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其中文化振興被放到同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地方文化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由于不能更快更好的創造經濟效益而處于長期被忽視的狀態。如何激發地方文化的內生力,建構地方文化對于鄉村振興的有效價值,突破地方文化逐漸式微的困境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地方文化;鄉村振興;困境與出路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其中文化振興被放到同產業、人才、生態、組織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由此可見文化振興對于鄉村整體振興的重要意義。而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地方文化還沒能引起足夠重視,很多地方文化處于瀕臨失傳、失跡的尷尬處境。本文試圖以“地方文化”為抓手,探討鄉村振興過程中地方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從而探索通過“激發文化內生力”來助力鄉村振興的途徑和方法。
一、石港鎮地方文化現狀調查分析
石港鎮是位于通州區北部的一座古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是對石港的最好歸納總結。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總部署下,要能很好的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就必須對自身的文化優勢和劣勢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加以運用。通過實地調研,把石港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歸納如下:
(一)文化古跡面臨年久失修、失跡、失傳的困境
石港作為一座千年古鎮,文化古跡眾多。比如位于石港小學東北側,因文天祥留下足跡而得名的石港文山。文山西巔上原有一座為紀念文天祥更名為“文文山祠”的小廟。“文文山祠”西側有“文正書院”等歷史古跡。但是,后來幾經戰亂,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文山被夷為平地,古跡也隨之消失。但數百年來,石港文山依然是人們景仰游觀之所,“文山煙雨”也成為漁灣十景之一。充分說明其歷史價值還是被人們所認同的。石港作為歷史上有名的鹽場,往來官員較多,于是根據當時清朝的禮節和官場形式,為了給官員活動和滿足迎接禮節的需要,特筑接官亭,后被廢棄。除了接官亭,還有為紀念文天祥而建的渡海亭;為紀念范仲淹、文天祥,在二賢祠基礎上新建的二賢亭,后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除此之外,石港還有三多:牌坊多、廟多、橋多。共有12座牌坊、七十二座半廟、二十四橋。但是七十二座半廟中,除了異地重建的廣惠寺香火還算旺盛,別的大部分廟宇幾乎已經損毀殆盡。長期以來,石港鎮對于傳統文化古跡的稀缺性以及歷史古跡對于現代經濟發展的價值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從而導致保護乏力,造成了一些傳統遺跡的“自然性損毀”;也有些文化古跡在損毀后再也沒有修復。這些文化古跡中承載著石港鎮漫長的發展歷史,有的蘊藏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充分挖掘這些文化古跡的文化內涵,對教育和激勵后人,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二)民間風俗文化被漠視
地方文化是個很寬泛的范疇,其中的民俗文化是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或者說是老百姓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石港因為廟多,所以廟會很盛行。其中規模最大的有三次:農歷三月二十八的元帥廟會、五月十八的都天廟會、六月十九的觀音閣廟會。過去,這種廟會進行過程中會有一些諸如“行會”這樣的宗教活動。但發展到今天,只剩下后兩個廟會還在進行,并且基本褪去迎神賽會的彩衣,成為單一的商品交易會。這應該跟原先的七十二座半廟的逐漸消失不無關系。廟會前一天,各地商賈云集于此,物品品種豐富、應有盡有且物美價廉,符合當地鄉民的生活需要和消費能力。但時至今日,我們看到消費群體已經變成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主體了。因為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年輕一代逐步搬遷至城鎮生活,加上淘寶等網上購物的盛行,對他們來說買東西非常方便快捷,所以年輕人已經不熱衷于這種扎推式的購物體驗。除了廟會的逐年淡化,一些民間風俗由于缺乏宣傳和利用,不能產生較大經濟效益的等問題,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中秋節供月戲謎是石港鎮的一項傳統活動,但現狀是很多年輕人甚至連石港的南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謎盤都不知為何物,更加缺乏傳承和創新的興趣。所以,重構民俗文化在鄉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激發鄉民對本土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本地居民對地方的歸屬感,并以此重構鄉村特色風物人情來助力鄉村振興,這也成為振興民俗文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所在。
(三)文化產業出現后繼無人的境況。
本地鄉民作為本地文化的承載主體,表現出“參與熱情不高,甚至出現抵觸情緒”的現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狀呢?經過實地調研發現原因有三:一是有些文化產業由于投入高、效益低,周期長等問題極大降低了鄉民參與的積極性。比如盆景制作,就是個制作難度大、周期長、投入多的項目。初次開坯樁子一般六七年才能成型,屬于慢工出細活的產業,而且工藝流程多、栽培技術要求高,根據不同品種還要“因材而異”進行栽培。所以,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做這個行業。像燈彩制作工藝、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手藝也正面臨著消亡的危機。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工藝下的生活物品。比如塑料、不銹鋼材質制作的籃子取代過去用竹子編制的竹籃;塑料做成的燈籠取代過去用竹子、彩紙做成的燈籠。而人們也普遍接受了這種更加方利快捷的生產生活方式。二是跟農民利益聯系不緊。一種情況是漠視本土鄉民的創造力,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局外人。看似鄉村文化項目發掘和發展得轟轟烈烈,但對大部分鄉民來說除了家門口多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并沒能從中獲得實際經濟收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對于我們大部分老百姓來說,綠水青山沒能成為他們的金山銀山,有的甚至成為地方發展的局外人。既然無法從中獲取發展的紅利,自然會挫傷他們參與地方建設的積極性,甚至有人產生抵觸情緒、破壞心理,不利于“團結一心,共謀發展”的戰略全局的構建。第二種情況是出現分配不均現象。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分配不均會引發社會矛盾,不利于營造團結協作的良性氛圍。一定程度弱化和異化了鄉民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利于文化振興本地土壤的培育和發展。
二、如何激發地方文化內生力,賦能鄉村振興
地方文化培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鄉村社會健康發展的雙邊驅動。面對本地文化或式微或消亡的現狀,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一)深耕細拓,激發地方文化內生力
首先,加大投入,挖掘文化古跡資源及其精神價值。作為千年文化古鎮的石港,文化古跡資源豐富。鄉村文化振興的號角激發我們重新去審視那些散落在鄉土之上的文化瑰寶。這些文化瑰寶中承載著地方文化精髓,也隱藏著一個地方的前世今生,擁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現實價值。這些都是我們實現鄉村振興的精神養分。所以,我們要積極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梳理、整合、修復、利用,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我們應該加快保護地方文化的步伐,加大經濟投入,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行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有序推進重振地方文化的工作。我們說文化是有生命的,重振文化就是要激活文化,并且在碰撞中激發文化的內生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文化價值支撐。
其次,保存歷史記憶,重現鄉土特色。2013年習總書記在北京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鄉村文化振興,應該緊緊依托本土特色文化資源,走地方特色的文化振興之路。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和合理因子,一方面能起到還原歷史、引發情感共鳴的作用。這樣做一定程度上留住了鄉愁,激發在外游子的故土情結,為飛鳥歸巢提供情感基礎。另一方面是擦亮地域特色名片,憑借自身的文化資源的優勢,打造出與眾不同的鄉村發展面貌,才能吸引外來人口、資金、項目的流入,從而拉動鄉村社會第三產業的發展,振興消費;在聯動效應下,勢必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從而繁榮鄉村整體經濟。
(二)產業融合,點燃經濟發展驅動
首先, 面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更應該著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把鄉村文化資源與農業資源進行有效融合,形成自己的產業鏈、經濟鏈。比如依托漁灣水鄉的旅游項目,聯合打造古跡探尋、田園牧歌、綠色農產銷售、古民居民宿體驗等農旅結合項目。既發展了旅游業,增加了農村就業崗位、擴大了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又激發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的積極性。
其次,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們還應該充分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利用互聯網平臺,把鄉村風土人情、農產、物產進行宣傳傳播;或者進行諸如“直播帶貨”的線上銷售活動。線下可以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物流快運,把我們的農副產品、鄉土美食等送到消費者手中。這樣線上線下雙管齊下,打破鄉村閉塞帶來的發展壁壘,充分實現“城里鄉下”,“城里城外”的雙向循環互動,有效點燃農村經濟發展驅動。
(三)以人為本,構建鄉民利益共同體
鄉民是地方文化傳承的載體。但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定居城市,不愿意回到農村,鄉村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在這個大背景下,傳統手工藝等不能急劇產生效益、效能的文化產業更是出現后繼無人的狀況。針對這種現狀,首先,應該正視群眾的利益需求。只有充分尊重并滿足鄉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并把他們納入到鄉村發展的利益共同體中來,才能增強他們的主人公意識,從而起到激發動能,調動積極性的作用。其次,充分調動政府資源,切實為鄉村找準效益入口,開拓文化產業發展渠道。協調各方資源,為鄉村文化振興助力,形成“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新發展格局。這樣一方面提高鄉民參與文化振興建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示范效應,吸引外出人員的回流。只有人口做支撐,產業為驅動,文化做基石,真正把農民納入到農村農業發展的共同利益體中來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張春艷.新媒體語境下的鄉村文化建設[J].長白學刊.2020年04期(140-146).
[2]韓鵬云.鄉村文化的歷史轉型與振興路徑[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04期(1-9).
[3]劉詠.發展鄉村文化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J].智庫時代.2020年11期(1-3).
[4]徐佳惠.鄉村文化振興實現路徑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年06期(34-35).
作者簡介:周娟( 1981- ),女,江蘇南通,大學本科,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