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睿卓
摘? ?要:傳統版畫是從印刷術中誕生的畫種,也是插畫的最初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版畫的發展也促進現代商業插畫的創新。本文針對芻議傳統版畫元素在現代商業插畫中的創新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二者結合策略。
關鍵詞:傳統版畫;現代商業插畫;? 偶然性
一、將傳統版畫的偶然性與現代商業插畫相結合
畫家在作畫停下的間隙,回首對整個作品進行審視時會在很多時候意外發現創作中意外形成的巧合,這與原本作畫的計劃不同,這種畫面是在作畫時偶然間形成的,也為整個畫面帶來了特殊的亮點,也是作畫者不經意間所流露出的情感。正是因為這種偶然性給作品所帶來的意外驚喜,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傳統版畫在“刻”和“印”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很多的偶然性,例如在刀刻木板時,會由于刀法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痕跡,也會更加凸顯手工刻印[1]。偶然性不受畫家的控制,在給作品帶來更多獨特痕跡的同時,也會給創作者帶來更多意外的驚喜。傳統版畫中偶然性來源于印刷時顏料和造型意外的疊加而產生的,如果可以將這種偶然性與現代商業插畫相結合,那會產生更具有影響力的作品。
例如,進行人物造型的創作時,會運用顏料混合的印刷方式,使兩種顏料通過傳統版畫印刷的方式進行印刷,讓顏料更加自由的組合,再隨著自身重力的作用,最后形成具有偶然性的作品,這種作品的造型與色彩也不受作者的控制。并且經過多次印刷之后還會使人物造型的線條和紋路進行重疊,也豐富了整個畫面的紋路,使畫面更加的真實,充分體現出將傳統版畫的偶然性與現代商業插畫相結合形成的獨特的畫面效果。這種創作而產生的作品是獨一無二和不可復制的,因此偶然性的創造也使作品更具有藝術色彩。
二、傳統版畫凹凸感與光影同現代商業插畫相結合
版畫本身就能表達出“凹凸感”的畫面,但現有的版畫凹凸感與光影的結合卻僅僅表現在印刷之后的畫面上。所以可以將傳統版畫本身所具有的凹凸感與光影同現代商業插畫相結合,能夠產生出更多具有表現力的作品。現代插畫雖然融合了很多作畫的形式,但很多還是以平面創作為主,偏向對畫面進行裝飾和畫面表達。特別是現在文化產業很多都追求快速,所以現代插畫創作所能夠擁有的創作時間相比其它繪畫較少,尤其是隨著網絡的快速普及,可以運用電腦進行制圖,插畫更加向著快銷式的藝術方向進行轉變。但插畫本身對裝飾功能需求較少,所以現代插畫上缺乏亮點,因此,可以將傳統版畫凹凸感與光影同現代商業插畫相結合進行創作。
現代插畫手法較多,只要可以具有裝飾效果、畫面美觀和可以真正表達作者的想法,那這個插畫作品就是優秀的作品。傳統版畫凹凸感和現代商業插畫相結合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結合,其一就是可以保留版畫刀刻的過程,不同的是在版上直接刻出即將要展現的插畫畫面,之后刻好直接進行上色,最終畫面是在木板上完成,也保留了傳統版畫刀刻的痕跡和傳統版畫所特有的凹凸感,但如何可以將凹凸感和畫面色彩相協調,這也需要插畫師不斷的思考和嘗試[2]。這種方式不僅是對插畫材料的創新,更是傳統版畫制作的創新。其二就是對于插畫的畫面創作使其可以產生凹凸的效果,可以利用多幅作品或者單個形狀進行重疊,讓畫面產生厚度,之后再通過拼接使畫面更加立體,在畫作材料選擇上可以選取透明性的紙張,使紙張更利于嵌套。這兩個結合方式分別是來自不同的角度,一個是插畫材料入手,另一個是插畫的創作方法入手,通過對插畫進行創新,既能體現出傳統版畫的凹凸感,又能達到更好的創作效果。
三、傳統版畫“黑”的肌理效果與現代商業插畫相結合
黑色在進行版畫創作時可以帶給人們更強烈的視覺感受,版畫中黑白的強烈對比也會營造肅穆的氣氛,能夠透露出低沉的情感,再結合凜冽的線條和硬朗的造型會使畫面更加厚重。如果將這種黑白的情感表現方式運用到插畫中,也會豐富現代插畫的畫面。黑白在中國的語言表達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是在版畫中,在國畫中黑白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墨是中國較為古老的繪畫材料,它可以表現出畫面的濃淡之分,并且易于獲得,所以在中國畫作中較為常見。但版畫的黑不同于國畫,將其所具有的肌理效果,應用于插畫中,并結合版畫的印痕效果,使版面的效果錦上添花。插畫應用較廣,因其多用于裝飾和故事的闡述,所以黑色在插畫中較為少見。如果現代插畫中融入較多的色彩,會使其本身逐漸脫離故事屬性,更具有裝飾性[3]。但在書中的插畫,很多則是運用黑白進行論述,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而在插畫中色彩較為主要所以黑白較少。畫家在進行插畫創作時不需要考慮較多的方法,只要具有美感和能夠表達情感即可,所以在插畫中融入版畫的黑的肌理效果是可行的。
四、總結
將傳統版畫元素融合到現代商業插畫中,可以從傳統版畫的印痕感、凹凸感和肌理感進行結合,從而提升現代商業插畫的價值,從而開辟新的創作道路。
參考文獻:
[1]何曉慶.現代商業插畫研究[J].參花(下),2020(04):46-47.
[2]盧夢夢.包裝設計中對現代商業插畫的融合運用[J].藝術品鑒,2020(08):57-58.
[3]程慶陶.木刻版畫創作中中國傳統繪畫元素運用初探[J].參花(下),2019(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