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區域游戲作為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幼兒喜歡的一種活動,同時也是進行個別化教育的最佳方式。游戲區域包括閱讀區、益智區、科探區、建構區、美術區、表演區、音樂區、角色區、生活區等。在美術區,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材料,進行欣賞、繪畫、手工活動等,可以提升藝術感受、表達以及創造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只要兒童的身心得到了解放,他們就可以做很偉大的事情?!钡趯嶋H教學中,教師在創設區域環境時往往會給幼兒設置很多限制。環境創設包含的內容應該是多元的,區域劃分、規則制訂、空間利用、材料投放等都應該讓幼兒主動參與。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也應是多元的,教師應該支持幼兒的不同想法,提高幼兒對環境的認同感,從而讓幼兒更投入地參與游戲。
(一)區域劃分共參與
美術區的區域劃分、擺放材料應以幼兒為主體。比如,有的幼兒認為可以按照常用材料來劃分和隔斷區域,分為顏料區、泥塑區、彩紙區等;有的幼兒則認為應該根據功能劃分,分為欣賞區、裝裱區、手工區、繪畫區等。當然這種劃分只是相對的,幼兒還可以根據創作的需要調整材料的種類和擺放位置,形成新的區域布局。幼兒自主設計美術區的區域分布圖,并參與區域劃分和材料擺放的過程,能在實際創設的過程中實現與環境的多元“對話”。
(二)規則制訂共商議
美術區中要遵守哪些規則也應該由幼兒共同商定。比如,可以讓幾個人同時進入游戲區、未完成的作品應怎么處理、材料如何收納等,只有當規則成為內在需要,幼兒才會主動遵守。另外,規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活動情況及時調整和完善游戲規則。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園春、夏、秋、冬不同的作息時間,調整區域活動的時間,合理地為幼兒提供更充足的游戲時間。這種由幼兒共同制訂的游戲規則能讓他們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在多元的區域環境創設中,教師還應多傾聽幼兒的想法,支持他們與環境的多元互動。
在美術區中,開放的材料能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教師應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所見、所聞和所感,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欲望,讓幼兒成為材料的主人,主動收集和自主使用材料。
(一)材料來源的開放性
活動材料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引導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需求從生活中收集。幼兒可以將日常收集的材料分類擺放、按需取用。由于不同的幼兒經驗、興趣和需求會有所差異,因此在同一個活動內容中,他們也會收集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例如在“制作舞龍道具”游戲中,有的幼兒收集了水果網當做龍的身體,有的幼兒則收集了雞蛋托,還有的幼兒收集了松塔。多樣的材料收集方式拓展了材料的來源,不僅能更好地支持每一位幼兒的創作,讓幼兒的作品內容更豐富,還能讓這些豐富的經驗得到分享。
(二)材料層次的開放性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特點投放材料。小班幼兒的創作技巧和經驗較弱,教師可以多提供一些半成品、低結構材料用來輔助幼兒創作;中、大班則可以多提供一些高開放、低結構的材料,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探究、思考和創造的空間,讓他們更深入地學習。教師還要關注同年齡段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不同需求,材料要體現出層次性,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使用。
(三)材料使用的開放性
區域游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和自主性。材料的擺放要開放、直觀,方便幼兒自主取用。區域材料使用的時間和空間也應該是開放的,除了區域游戲時間,幼兒還可以在自主游戲時間取用材料進行創作。區域材料也可以帶離美術區,在幼兒認為合適的操作區域中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區域的材料聯合使用。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我們在秋天里”,幼兒會利用餐后時間到走廊扎稻草人。在制作過程中,他們想給稻草人戴一個花環,于是自發地在建構區中選用花片積木進行拼插,完成了花環制作。
幼兒早期的藝術經驗會影響他們的藝術品位和喜好。有效的作品展示和經驗的共享不僅能讓幼兒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還能在與作品“對話”的過程中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和創作共鳴。
(一)注重作品展示的儀式感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需求不定期地策劃和組織作品展,但是具體展出哪些作品、怎么展、展在哪、邀請誰來參展、現場如何組織和互動等,都應由幼兒自主討論、設計,并引導幼兒主動參與。這樣既獲得了幼兒的認可,又培養了幼兒的自信心,并讓幼兒在自身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引發了其他同伴的情感共鳴,讓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互相學習。
(二)鼓勵作品展示的二次創作
除了展示單幅的常規作品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作品的特點,將它們重新組合、排列、擺放,從而在展示過程中完成二次創作。展示作品不僅會引發原作者進一步創作的欲望,還會引發其他幼兒的創作共鳴。例如,在中班主題活動“春天的童話”中,有個幼兒利用粘土和自然材料制作了春天的樹,擺放在“春天一角”中,其他幼兒看到后也用粘土捏了花、小動物等放置在“春天一角”中,讓原本獨立的作品重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作品。這種展示作品的方式,會讓幼兒因情境產生豐富聯想,賦予作品新的生命活力,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引發幼兒創作的欲望。
環境創設除了要創造舒適、美觀、能促進幼兒良好發展的物質環境外,還應該有安全、愉悅的心理環境。良好的師幼互動能生發幼兒在美術區中的創意,促進他們更深入地探究和創作。
(一)支持幼兒的創意與創作
良好的師幼關系是真誠的分享、真情的流露、真心的對待。教師要以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與幼兒一起討論作品。教師還要接納、肯定、支持幼兒的想法,適時適宜地參與他們的游戲,成為他們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與幼兒建立一種積極有效的互動模式,從而調動他們創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引發幼兒的高水平思考
教師要通過觀察,發現幼兒的需求。教師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促進幼兒藝術性、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讓他們生發出更多的創意和靈感。創作開始前教師設置的問題要能激發幼兒創作的積極性,如:“你打算用這種材料做什么,這種材料還可以和哪些材料組合?”創作過程中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圍繞幼兒的探索材料、創作的主題開展,如:“你是怎么畫出這些不同顏色形狀的?”創作結束后教師設置的問題可以圍繞作品的探討,如:“你最喜歡哪個作品,為什么?”教師要關注每個幼兒個性化的創作,并根據他們的作品和創作過程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支持幼兒萌發更豐富、更深入的創作。
一個基于“兒童本位”、幼兒共同參與創設的美術區環境,會由內而外地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從而獲得幼兒的認可。教師應以幼兒為環境創設的主體,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創設一個符合他們發展需求的美術區環境,并在與環境的積極“對話”中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