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太應

區域活動是依據幼兒發展需求與幼兒園相關教育目標而設立的一種活動形式,深受幼兒喜愛。區域活動涉及科學類、美工類、角色表演等方面,彰顯了自選性、自主性等特征。區域活動的主體是幼兒,教師則是幼兒進行區域活動的引領者、點撥者與指導者。教師應重視對幼兒區域活動的有效指導,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得到有效發展。
(一)彰顯適宜性
教師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時要依據區域活動的主題,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投放。投放的材料應與區域活動主題一致,以便于幼兒利用投放的區域活動材料進行相關的區域活動。需要強調的是,教師投放區域活動材料前要仔細考慮材料是否滿足幼兒活動需求,是否有利于幼兒探究、發現、創造創新等。比如,科學建構區域在開展以“未來的房屋”為主題的科學建構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投放如硬紙板、泡沫塑料、輪胎、鐵絲、牛奶盒、電視機包裝箱等材料,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創造發明未來的房屋,激發幼兒參與科學建構區域活動的興趣,讓幼兒自主或與同伴合作構建未來的房屋。
(二)投放可供幼兒操作的區域活動材料
材料是幼兒進行區域活動的前提。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要滿足幼兒操作、擺弄的需求。比如,教師為“未來的房屋”投放的材料應方便幼兒操作,可以促進幼兒利用這種易于操作的材料去探究、發現、創造,以不斷培養幼兒的創造創新能力。
新課程新理念強調幼兒是發展的主體。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主體性,與幼兒一起制訂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相關規則。
(一)共同制訂區域活動規則
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間的協商討論常常是基于區域活動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展開的。這種共性問題通常會制約區域活動的順利展開,同時又是幼兒個體無法自主解決的。協商討論的宗旨是要建立相適當的規則,以解決當下的具體問題。
比如在某一區域內,因參與幼兒較多出現幼兒爭搶游戲活動材料的問題。而某一區域因幼兒參與人數相對較少,又有幼兒中途因故離開,出現這一區域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的問題。基于此,教師有必要組織引導幼兒就發生的問題展開協商討論,找出解決的方法,通過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間的協商討論,制訂相應的區域活動規則。
比如在“未來的房屋”主題活動中,教師投入了一種新型積木,有的幼兒立即跑來爭搶,導致場面一片混亂,區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此時,教師可以用手機拍下孩子們爭搶的畫面,再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出來,讓幼兒看看自己爭搶玩具的情形。接著,教師可以讓幼兒展開討論,這樣的行為對不對,自己應該怎樣做。幼兒各抒己見,紛紛發表看法,最后制訂出區域活動的相關規則。因為是幼兒自主參與制訂,又是區域活動需要的規則,因此,幼兒都能接受并在區域活動中自主、自覺地遵守,保證了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明確規定有關規則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關規則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教師要將幼兒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則在進行區域活動前明確提出來,讓他們遵守并執行,確保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比如,涂鴉區域很受幼兒喜歡,幼兒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涂鴉,盡情玩耍,但也許教室的潔白墻面、幼兒漂亮的衣服會遭殃。因此,教師在幼兒進行涂鴉活動前要明確規定涂鴉的要求,讓幼兒按規定涂鴉。
教師應引導幼兒自覺遵守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相關規則。
1.利用暗示法。暗示法是指把區域活動規則滲透在區域活動環境中,讓環境“說話”,讓幼兒在環境中自主猜測區域活動規則。比如,教師可以在圖書角放置若干椅子,當椅子上坐滿幼兒后,則表明其他幼兒暫時不可以進入圖書角。
2、利用圖示法。比如,教師可以用箭頭“→”提醒幼兒由此進入區域內進行活動等。
總之,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指導策略是多元化的,教師應從區域活動的實際出發,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區域活動并做出科學合理的指導,保證區域活動順利開展,讓幼兒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