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 要:新時代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需要認真研究策略問題。再平衡是通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成就與挑戰的回望,力圖找到影響反腐敗斗爭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的不平衡因素,并提出反腐敗斗爭向新的平衡狀態演進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作風建設;反腐敗斗爭;研究
新時代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需要認真研究策略問題。再平衡是通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成就與挑戰的回望,力圖找到影響反腐敗斗爭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的不平衡因素,并提出反腐敗斗爭向新的平衡狀態演進的路徑選擇。再平衡既是一種策略選擇模式,也是一種發展動力機制。從策略選擇模式看,要有大局觀,在把握反腐敗斗爭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鎖定影響反腐敗斗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短板,通過替代、轉換、累積、退出、激活和移植等政策工具,通過動態調節,立足優勢,補足短板,避免政策不均衡而導致偏離政策目標,保障反腐敗斗爭戰略目標的實現。從發展動力機制看,再平衡策略是一種過程管理,反腐敗制度演變始終處于從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再演進到再平衡的過程,實現平衡的過程就是增強內在發展動力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4月17日視察重慶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鞏固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要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
一、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進一步壓緊壓實監管職責
黨中央指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全面從嚴治黨依然任重道遠。總書記要求,要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有效遏制增量,有力消解存量。
保持懲腐高壓態勢。沒有“懲”的威懾,“治”也難見實效。一以貫之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用最堅決的態度減少腐敗存量,用最果斷的措施遏制腐敗增量,始終保持嚴查重處高壓態勢,不給腐敗分子任何可乘之機。加強對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情況的監督檢查,盯緊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問題。著力查處一批嚴重違紀違法典型案件,持續釋放越往后執紀越嚴的強烈信號。
建立完善“監督十條”。扛牢“監督”這個首要職責,在日常監督和長期監督上實現新突破,建立完善《基層紀檢監察組織監督十條》,細化基層紀檢監察組織監督職能,量化每年度必須完成的十項硬性指標,緊扣“班子成員、中層干部、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三個關鍵對象,緊盯“項目、資金、工程”三個關鍵領域,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關鍵環節,解決好派駐紀檢監察組、派出監察室和鄉鎮(街道)紀(工)委等基層紀檢監察組織在實施監督過程中存在的定位不準、措施不實、手段欠缺等問題,讓基層監督“活”起來,讓靠前監督“實”起來。創新推廣村(社區)監察監督員制度,探索試行在各行業部門下屬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設置監察監督員,讓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都受到嚴格監督,打通全覆蓋監督“最后一公里”。
夯實日常監督教育。全覆蓋約談和監督縣管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和廉政談話提醒,全方位掌握鄉鎮、部門政治生態情況。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學深悟透、務實戒虛、整改提高上持續發力,強化堅定理想信念、砥礪黨性心性、忠誠履職盡責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用好用活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做到既干事又干凈。同時堅持“容錯不容惰”,對因消極懶惰造成的工作失誤或嚴重后果絕不容情。
二、狠剎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緊緊盯住重點事、重點人
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領域腐敗問題,要求堅決懲處脫貧攻堅工作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強調凡是動扶貧這塊奶酪的要嚴懲不貸,敢在貧困群眾“救命錢”上動心眼、下黑手的絕不放過。我縣堅持聚焦腐敗問題多發易發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強化對權利集中、資金密集部門和行業的監督,督促主責部門進一步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調研中仍發現一些制度漏洞和監督薄弱環節需要彌補。
抓實抓好“三項制度”。聚焦工程項目這個貪腐問題多發點,抓實抓好“報告、公示、監察”三項制度的落實落地。報告制度。除通過錄入“項目信息系統”登記報告外,在實施過程中,如有增加工程量10%以上、施工時間超過合同期限3個月以上等5種情況的,必須以書面形式向項目主管單位、行業主管部門報告,同時抄送縣監察機關。公示制度。規定各項目業主每年6月和12月,在項目業主所在地和實施地公示欄內進行公示,接受監督監督。公示內容包括項目名稱、地點、規模、資金、業主等11項。監察制度。各項目主管部門和綜合監管部門按照“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聯合監察部門對項目實施情況通過函詢、督促整改、查處等方式適時開展監督監察。
深化涉權事項公開。加大黨員干部親屬涉權事項公開力度,做實報告、比對、核查、公示、說明、監督執紀6個關鍵環節,堅決遏制“微腐敗”,讓“小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干部說得清楚,讓群眾看得明白,有效遏制黨員干部優親厚友、以權謀私等問題。比對發現的涉及黨員干部親屬的疑似問題事項,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100%進行合規性核查,對核查發現不符合相關政策和規定的及時取消,并作為問題線索進行處置。
創新信訪舉報“辦理矩陣”。信訪舉報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情況。積極落實“縣委、縣政府領導和縣紀委監委領導定時接訪”、縣級領導“包案”、“紅黃藍”預警、“三級約談”、“無回復不了結”和“雙月”通報等制度,開展基層紀檢監察組織“立案清零”行動,建立健全信訪舉報“1+7”辦理矩陣,堅決鞏固信訪舉報“三個下降”的良好態勢。提升初信初訪辦理效率和質量,及時反饋調查情況和處理結果,切實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確保信訪舉報持續“減存控增”。
三、抓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集中整治,切實減輕基層負擔
總書記指出,要“靶向”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作為不擔當問題。去年底,總書記又作出重要批示,強調2019年要解決一些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調研發現,我縣脫貧攻堅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和消極厭戰情緒仍不同程度存在。
狠抓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集中整治。總書記強調,基層負擔比較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作祟。要求要把基層減負各項決策落到實處。嚴格落實中央、市委關于開展“基層減負年”確定的具體舉措,督促各級領導干部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從自身查起、抓起、改起,帶頭查擺自身存在的問題。結合“興調研轉作風促落實”行動,認真查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主要表現、突出問題和成因,拿出見人見事的過硬措施,通過精簡會議文件、規范檢查考核等一系列舉措,真正讓基層干部從繁文縟節、文山會海、迎來送往中解脫出來,拿出更多精力投入到干實事、求實效中去。
加大專項治理力度。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堅決查處和糾正貪污侵占、虛報冒領、截留私分、優親厚友,以及貫徹落實精準方略不到位、脫貧幫扶走過場等問題,對群眾反映問題較多的重點村(社區),采取駐村坐診、蹲點核查,做到摘帽不摘監督。健全“1個主方案+13個子方案”的“1+13”行業專項治理體系,督促各牽頭主管部門全面落實監管主責,并按不低于15%的比例向紀檢監察組織移交問題線索。把掃黑除惡與反腐“拍蠅”結合起來,堅持研判、處置、查處“三個優先”,嚴查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關系網”問題。
四、防范新型腐敗,實現打擊個人腐敗與懲治腐敗同盟的再平衡
腐敗者的行為選擇模式與反腐敗制度約束條件呈因果關系,自變量是制度,因變量是行為,不同的約束條件,影響著腐敗者或者潛在腐敗者的優先選擇。新時代反腐敗斗爭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研判腐敗者和潛在腐敗者(腐敗黑數(17))在新制度環境會有什么樣的行為選擇。當前反腐敗斗爭的約束條件包括三方面。一是將國家監察體制機制建設作為深化反腐敗斗爭的動力機制,對公權力行使者的全覆蓋,增強了打擊腐敗違法犯罪的制度彈性。二是反腐敗政策供給從“消除腐敗存量為主”向“遏制腐敗增量為主”轉變,并激活、移植過去行之有效的反腐敗治本制度。三是積極探索如何通過反腐敗工作職能的發揮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基于上述約束條件,腐敗者趨向于采取的最優策略如下:
一是拓展腐敗行為合理化空間。在反腐敗的高壓態勢下,腐敗者企圖運用各種手段,如通過影響政策制定(立法腐敗18),將腐敗行為盡可能地合理化。較為典型的模式是PE腐敗,要調查認定“PE腐敗”中那些投資人獲得投資權益與他們運用權力資源幫助企業上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頗為困難。PE屬于私募,信息披露不通透,PE實際持有人則藏于其后,運用權力長袖善舞,監管者卻很難認定他們的行為是腐敗行為。此類案例甚多,最為典型的是令完成的匯金立方公司在諸多企業上市中的收購入股行為。可見,PE腐敗是一種制度化的超級腐敗,將來此類腐敗形態或者說新型腐敗形態將會增多,更加考驗反腐敗機構的應對能力。
二是抱團取暖,建立腐敗同盟。腐敗同盟的形成源自于其對政治資源的濫用和對經濟資源的壟斷所形成的交換機制。腐敗同盟是正式組織內部的一些人基于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的共同需要而自發結成的非正式組織,具有較強的粘合性、行為一致性和排外性。故此,此類腐敗形態懲治難度較大,黨中央也敏銳地意識到,提出新時代反腐敗斗爭的重點是“嚴肅查處政治問題和腐敗問題通過利益輸送相互交織,在黨內培植個人勢力、結成利益集團的行為。”
五、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消除政治隱患與消除經濟社會隱患的再平衡
政治周期對反腐敗斗爭發展趨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歷史規律說明,作為最高的政治領導人在執政初期,一定會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加大反腐敗改革力度來強化新的政治體系的穩定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的實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黨的第十八屆中紀委第六次全會明確指出:“黨中央嚴肅查處周永康、令計劃違紀違法案件,消除了黨內重大政治隱患”,這一階段,反腐敗斗爭主要圍繞著消除政治隱患為策略加以推進。執政初期完成后,為維護政治體系與社會經濟體系的協同發展,必然調整反腐敗戰略,增強反腐敗斗爭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服務功能。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于進行自我革命。“兩種革命”的論斷,為反腐敗斗爭從消除“政治隱患”逐步轉向消除“政治隱患”與“社會經濟隱患”并重,提供了政策依據。
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問題,反腐敗斗爭既要嚴防、清除破壞黨長期執政的政治隱患;又要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人民幸福,推動經濟高質量的發展,消除社會經濟隱患可能帶來的破壞。眾所周知,新加坡能夠免于遭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蹂躪,其廉政立國戰略功不可沒,這也說明廉潔國家能夠更好地應對社會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突變性問題。同時,新的政治周期,政治精英之間的競爭必然加劇,有可能導致社會經濟層面出現“創造性破壞”[1]。正如塞繆爾·亨廷頓說的“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孳生著動亂”[2]。社會經濟問題在今后幾年有可能進一步累積,進而導致破壞性風險,故防范和化解社會經濟領域的風險必然成為反腐敗斗爭的首要任務。
消除社會經濟領域的腐敗隱患,實現兩個“加強”:一是加強監察機關在監督、調查和處置社會經濟領域腐敗隱患中的力量調配。《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以下簡稱監察法)的頒布,明確規定“利益輸送”和“權力尋租”是法定腐敗罪名,破解了諸如立法腐敗、權權交易型腐敗、PE腐敗等新型腐敗懲治法律依據不充分的困局,為監察機關清除社會經濟領域的腐敗隱患提供了法律武器。二是“加強”社會經濟重點領域的腐敗風險防控。如民生領域,民生領域的腐敗波及面廣,涉及環節眾多,影響力大,直接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而單靠紀委監委的力量難以發現和消除。因此,必須推進社會層面多主體參與,營造社會對腐敗零容忍的信用環境,建立反腐敗共同體,實現對民生領域腐敗的多中心治理。如經濟領域的腐敗隱患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隨著金融業改革創新步伐的加快,監管真空、監管套利和監管掣肘等問題日益突出,一旦金融監管本身成為腐敗溫床,金融風險必然隨之到來,監察機關應當創新對金融監管的“再監管”方式方法,是防范經濟領域風險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
[2]萬俊人.路難豈止是長安.讀書,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