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甘肅省博物館、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博物館和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建筑功能性建設的模式,分析了它們的特點,并針對貴州省民族博物館現實情況,提出了創新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建筑功能性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博物館建筑;功能性建設;創新;借鑒
近年來,貴州在經濟社會實現“后發趕超,跨越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新途徑。貴州省民族博物館為實現博物館大樓功能性轉變,更好地發揮作為公益單位的服務作用,積極籌備大樓建筑功能性建設創新,找差距、學經驗、促進步、謀發展,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明確目標,抓好我館建筑功能性建設創新工作。本文通過分析甘肅省博物館、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博物館、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建筑功能性建設模式和創新特點,希望對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在創新功能性建設中具有借鑒意義。
一、博物館在建筑功能性建設中的創新模式
博物館有收藏保管、展覽和教育三項主要職能和安全保衛和圖書資料等重要的日常工作,設計人員必須考慮現階段的具體職能以及未來發展潛力的要求。因此,作為博物館建筑功能性建設,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種創新模式。
1.綜合性博物館模式
以甘肅省博物館為代表,主要是按照整體規劃,建設布局完備合理的綜合性博物館。
(1)展廳功能齊全。有恒溫恒濕基本陳列展廳和臨展廳,臨展廳根據展品需要又設書畫類展廳和文物展廳。展廳中數字化投影設備齊全,軌道燈光、展板隔斷、通柜、獨立柜,設施完備。未來將計劃在現有館址的基礎上進行外立面整體維修改造和重建。
(2)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展覽。基本陳列有《甘肅絲綢之路文明》、《甘肅彩陶》、《甘肅古生物化石》、《莊嚴妙相——甘肅佛教藝術展》、《紅色甘肅——走向1949》,各類展覽近300個。
(3)館藏8萬余件(組)珍貴歷史文物、自然標本。匯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文化珍寶,尤以新石器時代之冠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古生物化石等珍貴文物獨具特色。2014年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打造智慧博物館,側重點在智慧服務上,陸續對館藏5000多件一級文物進行三維數據采集,目前已對館藏1000多件藏品采用三維或者二維技術采集。為確保安全三維數據進行單機或硬盤存儲,做好文物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工作。實現辦公OA系統與藏品管理系統整合,實行三級審核機制。
2.民族類高校博物館模式
以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博物館為代表,主要是作為高校的教輔單位開設的民族類高校博物館。
(1)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博物館作為展示西北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目前隸屬于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作為學院開設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重要實踐基地,主要面向行業專家、學生和老師開放,讓學校理論與文博實踐實現有機統一,培養和造就了許多高素質的文博專業人才。
(2)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博物館基本陳列是“西北少數民族文物”和“西北地區歷史文物”兩個展覽。除了基本陳列外,博物館舉辦的臨時展覽有“唐卡藝術展”、“維吾爾族服飾展”、“西夏錢幣展”和“哈薩克族服飾展”等。
3.工信類高校校史館模式
以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為代表,主要是作為學校學院的教輔單位開設的工信類高校校史館。
(1)科技引領博物館事業發展。西北工業大學隸屬工信部,建校歷史悠久,成果豐碩,人才輩出,西北工業大學的友誼校區和長安校區都陸續建有校史館。長安校區校史館作為剛剛建立的新館面積約1200平方米,位于學校啟真樓二樓南側,在展陳內容上,和友誼校區校史館保持一致;在展陳形式上,采取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方式,風格古樸典雅。
(2)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的基本陳列旨在展陳史實、啟迪后人。展覽分為校史廳、校友廳和放映廳三部分。分別展出了西工大歷史上不同時期形成的照片、史料、實物、模型等。校史廳包括概述、崢嶸歲月、航空搖籃、軍工驕子、雄鷹展翅、翱翔騰飛、親切關懷等7個板塊。將展板、模型實物、校史文物、人物雕塑、場景還原等多種形式呈現校史,同時融入了聲光影科技元素和觸屏查詢方式,對“華航西遷”“西工大現象”、“西工大創下的全國第一”、“無人機方隊亮相國慶60周年和90周年閱兵”等重要歷史史實和重大事項進行立體呈現,使展陳內容更加生動豐富,觀眾更具參與感。
(3)VR全景數字校史館是長安校區校史館實景的數字化呈現。該項目采用VR全景拍攝技術,實現長安校區校史館實景720度無死角全景展示。同步添加了音頻、視頻、圖文展示、熱點導覽等內容,讓參觀者可以通過手機端、PC端遠程參觀校史館。本項目運用了VR全景系統程序開發,參觀者還可以把頁面調整成VR模式,通過佩戴專業的VR眼鏡設備,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參觀者可以很直觀的通過“VR校史館”來了解學校的歷史沿革及發展成果并在重要場景中實現互動。
二、博物館建筑功能性建設三種模式實現創新發展的經驗
甘肅省博物館、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博物館、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等博物館在博物館歸口部門、建設時間、業務類型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博物館功能性建設中也存在差異,但通過比較,也存在著符合博物館實際的實踐經驗可供學習借鑒。
1.博物館主導,社會參與
(1)甘肅省博物館通過多種形式支持社會參與博物館文化保護工作。與多家新媒體集團廣泛合作,帶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融資模式和項目運營模式創新發展。在擴大社會投資,創新管理體制、明確權責上下功夫,運用購買服務、補貼獎勵、眾籌、眾包等新模式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
(2)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以網上博物館的形式帶動全球校友的廣泛參與。通過在網上發布各種活動啟示,吸引全球西北工業大學畢業的校友們積極廣泛參與校史館的建設。例如在文物征集過程中,就從廣大的校友中征集到西北工業大學建設歷史上頗為珍貴的實物、圖片、視頻資料等。
2.規劃引領,功能合理布局
甘肅省博物館作為建館時間較為悠久的綜合性博物館,其功能區按照當時博物館建設規范完成,展廳、庫房、辦公區劃分較為明確。未來將緊跟國家文物局,申報專項經費,納入整體規劃,統一布局,按照國際化博物館標準策劃籌備建設新展館。
3.加強館際合作,打造精品陳列
(1)甘肅省博物館利用館藏資源,與“絲綢之路”沿線相關博物館單位聯合舉辦“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系列展覽。
(2)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博物館積極與民族文博界加強交流,努力爭取參與館際合作,打造了“六個世紀以來中國伊斯蘭藝術展”、“中華回鄉文化園伊斯蘭文物展”以及“多彩中華——中國的少數民族”展。
4.加強學術研討,建設學習型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古生物與古人類、彩陶研究、長城文化與中西交通、簡牘學、佛教石窟藝術、西夏文字與歷史、古代書法藝術等方面科研成果豐碩。經常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博物館界反響巨大。
5.VR數字化辦館,鼓舞人心
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通過VR全景校史館展示,向廣大師生、校友及社會各界宣傳學校的辦學歷史和取得的成果,推動新思想的傳播與弘揚,充分發揮了網絡育人的社會教育功能,進一步加強和凝聚人心,推動學校向更高水平發展。
三、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建筑功能性建設的創新路徑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異彩紛呈,貴州省民族博物館以保護、傳承、弘揚貴州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致力于各民族文物、文獻的收藏和研究,在此基礎上推出了系列以反映貴州十七個世居少數民族生產生活和歷史文化為內容的系列展覽。然而,如何更為卓有成效地規劃利用好這棟民族文化殿堂級大樓,打造反映最具貴州特點和亮點的民族博物館,充分發揮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大樓功能性建設創新任務,亟待我們解決。
通過考察學習,可以看到各博物館根據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博物館發展模式,但這些實踐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需妥善解決才能更好推進博物館事業發展。
1.結合實際,加強創新
甘肅省博物館在現有館址基礎上重新規劃建設新館,而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是在現有館舍基礎上進行博物館的功能區劃設置,新館建設可以按照新的規范和要求進行施工,但舊房加固改造就必須充分考慮稱重、消防、安防等基礎設施問題。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在功能區劃上可以學習借鑒甘肅省博物館的展廳、庫房、辦公等模式,但在具體實現過程中要加強創新意識,要根據博物館的客觀現實做好功能區劃工作。
2.激活內生動力,統籌發展
實施博物館建筑功能性使用及展廳庫房數字化建設,單靠外面學習是不夠的,關鍵在于激活我們自身的內在發展活力。我們要“形神兼備、內外兼修”,既要加強大樓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改善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設為引導,推進博物館展廳、庫房、數字化建設一體化發展。
3.圍繞藏品,發展數字化
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依托VR技術,實現校史館線上線下的有機統一,但由于建館時間短,征集到的實物藏品等資源較為有限,VR技術運用較為單一,主要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示較多。貴州省民族博物館作為民族類的省級博物館,在數字化運用方面要充分考慮自身藏品資源優勢,做出適合自身發展水平的數字化智慧展館。
4.建立服務意識,增強觀眾參與度
時代的發展帶動了博物館功能的更新和教育觀念的變革,博物館教育由傳統的面向學生、以單向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逐步向真正面向公眾、強調觀眾主動學習的新型博物館教育轉變。博物館從規劃、建設到管理、運營,自始至終都要建立服務意識,讓觀眾參與到博物館的各項工作中來,無論是社會人士還是學生老師,保障博物館的規劃建設和觀眾滿意度相一致,切實讓觀眾成為博物館工作的主體,擁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真正通過博物館實現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
四、結語
博物館自誕生發展至今,其本身所具有的內涵與價值在不斷擴展和延伸,除了傳統的收藏和展示的功能外,博物館被譽為人類文化的縮影,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窗口,其在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中的作用亦不容小覷。西北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史前文化豐富,遺址、遺存眾多,甘肅省博物館、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博物館和西北工業大學紀念館在博物館功能性建設創新發展上各不相同,但均在文博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優良范例和活態樣本。對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在建筑功能性建設中實現創新發展將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翟戰勝、張沛心.博物館建筑功能規范化的幾點具體擬議[J].中國博物館,2002(3):60
[2]馮正國.智慧博物館理論探析[J].博物館研究,2019(1):24.
[3]薛文偉.博物館如何講好故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9):92
作者簡介:
馬麗亞(1984--),女,回族,貴州平壩人,現供職于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文物中心,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陳列展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