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以普遍性的民間泥塑入手,進一步探討臨渙的李氏泥塑,概述其藝術風格、使用工序、泥胎制作、工藝程序以及藝術題材,從中體現出該種民間藝術的形式,反映出其繼承價值。
關鍵詞:李氏泥塑;藝術風格;泥胎制作
李氏泥塑“出生”在淮北地區的臨渙古鎮,此地早在春秋戰國便有較大的名氣。根據歷史資料顯示,有諸多藝術大家來源于此,如將漆器技術融入到雕塑的戴逵等。直至兩漢時期后,在宗教的影響下,此地的泥塑作品增加了神像題材。
一、民間泥塑呈現形式
民間泥塑的制作原料是泥巴,制作模式也相對自由,無過于苛刻的規定,能根據個人偏好,制作泥塑,完全憑借個人的想象力,增加生活情趣。另外,還有根據民間傳說及神話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通過將抽象及虛擬的想象利用泥塑呈現出來,以填補內心的需要。此類泥塑作品,是手藝人憑借自身的想象力及精湛的工藝,有不同于系統化藝術作品的沖擊力,并逐漸產能為當地民眾的情感寄托。簡言之,民間泥塑整體形式簡單多樣,可以適應不同群眾的實際需要,而此也正是其可以廣為流傳的原因。
二、李氏泥塑的藝術形式
(一)藝術風格
李氏泥塑屬于一種民間工藝,此類藝術形式完全是從生活中,從泥土里創作出的藝術。泥塑形式多樣,包含萬事萬物,在眾多場所中,均具有其身影,或粗狂,或清雅,或精致可愛,或高大壯碩。在我國的淮北地區,擁有可追溯的農耕文明,并形成本地的民間特有文化,由此潛移默化地影響藝術形式的風格。李氏泥塑是淮北地區主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其在造型方面也簡單且多樣,主要包括圓雕、群像以及單尊三類,在藝術設計上,不局限于泥塑本身,融入多種其他形式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年畫等,通過對造型的精修,補充形象的豐滿度,增加多種色彩,使泥塑作品整體呈現明艷之色。形象逼真生動,并蘊含鄉土氣息。在制作技藝上,看似線條簡單,但極為精細,即使是藝術形象的毛發也根根分明。以佛教內容為主題的泥塑,多以大型作品為主,擺放在寺廟場所,制作周期長,工藝繁多,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而有關于歷史故事的泥塑,重點是還原當時的情景,發揮教育意義,以確保產生正面的效應,體現出該民間泥塑對文明及文化的繼承及保護。在李氏泥塑家族繼承,下一代通過結合個人的社會經歷,在藝術風格方面也進行擴展及創新[1]。
(二)工具材料
李氏泥塑在制作時所用的工具,并非批量生產,而是采用竹木材料自制而成,包括棒、錐、棒槌等,而規格較大的工具,需使用棗木等制作,精細部分使用以竹子為主要材料的小型刻刀、模具等。由于工具完全是由手藝人自己制作,所以從中也能反映出其泥塑水準。泥塑的材料基本是就地取材,其處于平原地帶,在當地深兩米左右的地層下,有可供泥塑的材料,便是由天然形成的純粘土。
(三)泥胎制作
將深埋于地下的泥土,變成富有生氣的作品。根據李氏傳承人的敘述,泥土是保證作品最終呈現的根本,取材來源于本地的黃膠泥,此類泥土質地細膩且無雜質,有較高的粘性,靜置放干后,不容易產生裂痕。制作過程中,提取泥土后,需先將其通過自然陽光,把水分蒸發,經過篩選后,放入特定的缸內進行泡制,持續攪拌,直至呈糊狀,持續揉打,過程中添加適量的棉絮和稻草,強化其粘性,人工進行踩踏,通過觀察確定泥質均勻,轉用手揉,“醒”過的泥繼續揉。此過程中,必須實現泥光及板光、手光,確定泥可以揉成長線且不斷,制作材料處理完成,在外包裹浸有適量水的布,放置陰干。若制作后的泥放置時間偏長,會出現過干的情況,對此僅需將其粉碎,重復上述步驟即可。制作泥塑時,通過隔離擠壓動作,盡量將其內部空氣擠出,以控制泥塑作品的收縮程度,并增強泥的拉力,避免形成裂痕。
(四)創作程序
泥塑制作無明確的模板及圖樣,所有的形象及狀態完全“儲存”在手藝人的腦中,下刀跟隨心動。如果是規格偏小的作品,不應架設支撐架,但若規格偏大,必須使用架子,該工具的原料是木頭。該民間泥塑的作品,均為實心,若都是泥,難以保持泥塑的穩定。第一步是上泥,共有三層。一是運用粗泥,制作出作品基本的形態,確定局部尺寸,此時為泥塑的雛形。二是在此基礎上,多次添加泥土,進一步完善整體的造型。三是添加細泥,經過持續壓光,使泥胎更為細膩,此過程可提高其硬度。而后在外層包裹上濕潤的布,進行風干處理。避免出現拉力不均的問題。但在包裹濕布的過程中,不可間斷,若整個制作過程中間有大量的間隔,易使泥胎結構發生變化,影響作品最終的呈現效果。完成泥胎的全部制作處理后,需要進入上彩環節,根據此類藝術形式制作的常規理解,上彩的重要性甚至要超過前期刻塑。如果為大型泥塑,需先磨光其表面,而后使用洋干漆或熟桐油進行封閉處理,在表面覆蓋一層綿紙,用作上彩的底色。最終自然風干便可完成。在李氏泥塑中,僅有佛像及神像會進行上彩處理,其他個人創作的泥塑一般不會進行上彩[2]。
(五)藝術題材
李氏泥塑早期是以佛像等作品為主,形成此種選材特點的原因是家族傳承,其中著名的代表作有當地相王廟的大型泥塑。但實際上,此類民間泥塑題材較為寬泛,包含不同時期的人物事跡、傳統故事等歷史性故事,還有本地發生過的戰役中,人物形象及情景,主在寫實。例如:關于紀念淮海戰役的泥塑作品,對于細節部分的把極為深刻,為人們呈現諸多引人動容的歷史瞬間。
李氏泥塑來源生活,其作品反映出本地人們的生活及思想觀念,展現不同時代下的生活狀態。如今,李氏泥塑得到傳承并發揚,一直植根于淮北地區,運用傳統的黃膠泥,創作出富含情感的泥塑作品。
參考文獻:
[1]黃榮博.淺談民間泥塑的藝術魅力[J].佛山陶瓷,2020,30(06):52-53.
[2]趙楠楠.淮北地區傳統工藝美術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朱兆輝(1990.3),女,漢族,安徽蚌埠人,碩士,講師,從事美術教育、藝術設計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2019年人文社科項目:大運河(安徽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泥塑創新發展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SK2019A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