是革命老區,留有紅色秘密交通站的物資中轉站舊址等眾多紅的遺跡,鎮黨委政府及時搶救修葺了舊址,在這里建起了展覽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干部紅色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四是積極開發旅游產品,先后開發了荔枝香米、巴山艷椒、小榨菜子油、竹筒酒、稻田泥鰍、銀耳、瓜蔞、花椒等農副產品為旅游產品。五是開辦了農家樂,開發了農家菜,形成了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開心看、樂于購、吃得好、睡得香的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