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鋼琴伴奏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面臨著教材缺失、鋼琴伴奏音樂匱乏等諸多問題,如何豐富中國古典舞基訓鋼琴伴奏音樂曲目已是迫在眉睫。本文擬結合舞蹈動作的風格特征,探討通過民族五聲調式,模擬民族樂器的音色特質、劃分主題音樂曲調把握風格以及融合多媒體技術等途徑進行伴奏音樂的二度編創,最終達到鋼琴伴奏音樂與舞蹈動作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 鋼琴伴奏音樂;五聲調式;多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古典舞鋼琴伴奏是一門交叉學科,鋼琴伴奏者除了要注重鋼琴技巧能力之外,應更深入地了解古典舞基訓的技術特點與內涵,以發揮鋼琴強大的藝術表現力。
筆者通過搜集整理國內現有的鋼琴伴奏教材,發現其存在如下問題:1.原創類教材可供選擇的較少,根據民歌改編的曲目占一定比例;2.出版年代較為久遠,音樂曲調較為陳舊,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課堂的審美需求與訓練目標;3.不能完全兼顧伴奏音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音樂風格不夠鮮明獨特;4.可供選擇的伴奏音樂數量遠不及課堂上實際的音樂需求量,音樂數量的匱乏降低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及對舞蹈動作更深入的理解與融合。因此,怎樣通過大量的課堂實踐經驗來拓展、補充、增加中國古典舞伴奏音樂曲目,成為基訓課堂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根據自己長期的課堂實踐,總結出了一套適應中國古典舞鋼琴伴奏音樂編創的有效路徑和方法,希望能更大程度上解決伴奏曲目匱乏的問題,為舞蹈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一、構建框架——探索舞蹈基訓鋼琴音樂基本特點
在進行中國古典舞基訓音樂編創前,必須對伴奏音樂的結構及基本框架進行全面的了解,才能為開展音樂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鋼琴伴奏音樂的完整性
在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每一個單一動作都涉及到“起”和“收”,即從動作開始到動作結束,都伴隨著音樂進行。伴奏音樂在編創上應注意是有頭有尾的完整樂曲,一般情況下,動作開始時設置二到四小節的音樂短句準備,動作結束時同樣需要長短一致的收尾音樂結束。
(二)鋼琴伴奏音樂的方整性
在音樂結構中規定,樂段基本上是由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構成,是由雙數小節的乘方組成并且能被四整除的方整性結構樂段。通常情況下,一個八拍即是樂曲中的一個樂句,樂曲的長短取決于動作所需的八拍數量所決定。舞蹈課堂中的樂句一般為偶數結構,可能為四個八拍、八個八拍或十六個八拍,因此都是方整性結構。
(三)鋼琴伴奏音樂的統一性
鋼琴伴奏音樂的節拍通為四二、四三、四四或八六拍子。音樂類型大致分為小快板、行板、慢板三大類。如蹲、腰、劃圈、控制這些動作所需的音樂為如歌的慢板及行板,節拍多為四三或四四拍子。小彈腿、跳轉、小跳這些動作所需的音樂為四二拍子的小快板。每一項單一動作訓練中所使用的音樂節拍與速度要求從頭至尾保持一致,即統一的拍子和平穩的速度。
(四)鋼琴伴奏音樂的獨立性
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課中唯一的伴奏樂器,鋼琴這一樂器之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和聲豐富、音色變化多端、風格迥異性強、音樂表現力豐富等特點。因此,鋼琴伴奏教師應充分了解鋼琴伴奏音樂作為聲音藝術而獨立存在的特點,并根據這一特點,通過節奏、速度、情感的變化并結合和聲、調性、伴奏織體的變化,編創出風格特征顯著、獨立完整的樂曲。
(五)鋼琴伴奏音樂的融合性
融合性主要是指舞蹈動作與伴奏音樂的融合。由于每個舞蹈動作編排的律動及節奏不同,因此要求鋼琴伴奏音樂須靈活機動,注重音樂與動作的融合,音樂與動作之間并不是簡單的捆綁,而是跟著動作的呼吸運動而呼吸,創設連貫而有韻律的音樂情境,通過變化多端的音色和節奏,通過氣息的連接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動作的精髓,讓學生把音樂的聽覺與舞蹈動作的視覺相融合,能自然而放松地延續動作,呼吸流暢與動作同步,更好地領悟動作的要領。
二、民族元素——以民族五聲調式為核心進行創作
鮮明的民族性是創作中國古典舞鋼琴伴奏音樂需要注意的核心點。西洋調式包含了24個大小調,與民族調式的區別在于加進了fa和si兩個基本音級的使用。而民族五聲調式采用的是民族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為主干音,清角fa和變宮si作為偏音使用,這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音樂調式,用民族調式創作才具有民族性。中國有56個民族,不僅有民族五聲調式,還有民族六聲、七聲等風格迥異的調式,當作者利用多種元素進行創新性創作時,作品才能體現創新性、民族性、融合性的特征。
(一)線性特點體現民族調式創作的顯著特征
民族調式中的音樂旋律往往以單線條旋律為主,具有抒情優美、細膩豐富、較強的線性特點,編創時應注重把握中國民族五聲調性的核心特點,抓住線性旋律委婉環繞的特性,增強創新意識,運用創新手法將中國音樂的韻味與特征兼容并蓄地表現出來,體現原汁原味的中國風。在舞蹈伴奏音樂的創作中多借鑒經典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技法,如可以借鑒一些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手法來體現民族五聲調式的特點。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旋律采用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曲調及民間舞蹈的曲調進行創作,旋律較為歡快,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旋律把一位悠閑的坐在牛背上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二)和聲織體體現民族調式創作的色彩特征
在中國古典舞基訓伴奏音樂中應注重研究民族五聲調式的和聲功能,打破思維定式,突破西洋調式機械性的束縛,賦予音樂作品更鮮明的色彩特征,創造性地運用一些三度疊置、顫音、變化音、平行五度低音、附加音和弦、空五度和弦,分解琶音等別具一格的和聲織體,展現出舞姿或輕盈敦厚、或空靈純凈、或柔美粗獷的色彩意境。尤其是采用空泛的純四、五、八度柱式和弦、四五度疊置和弦、密集型柱式和弦都體現了民族調中濃郁的中國音樂元素,將中國傳統音樂的和聲織體有機融合到伴奏音樂的編創中,和聲色彩的合理運用使舞者更好地表現基訓音樂的意境。
(三)曲式結構體現民族調式創作的構架特征
縱觀中國傳統音樂的曲式結構的發展歷程,把民族音樂的曲式結構歸為七類:一段體、二段體、多段體、變奏體、回旋體、聯曲體,板腔體和綜合體。中國古典舞鋼琴伴奏曲目的曲式結構以篇幅較為簡短的一段體為主,有時為了編創的需要可以將一段體或二段體曲式結構擴充為三段體,在保證編創鋼琴伴奏曲目的基礎上,對曲式結構做適當調整,兼容并蓄融入中國風格創作手法,適當借鑒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手法加以衍生改編,如馬思聰改編的《漢舞三曲》的曲式在引子和尾聲部分以C為主持續音,采用了四五度疊置酌乎法使曲式結構更加完整。
(四)散板節奏體現民族調式創作的彈性節奏特征
散板節奏是中國民族音樂中所特有的節奏,常用于京劇唱段中,散板樂段根據情感表達進行自由處理,類似于西方音樂中的自由節奏。散板節奏散中有型,它的運用可處理成散中見圓,張弛有度,在伴奏音樂的整體律動中與散板節奏存在交相呼應、明暗對比的邏輯關系,形散而神不散、中國古典舞伴奏音樂編創中的散板節奏更多地運用于綜合性圓場組合中,樂曲開頭利用散板節奏營造出具有民族性調式美感的樂句,根據實際的學生人數把散板節奏的處理協調自然地過渡到主題旋律,常用于伴奏音樂開頭或樂曲中段的銜接處,使樂曲整體性更加統一。
三、聆聽模仿——模擬民族樂器的音色特質表現意境
中國民族樂器主要分為吹奏、彈拔、打擊、拉弦四大類。笙、簫、嗩吶屬于吹奏類;古箏、古琴、琵琶屬于彈撥類;鑼鼓、編鐘屬于打擊類;二胡、三弦屬于拉弦類。中國民族樂器有著獨特的氣質和內涵,創作時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特點加以創作可為伴奏音樂增添光彩。如,鋼琴的音色變化多端,在中國古典舞音樂的編創中通過模擬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突出作品的韻味和意境,從一些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中可以直觀感受到對于中國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和運用。笙和蕭為傳統的中國民族樂器,音色柔和圓潤、渾厚哀婉,具有悠遠蒼涼感,適合模擬擦地、蹲等平穩舒緩、幽靜典雅、恬靜幽遠風格的樂曲。黎英海的《夕陽簫鼓》取材于《春江花月夜》的風格與意境,模擬了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音色特點,古箏的音色柔美、清雅,具有清新中不失莊嚴,淡雅中不失通俗的獨特風格,聆聽時使人充分感受到空靈飄逸的藝術境界;古琴的音色則更加清微淡遠、溫柔敦厚,將含蓄雅致蘊藏于情趣之中,大音希聲,古樸的音樂風格令人陶醉其中,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細膩巧妙的配器,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傾情贊頌了江南水鄉的秀美風姿;樂句多次模擬了琵琶的音色特點,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顆粒性彈撥奏法,演繹了琵琶古曲的風貌,使人心曠神怡。琵琶、古箏、古琴演奏技法中的掃弦、按弦、揉弦、走音、泛音等演奏特色,可移植編創于鋼琴伴奏樂曲中具有古典韻味的小轉、四位轉中過渡性的樂句,鋼琴演奏中通過蕩漾起伏的旋律和流動的分解琶音把中國傳統音樂的意境與韻味表現出來,體現中國古典音樂所崇尚的淡泊、致遠之美。鑼鼓是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民族打擊樂器,能增強戲曲演奏或舞蹈表演時熱鬧喜慶的氛圍,具有節奏強烈、音響洪亮、表現力震撼等特點,可以起到點染舞臺色彩、烘托舞臺氣氛的作用,編創伴奏音樂時大踢腿的音樂可以模擬鑼鼓的音響效果,營造出宏偉的音樂氣場,逐漸將氣勢推向高潮。瞿維的鋼琴獨奏曲《花鼓》采用《鳳陽花鼓》及《茉莉花》的創作素材。傳統民族樂器嗩吶具有音色嘹亮、音量大、粗獷豪放的特點,善于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與歡快的情趣,王建中根據嗩吶色特點改編的《百鳥朝鳳》開頭部份惟妙惟肖地模仿嗩吶奔放的音色,在鋼琴伴奏音樂的編創中可以借鑒嗩吶的音色特點創作出綜合性的動作組合,增強熱鬧奔放的意境氛圍。
巧妙利用民族樂器的音樂特質,通過借鑒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的音色特質,模擬音響效果進行伴奏音樂曲目的編創,不斷地融合創新,在保留民族樂器別具一格獨特個性的基礎上,又兼容并蓄加入了中國古典音樂內傾含蓄的特點,可以使二者水乳交融、相互滲透,形成自己獨特的意境。
四、剛柔相濟——劃分主題音樂曲調把握風格
中國古典舞伴奏音樂有著獨特而鮮明的藝術特點。它所崇尚的是一種淡泊、含蓄、志遠之美,通過鋼琴強大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出不同于西方音樂的中國音樂語境,使主題音樂曲調更貼近古典音樂所追求的意境與韻味。因此,曲目的編創路徑應依據動作特點設計曲目風格,按照風格類型大致可以劃分為平緩流動型、活潑歡快型、剛健有力型等幾種類型。
(一)平緩流動型:一對擦地、蹲的組合可編創為四四拍清晰流暢的樂曲。編創時應注意情緒起伏不宜過大,以五聲音階為骨干的旋律環繞進行,注重樂句的基本走向,樂句進行以上行級進為主,不斷發展衍生出新的旋律,結尾處逐漸收弱,符合樂句發展的一般規律。
擦地音樂應設計為兩小節做一次擦地和收回的動作,增強腳底動作的快速配合,在基礎動作的連貫中把音樂灌滿。蹲的音樂編創應注意曲風溫婉、端莊典雅,突出民族音樂的特點,應區分西洋音樂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與點線結合的特點。運用五聲調式的創作手法表現蹲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柔、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符合動作的具有五聲調式古典美感的音樂。
(二)活潑歡快型:五位擦地、小踢腿、小彈腿組合的音樂編創為四二拍活潑歡快的樂曲。編創時要求節奏鮮明,節奏點明顯,具有顆粒性,伴奏音樂的重拍與舞蹈動作的重拍重合,不能一前一后相互錯開,右手常用前十六后八或前八后十六音型編創旋律,增強愉悅感,左手常用短促的把半分解和弦形式襯托右手旋律,用短促的跳音音型可以更好地襯托旋律主題,音樂感靈巧歡快,配合相應的舞蹈動作達到動作與音樂的和諧統一。
(三)剛健有力型:大踢腿、中跳、大跳組合的音樂編創為四二、四四或四三拍剛健有力的樂曲。大踢腿音樂編創時突出飽滿的特點,節奏鏗鏘有力,突出重拍拍點,讓學生在聽到重拍的瞬間快速而有爆發力地向上踢腿,右手可編創出帶附點的八分音符強調重拍,左手采用穩定的三和弦或七和弦增強氣勢;中跳編創為四三拍子,旋律華麗挺拔,音樂重拍突出能幫助學生瞬間產生爆發力,向上騰空跳躍,沒落地前適當拉寬旋律能使學生騰空時間延長;大跳編創為四三拍子,通常為大調式,旋律大氣磅礴,要求學生剛勁有力起跳并在空中達到向上躍起定格瞬間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展現舞姿的高度與幅度。右手用八度七和弦增強旋律的厚度與氣勢,左手伴奏的第一拍往往運用加重拍的八度低音烘托氣氛,營造出激昂大氣的藝術效果。
五、媒體輔助——融合多媒體于鋼琴伴奏音樂實踐
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鮮有廣泛涉及運用于古典舞音樂創作領域,其主要難點在于:一方面鋼琴伴奏音樂編創應圍繞舞蹈動作的要求構建出立體聲效果的三維變換空間,要在短時間內同步進行;另一面要在掌握音樂結構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獨特優勢,完成鋼琴伴奏音樂輔助的加花處理,賦予音樂更鮮明的個性,達到動作與音樂的和諧一致。
多媒體技術是創新型音樂編創的輔助工具,能更好地為編創活動創設情境,擬定創作風格,運用創新手段適時調整作品的結構框架,更直觀地展現鋼琴伴奏音樂作品的內容與風貌,賦予作者更廣闊自由的創作空間。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實踐性,運用“TT作曲家”“SONAR”創作軟件進行創作,在感受音階、調式、節拍、節奏、和聲等諸多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形成音樂作品的風格,通過模擬演奏,明確創作目標的風格特點。明確創作目標后,基于多媒體技術的數字化、存儲化、信息化特性,在短時間內大量搜集參考曲目與音樂元素,為后續音樂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信息資源的獲取是進行自主探究創作的有力保障,在互聯網上,樂器和人聲Loop音效素材較為豐富,現代IT教室通過可靠的互聯網平臺支撐,為搜集、整理網絡音樂資源提供便利。
結 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舞鋼琴伴奏音樂對舞蹈教學質量影響重大,為此要在對中國古典舞動作韻律風格把握的基礎上,通過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的綜合把握,融合多媒體技術,不斷地探究和總結出適合中國古典舞的鋼琴伴奏音樂的新型模式與創作途徑,在實踐中生動直觀地再現中國古典舞作品的內涵,編創更多中國古典舞鋼琴伴奏音樂作品,最終達到“樂為舞之心,舞為樂之容”的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賀群蓮,蔣純.鋼琴伴奏音樂在舞蹈教學中的運用以“古典舞基訓”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5).
[2]許文.融合信息技術的《音樂與創作》模塊教學[J].文科愛好者, 2019(18).
[3]趙建軍.論舞蹈鋼琴伴奏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4.(0 3).
[4]徐福平.談舞蹈基訓課堂鋼琴伴奏音樂的特點[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1.(0 3).
[5]孫四化.電子音樂的創作及創新性分析[J].池州學院學報,2017(02).
[6]周曉瓏.電子音樂的創作與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 2019(0 1)
作者簡介:李若斐,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講師。
[責任編輯: 林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