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平
區域活動具有自主性和指導間接性等特征。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等自由、自主地選擇活動項目,在活動中探索,獲得學習的快樂。然而區域活動的開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幼兒教育工作的質量。
1.部分幼兒園區域活動浮于表面。一些班級盡管設置了各種活動區域,但真正開展的區域活動較少。究其原因,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行為上過分重視集體教學活動,忽視了區域活動,導致區域活動過于形式化,沒有實質性內容,不利于幼兒的發展。
2.部分班級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缺乏科學性。一些班級區域活動材料投放不當,沒有科學性,存在較多問題。比如材料投放時沒有具體、合理的目標。部分教師僅僅為了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或應付上級的檢查,僅關注投放材料的數量是否達標,沒有關注投放材料的質量,導致一些材料缺乏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區域活動材料的投入隨意性較大。在區域活動的道具制作、情境創設方面,部分教師經常大量使用廢舊包裝盒、報紙、方便袋等進行拼接,沒有一定的堅固性,活動中易損易壞,實用性差,不能長時間使用,再加上材料更新不及時,導致區域活動質量無法提高,無法發揮區域活動的作用。
3.部分教師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指導存有一定的偏差。在設置具體區域時,一些教師過于主觀,僅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意擺設,活動的內容欠缺豐富性,經常只關注了特定區域,忽視了其他區域的作用,不能兼顧。另外,在區域活動具體開展時,部分教師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管理,沒有重視和關注幼兒活動的細節,對幼兒的指導不深入。
4.部分教師沒有處理好幼兒區域活動與集體教育教學活動的關系。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對幼兒集體教育教學活動的補充、延伸,可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部分教師把幼兒區域活動與集體教育教學活動分開,導致區域活動的價值無法實現。
1.提升教師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認識。幼兒園區域活動以幼兒實踐活動為立足點,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可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要認識到幼兒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定期開展有關教研活動,提升自身組織區域活動的水平,保障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正常、有效開展,為幼兒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2.根據幼兒發展特征,科學選擇材料,有效投放材料。第一,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進行材料的投放,保持幼兒對材料的新鮮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進其綜合發展。第二,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時,教師要具備目標性和層次性。投放的材料要符合本次區域活動的特征,同時把握幼兒個體之間的差異,有層次地投放材料,以滿足幼兒不同層次發展的需求,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第三,投放的材料應該是豐富的。教師可以自己搜集材料,也可以發動幼兒及其家長一起搜集材料,滿足幼兒自主探究與發展的需要。第四,教師可以根據區域活動的主題投放材料。如幼兒園學期末,教師可以在“百寶箱”里投放以“春節”為主題活動的材料。各種琳瑯滿目的飾品,不但能與節日的氛圍相呼應,還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
3.針對不同的幼兒,開展個性的指導。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明確幼兒活動的主體地位,同時發揮自身的隱形指導作用。就此,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是區域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參與者,絕不是控制者。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做好各種角色的轉變,注意傾聽幼兒的心聲,觀察幼兒的舉動,適時給予幼兒合適的、科學的指引。比如在幼兒玩益智分組游戲時,教師可以放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愿和經驗開展操作探究活動,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耐心等待幼兒的成功或失敗。當幼兒在探究中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給他們適當的暗示,啟發他們開展進一步的探究,鼓勵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不斷激發幼兒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
4.處理好區域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明確區域活動與幼兒健康發展的關系。區域活動不但是集體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同時也具有相對獨立性。教師要將兩者置于同等地位,不能厚此薄彼,要有效平衡區域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共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總之,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遵循幼兒發展規律,積極開展有效的區域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