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城市人口也逐漸增多,導致城市管理問題日益凸顯。政府想要做好城市公共管理,則需積極將城市管理推向城市治理,并將以人為本作為城市治理的出發點,從而實現經濟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促進城市發展。
關鍵詞:城市管理;城市治理;服務型政府;發展
中央和國務院分析了我國當前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形式,著重強調城市工作要抓住城市管理與服務兩點,要積極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從而完善城市治理體系[1-2]。城市管理主要指政府與國家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單一化且為強制性的管理,而城市治理除了政府與國家的管理,還包括有多元主體社會力量參與[3]。城市治理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上,還開展法治、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居民公約等,這樣的雙向互動能有效實現政府治理以及社會的自我調節,從而不斷完善城市建設與管理。因此,推進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與地方政府應積極探索推進策略,以促進城市穩定發展。本文主要闡述幾條推進策略,為廣大城市管理者提供借鑒。
一、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服務型政府
以往的城市管理多注重城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的經濟發展,如多重視醫院、學校、公路、住房以及商場等建設。忽視了城市民生建設、對群眾的服務以及社會管理,使得城市就業、住房、醫療、上學以及養老等民生問題日益加重,社會矛盾的凸顯不利于城市穩定、和諧發展,導致居民無法獲得舒心、便捷以及美好的城市生活。針對這一情況,要想推進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政府應積極轉變政府職能,以建立服務型政府。首先,從經濟職能轉向為民生建設與公共服務,如城市各街道辦事處的職能轉變,將其工作重心轉變為城市公共服務以及社會管理,主要負責城市管理、基層黨建、公共服務、社區建設、應急管理,安全監督、思社會治安、社會穩定管理等;同時在社區中,設置服務窗口、社區公共服務站等。其次,機構設置方面,政府可將街道辦事處的職責劃分為社會管理、行政執法、公共服務以及社會服務,以進一步細化以及加強城市公共服務以及社會管理職能。最后,再對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水平開展社會化評價,主要包括政府部門考評、群眾考評以及第三方測評,以全方面了解接介導辦事處的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工作水平,并根據考評結果進行及時調整,不斷提高工作質量。通過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能使城市政府統籌規劃、建設以及管理,進一步提升城市工作的系統性。此外,城市政府需注重城市管理以及服務,通過不斷完善城市管理以及服務,才能徹底改變粗放型的城市管理方式;同時,城市政府還要做好市場監管、經濟條件、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以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從而促進能夠城市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城市管理單一化向多元主體轉變
以往的社會管理模式多為城市政府對社會采取的集中化管理體制,這樣的管理模式較為單一化,導致社會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發展能力,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協調與健康發展[4-5]。若城市政府要進一步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則應注重城市管理多元主體的轉變,使企業與居民嫩個參與到城市的建設與管理中。城市管理單一化向多元主體轉變可從加強并完善社區建設、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以及引發居民廣泛參與三個方面著手。加強并完善社區建設:在基層中要加大人力、財力與物力的投入,進一步強化城鄉社區自治與服務功能;城市政府要充分依靠社區的各種力量,以不斷整合社區資源,從而解決社區所存在的問題;同時社區建設重視社區服務、教育、文化、治安、衛生、環境以及民生等多個內容的工作;且要不斷完善社區的建設主體,如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社會組織以及社區志愿者等,使社區居民能有效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以及自我教育。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社會組織主要指非營利性、公益性以及民間性的組織,其相較于城市政府,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政府需大力發展社團、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以及志愿者團體等,使社會組織的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使其參與至社會治理中,從而發揮協同作用,與政府共同擔起城市治理的使命。而在社會組織角度,則應降低依賴性,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以及服務能力,并積極運用對政府的監督功能。引發居民廣泛:群眾的力量也是城市治理不可忽視的重點,要創新治理方式,則學倡導居民參與,城市政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證居民對城市建設以及治理的知情權、參與權以及監督權,使居民能真正參與至城市建設與治理中,從而逐漸形成多元共治以及良性互動的城市治理模式。
三、積極轉變城市政府公共服務機制
在城市中,居民主要通過政府行政機制、市場機制以及社會公益機制來滿足公共生活,可見,健全的城市服務體系構成主要為政府服務體系、市場服務體系以及社會公益服務體系,只有擁有健全的城市服務體系,才能滿足居民對社會性以及文化性的需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十八屆三中全指出需進一步調整政府、市場以及社會的關系,以體現市場在城市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6]。基于此,城市管理要實現城市治理的轉變,則要積極創新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機制。首先,公共服務利用市場機制,以招投標、特許經營以及合同承包等方式來完善公共服務的供需,如環衛保潔、公共交通等,城市政府從社會購買服務體現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政府也要逐漸加大購買服務力度,以最大程度上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其次,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以及公益事業,使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供給方式多樣化,從而滿足城市居民對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如向社會組織購買社區發展項目、養老服務項目以及康復項目等,先從地方政府購買逐步轉變為中央政府行為,以逐漸形成中央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態勢。通過不斷的創新來轉變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機制,才能進一步完善城市治理方式,使城市居民獲得多元化、多層次的城市生活,這不僅利于構建和諧主義社會,還能有效促進城市的穩定、健康、協調發展。
四、城市粗放式管理轉變精細化管理
轉變城市粗放式管理也是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通過精細化管理來進一步推進城市治理。城市粗放式管理轉變精細化管理可從加強法治建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創新城市信息化管理機制三個方面著手。加強法治建設:法律是社會治理的基本保障,但以往的社會治理手段較為粗放且單一,而單純的采用行政性以及強制性方式解決社會問題,多會忽視法律的規范。因此,需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以進一步改革城市管理執法體制,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配套的法規與規章,使城市管理的開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從而發揮法律對城市管理的規范作用。其次,加強對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環境管理應急管理以及城市規劃管理等制度的落實與實施。最后,要進一步優化執法力量,綜合設置機構,并加強隊伍管理,使得城市管理能充分體現綜合執法以及下移執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城市居民的道德素質覺得了社會的長治久安,在城市治理的過程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為城市文明建設的基本任務,并加強踐行;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居民的教育以及文明的整個創建過程,使居民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通過公約引導、信用約束以及法律法規等方式加強誠信建設,使居民在生活能逐漸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監督,以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創新城市信息化管理機制:信息技術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好處,但同樣也帶來了部分社會問題,如網癮、網絡暴力以及網絡詐騙等,給城市治理帶來了諸多挑戰?;诖?,通過建立數字化平臺、實現數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級以及構建智慧化城市來不斷創新城市信息化管理機制,是城市管理、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均能納入城市網格數字化管理當中,以達到精細化、人性化以及制度化的管理服務目的,逐漸實現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從而促進城市協調發展。
總而言之,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不斷探索推進策略,逐漸形成協調治理、合作治理以及多元治理的城市新格局,使城市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從而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促進城市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勝軍.40年從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J].紫光閣,2018(08):49-50
[2]王楓云、林志聰、陳嘉俊.從網格化城市管理走向網絡化城市治理:必然與路徑[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2):39-43+78
[3]向春玲.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6(02):1-6
[4]老祎.新常態下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思考[J].才智,2017(10):234+236
[5]張濤.城市管理立法:由管理向治理轉變——基于六個地方性法規的實證分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31(05):9-16
[6]官炎鑫.從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新登模式[J].行政科學論壇,2016(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