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70年櫛風沐雨,70載春華秋實。鄂爾多斯在生態建設的路上走過一段不平凡的路程,遭受過挫折,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寶貴經驗;走過彎路,也一腳邁進生態建設的快車道,勤勞勇敢的鄂爾多斯人永不放棄,砥礪奮進,最終使生態環境發生了從整體惡化→逐步遏制→局部好轉→整體向好的生態蝶變,本文試從回顧綠色足跡,展示成果,總結生態智慧,以啟迪美好生活。
關鍵詞:鄂爾多斯;生態建設;綠色足跡;生態智慧
“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后40年是四十不惑”。前30年生態建設偉大實踐讓鄂爾多斯人明白一個道理,“搞好生態建設是鄂爾多斯老百姓生存和一切經濟活動的前提”。為后40年開展生態建設偉大實踐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定了基礎。而后40年,鄂爾多斯人不斷提升認識水平,付諸行動,使生態環境由整體惡化轉變為總體向好。
一、“三十而立”——建國30年的生態建設在曲折中前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土地干旱貧瘠,風蝕沙化,水土流失嚴重的生態狀況,伊克昭盟就開展了草場農田的保護建設。1949年11月,在新街召開的伊克昭盟第一次各族各界臨時人民代表會議上,提出了“禁止開荒、停止移民、保護牧場、發展生產”的16字施政綱領,調動了牧民生產的積極性,有效保護了草場。50年代實行“以牧為主、兼顧農業”、“禁止開荒,保護牧場”的生產建設方針,理順了農牧關系,加強了民族團結。為響應“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伊克昭盟開展了群眾性的植樹造林活動,并向沙漠進軍,把種樹種草和保護現有植被、綜合利用三者結合起來。60年代伊克昭盟在總結治沙經驗時,提出:種樹、種草、基本田“七字訣”,進一步解決了認識和方法問題,對農牧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因“糧食自給”、“牧民不吃虧心糧”的錯誤路方針,經過三次大開荒,致使廣大農村牧區的自然植被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形成了開荒—沙化—貧困,越貧困—越開荒—越沙化的惡性循環,加之不合理放牧和草場載蓄量過大等原因,導致大片土地沙化,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頂點,水土流失面積占54%,沙化退化草場面積占可利用草場面積80%,殘酷的現實讓伊克昭盟人得出教訓:以擴大耕地面積來解決糧食問題是死路一條。于是,伊克昭盟提出“逐步退耕還林還牧、以林牧為主,多種經營”,70年代中期,治沙列入政府議事日程,為后四十年的生態建設統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識。
二、四十不惑——改革開放40年的生態建設高歌猛進
改革開放40年,歷經三個階段和發展時期,鄂爾多斯人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思想不斷解放,生態建設作為立市之本的理念達成共識;成果不斷擴大,實現了從整體惡化到總體向好的生態蝶變。進入新時代,鄂爾多斯人守住發展的綠色生命線,正在走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路子。
1.從生態惡化到初步遏制(1978—2000年)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定,伊克昭盟按照中央、自治區要求,重新確立經濟發展重心,高度重視生態建設,把它作為求生存、圖發展、謀富裕的根本大計,一屆接一屆,一代接一代,代代接續,常抓不懈。從70年代的“林牧為主,多種經營”;80年代“三種(種樹、種草、種檸條)五小”(小流域、小水利、小草庫倫、小經濟林、小農牧機具)建設;隨著國家能源戰略的西移,90年代把植被建設作為立盟之本,“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實施“兩翼一體戰略(以水利水保(植被)為“兩翼”,帶動“主體”農牧業經濟騰飛),“3153”工程(從當年開始,用3年時間,在旱作農業地區實行人均3畝基本田,1畝花果樹和5只羊,戶均3口豬),基本每一個十年都有政策印記,伊克昭盟邁向綠色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在林業建設、草原保護、水利水保、環境保護等工作逐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相關工作相繼啟動。在各級黨委領導下,伊克昭盟人民自改革開放至西部大開發的近20年,全市累計種草1944.5萬畝,年均102.5萬畝,保存面積359.7萬畝;累計種檸條1894.1萬畝,年均57.6萬畝,保存面積1093.1萬畝。兩種保存面積是1978年全部5倍多,有效控制了沙化和水土流失,使許多地方的生態條件和小氣候發生了變化,以檸條為重點的灌木人工草場的建設控制了風沙,擴大了草牧場,為抵御自然災害提供了物質基礎。植被的擴大,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特別是以絨毛為原料的輕紡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絨加工企業,產品出口國際市場,提高了農牧民的收入。這個時期是伊克昭盟生態重建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自此生態建設才真正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時期,人們把單純的植樹種草和生態工程結合起來,把脫貧致富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全國第一家以沙生植物沙柳為原料的刨花板廠——漫賴刨花板廠在東勝區漫賴誕生,由于它開啟了恢復生態、治沙產業、發展經濟三者循環共生的先河,被生態學家稱之為“漫賴現象”。在此期間涌現了一批造林大戶,先進集體和治沙企業。如全盟勞模烏日更達來,治沙女杰王果香、全國勞模殷玉珍,杭錦旗人民修成了第一條橫穿庫布其沙漠腹地的公路,也凝練出了寶貴的“不屈不撓,敢為人先,解放思想,艱苦奮斗”穿沙精神。
2.從初步遏制到局部好轉(2001—2011年)
雖然全盟生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體而言,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全盟是國家確定的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最具影響、對實現近期生態建設目標最為重要的水土流失區、嚴重荒漠化的風沙區和草原區。西部大開發以來,在國家生態優先方針指導下,伊克昭盟盟委、行署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建設綠色大市、畜牧業強市的發展思路,在全國率先實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標準化舍飼養殖,根據全盟生態植被狀況,實行收縮轉移,集中發展戰略,制定并實施三區規劃,啟動建設無人居住的生態自然恢復區,促進生態自我修復。依托國家實施重點工程的機遇,加快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步伐,2005年鄂爾多斯生態現象被備受全國關注,鄂爾多斯生態建設由此進入歷史上發展和恢復最快的時期。在此期間,鄂爾多斯不斷豐富綠色鄂爾多斯的內涵實踐,通過科學利用優越的資源條件,高起點引進和配置生產要素,全面推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工業和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創造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西部資源富集地區科學發展、快速發展的路子,并創造出譽滿全國的“鄂爾多斯模式”。
自2000年確立建設“綠色大市”的發展戰略以來,鄂爾多斯市生態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2011年荒漠化土地得到了全面逆轉,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率得到大幅提升。這10年完成森林覆蓋率10.85個百分點,超過之前51年建設總和。2011年,全市森林資源總面積達到了30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3.4%。與此同時,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比2000年前減少2000萬噸。毛烏素沙地的治理面積已占到總面積的70%,庫布其沙漠的治理面積占到總面積的23%。生態環境扭轉了多年來治理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的局面,呈現出整體遏制,區域好轉,局部地區重現“風吹草底現牛羊”的景象。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系列報道,“鄂爾多斯生態現象”受到了廣泛關注。2005年在鄂爾多斯市召開了全國防沙治沙現場會,將鄂爾多斯市防沙治沙工作推到了全國的前沿。2007年1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鄂爾多斯市時高度贊揚退耕還林還草的舉措。林山產業在此期間蓬勃發展,惠民富民效益顯現。鄂爾多斯市堅持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紙張、飼料、飲食品、藥品、保健品加工和生物質發電、生態旅游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2011年全市林業總產值達到40億元,比2005年提高33.1億元,農牧民來自林業的人均純收入也由2005年的368元增加到2300元。
3.從局部好轉到總體向好(2012—至今)
黨的十八大作出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戰略總布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中。鄂爾多斯市響應國家、自治區戰略部署,提出綠色轉型:由分割型向融入型轉變,自覺把生態文明同經濟社會融合起來。十八屆三中全會進行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發展環保市場,完善市場補償機制。鄂爾多斯乘風破浪,深化改革,在水權、碳排放權和排污權交易方面成為內蒙古的試點,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積極探索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和監管制度、水權交易制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制度。在領導干部生態考核方面鋪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試點等。十八屆四中全會用法律制度為生態建設保駕護航,依法賦予設區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鄂爾多斯制定出第一部實體性法規《鄂爾多斯環境保護條例》,為本地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提供更有針對性地、更為有效的法制保障。響應國家、自治區十三五規劃的號召,《鄂爾多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出臺,從空間規劃、自然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環境治理、資源利用、循環經濟五個部分對本地綠色發展進行規劃。除此之外,注重區域合作,出臺《鄂爾多斯市加快推進呼包鄂協同發展實施方案(2016—2020年)》,共同推進呼包鄂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綜合治理環境,力將呼包鄂建成全區環境保護的示范區。十九大以來,鄂爾多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著眼新矛盾,滿足人民對優美環境的需要。天藍、地綠、水清、宜居的美麗鄂爾多斯展現在人民面前。
如今,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三線一單”試點城市、國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榮膺桂冠接踵而來。2017,一個地級市成功舉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和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習近平主席兩次發來賀信。鄂爾多斯向全世界分享了荒漠化治理經驗和獨具中國特色的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模式,為中國荒漠化治理和鄂爾多斯市生態建設再起航、再騰飛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最重要是綠色理念深入人心。新時代,“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在大漠深處筑起一座改天換地的精神豐碑,治沙綠化的勞模們繼續在生態建設的路上奮進,億利資源集團、東達·蒙古王集團、伊泰集團等企業帶頭實施市場運作、投資與反哺生態建設,推動了鄂爾多斯生態治理的快速發展,全民義務植樹已成大潮,愛綠、植綠、護綠已經成為全市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
三、生態智慧啟迪美好生活
勤勞智慧的鄂爾多斯人經過70年的生態建設實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態建設模式,成為中國西部生態治理模式的典范。和諧共生守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鄂爾多斯市的生態建設歷程半步沒有離開這條規律。隨著生態建設實踐的發展,認識不斷提升,由單純植綠到產業增綠再到心中播綠,鄂爾多斯人形成了綠色低碳、愛綠護綠的可貴的生態自覺;久久為功強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有起點,沒終點,一直在路上。政策連續,措施正確、制度嚴密是保障;堅定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路子。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聰明的鄂爾多斯人算清了開發與保護這本賬,綠富同興生動的說明保護與發展的統一性。人們將荒地丘陵溝壑沙地變為綠水青山,通過項目帶動、產業支撐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詮釋;利益驅動更強勁,庫布其模式顯示,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場的無形之手和社會的自治之手,三者缺一不可,形成持之以恒的生態建設格局;產業拉動,項目支撐可持續,70年來,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際項目及地方生態工程助力,使全市有了強有力的資金、技術、產業支持,既增收致富又加快生態建設進程。
作者簡介:
蘇利英,鄂爾多斯市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