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丹 徐曉利
摘? ?要:近年來微博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功能的升級,用戶花在微博上的時間越來越長,人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話題量越來越多。你幾乎可以只靠幾個簡單的關鍵詞就能找到你想找到的任何內容。這樣便捷的服務使得在微博這個平臺上,人們呈現出一種快餐式、狂歡式的對于信息和消息的處理。而這種狂歡式的現象跟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不謀而合。
關鍵字:巴赫金;狂歡理論;狂歡化;微博
在狂歡節中,人們生活狀態與日常勝過完全不同,人們在其中得到短暫的釋放。在巴赫金看來,人們的生活有兩個世界:一是充滿規矩的正統世界;另一個是“完全顛倒的世界”,是對正統世界的“顛倒、戲仿和降格”。人們在狂歡節中的行為,不是表演而是真實的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形式,其真正的精神原則是平等與自由。
狂歡節,狹義上是指特定的節慶日。巴赫金指出“用狂歡節這個次給各種地方現象并將它們概括在一個概念之中的這種過程,是與流動生活本身的現實過程相一致,各種不同的民間節日形式在衰亡和蛻化的同時將一系列因素如儀式、道具、形象轉嫁給狂歡節。狂歡節實際上成為容納那些不復存在的民間節日形式的儲存器。”狂歡節的外在特點與內在語義上與微博的特征不謀而合,因此微博也具有狂歡的特點。
一、解讀狂歡與微博
(一)全民性。廣場是狂歡節的空間,是全民性的象征。微博也如此。在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高度普及的今天,微博的使用已經沒有了技術與物質上的障礙,在微博平臺上,每個用戶都能參與討論,這種發聲的平等性保證了每個人的參與機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關注數的不同使得每個人的言論被看到的幾率不同。
(二)儀式性。節日都有儀式和禮儀。狂歡節儀式“無一例外地處在教會和宗教的信仰之外”對等級制度起著顛覆的作用,而狂歡節是反儀式的。這種反儀式性在微博上表現出來就是傳統媒體話語權的削弱。現在不只是媒體的新聞可以引爆微博,大到一個社會事件小到一句牢騷都可能被人放大到掩蓋住大媒體的正式新聞。
(三)距離感消失。狂歡節將人們暫時從現實關系中解脫出來,從而產生出烏托邦式的人際關系。這點在微博上的表現就是,只要你能夠找到一個人的微博,你就可以跟他/她進行交流。而這種距離感的消失,一方面可以讓社會不同階層的人進行平等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讓人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生活的另一面。
(四)插科打諢。狂歡節的笑聲需要插科打諢來實現,這是微博娛樂化的根源。在微博看“段子”也是許多人一開始使用微博的重要原因。微博上的各種消息大多以娛樂為主,這也導致了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娛樂化、快餐化。
二、狂歡節的外在特點和微博狂歡
(一)世界感受。狂歡節精神內涵是顛覆等級,主張平等,全民參與。在全民參與中,個體全心全意地參與到有無限活力和創造力的整體中。同時,個體的吁求能在整體中立刻聽到回響和共鳴,自我的付出能即時看到實效和回報。微博同樣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廣大平民階層釋放情緒、緩解現實壓力的“第二世界”。
(二)對立項的二律背反。微博在此最大的表現就是它模糊了精英和大眾的區別,進一步拉近了普通大眾和文字表達的距離。微博這個眾生平等的大染缸里,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社會精英”的各種丑態。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微博更是成為一面“照妖鏡”,顯示出各種人生百態。
(三)相對性。在狂歡節的世界里,現存的權威和真理不再對立。所以巴赫金說,狂歡節不妨說是一種功用,而不是一種實體,它不把任何東西看成是絕對的。傳統媒體由于自身傳播特點與功能的限制,不可能向受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放、互動和平等。微博時代使人人都擁有話語權,現實中微博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輿情源頭,使得傳統的信息傳播“中心化”結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三、在狂歡中保持清醒
微博自媒體的作用已經明顯的被大眾乃至官方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引起社會的注意不再是尋求記者的幫助。他們只要通過自己的微博賬號將事件發布,就會引起大眾的關注。并且從官方的角度來說他們也有了一個方便的了解輿情的窗口。所以微博提供的廣場狂歡,雖然是休閑時一個狂歡的場所,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利用這次的樣的便利來更好的了解世界,要在其中有清醒的頭腦,才能保證自己不被娛樂的大潮掀翻。
四、狂歡的廣場性和微博的自媒體功能
中世紀的狂歡廣場是巴赫金狂歡理論中空間要素的具象化,廣場上集中了一切非官方的東西,仿佛享有“治外法權”。廣場不只是民眾聚會的場所,更是人們在各種親昵和熱烈交往中盡情釋放激情與活力的“自由空間”。微博的產生和廣泛使用,使這個獨特的民間廣場存在于虛擬世界中。
微博空間是虛擬的“烏托邦”,它消解了現實世界中的種種規則和秩序的束縛。然而在微博的虛擬空間中,也正由于自我規范與社會現實約束被消解,大眾階層的意見表達和精神釋放甚至達到了過度的快速和自由。這使得微博話語狂歡的背后出現了各種問題和隱憂:文本碎片化導致信息過剩和泡沫化。
參考文獻:
[1]康志杰.基督教的禮儀節日[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白春仁,顧亞鈴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
[3](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之拉伯雷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日)北岡誠司.巴赫金:對話與狂歡[M].魏炫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梁佳,劉進.從巴赫金的“廣場”理論看微博空間[J].新聞界:2011(2).
[6]劉揚.微博客:自媒體時代的話語快樂[J].今傳媒:2010(1).
[7]王超.論網絡傳播中的草根狂歡——以巴赫金狂歡理論為視角[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
[8]楊璐蔚,閆馨予.網絡時代個體的文化狂歡—關于“博客”現象的探析[C].中國企業運籌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