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 張琦 杜淑芳 邵建容 朱明
(重慶市長壽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重慶 401220)
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子宮頸癌發生率居于各種女性生殖器官腫瘤首位[1]。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2]是與子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組子宮頸病變,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好發于育齡期婦女人群,常發生于25~35 歲婦女??煞譃榈图墑e和高級別病變,高級別病變為癌前病變。大部分低級別病變可自然消退,但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具有癌變潛能。及時治療高級別病變是預防子宮頸浸潤癌行之有效的措施。子宮頸息肉是子宮頸管腺體和間質的局限性增生,并向宮頸外口突出形成息肉,好發于育齡期婦女人群,通常為單個,也可為多個,根部可附在子宮頸外口,也可在宮頸管內。對宮頸病變采取宮頸錐形電切術,可及時阻斷宮頸疾病進一步發展。
選取本院在2020 年3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100 例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及子宮頸息肉患者(均接受宮頸錐形電切術),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 例。納入標準:(1)經過病理檢查確診為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或陰道鏡提示子宮頸息肉;(2)均在知情下參與;(3)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者;(2)對表皮生長因子過敏者、不耐受者。觀察組平均年齡為(32.8±8.8)歲,觀察組宮頸病變類型: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22 例及28 例宮頸息肉;對照組平均年齡為(33.9±9.1)歲,對照組宮頸病變類型: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23 例及27 例宮頸息肉。觀察組及對照組的宮頸病變類型和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兩組患者均接受宮頸錐形電切術,術前做好準備工作:①治療時間在月經干凈后3d~7d、②陰道分泌物檢查線索細胞、滴蟲和真菌均為陰性且未出現生殖道感染。手術過程中取患者截石位,常規消毒外陰,充分暴露宮頸,使用棉球擦拭干凈陰道分泌物,再采用宮頸錐形電切術(使用環形電極電功率為20W~40W,使用球狀電極電凝病變止血,直至創面未出現滲血情況)。
對照組應用自然恢復方法。在結束宮頸錐形電切術后,觀察陰道流血情況,必要時陰道填塞棉球壓迫止血,治療無效果者再次采用電凝止血方法。
觀察組應用表皮生長因子治療方法。在結束宮頸錐形電切術后,觀察陰道流血情況,必要時陰道填塞棉球壓迫止血,治療無效果者再次采用電凝止血方法。待宮頸創面血止后使用碘伏棉球消毒宮頸創面后,再在宮頸創面上涂抹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用藥方法:每日1 次,每次7~10g,連續治療7~10 天)。
分析兩組宮頸病變患者的平均宮頸創面流血時間、宮頸創面愈合率、宮頸粘連發生率以及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創面完全愈合且整個宮頸陰道部被鱗狀上皮所覆蓋,未形成任何疤痕,未出現任何臨床有關癥狀為顯效。創面愈合面積超過80%,未形成任何疤痕,未出現任何臨床有關癥狀為有效。創面愈合面積小于30%,形成疤痕,并出現臨床有關癥狀為無效)。
資料分析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宮頸創面流血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宮頸創面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宮頸粘連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宮頸病變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宮頸病變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慢性宮頸炎、子宮頸息肉是育齡婦女人群的常見病。隨著患者對自身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因此要求治療子宮頸息肉患者的數量也在日益增加。目前來看,治療宮頸炎患者的方法比較多,對于宮頸管內息肉、子宮頸多發息肉宮頸錐切術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調查研究顯示,大部分的低級別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可自然消退,但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具有癌變潛能。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反映了子宮頸癌發生發展中的連續過程,通過篩查發現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及時治療高級別病變,是防治子宮頸浸潤癌行之有效的措施。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患者得到及時且有效的治療能夠阻礙其發展成宮頸癌,最終減少其治療費用,不斷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4]。
現階段來看,治療宮頸病變患者的方法比較多,其中物理治療方法是多年來反復研究的一個課題之一[5]。對于宮頸病變患者而言,采用物理治療方法有可能導致宮頸粘連。創面的愈合過程需要多種生長因子參與,而生長因子具有合成分泌作用和區劃作用,其中表皮生長因子對表皮細胞的生長具有重要作用。表皮生長因子能夠促進膠原細胞增殖,與此同時刺激其分化和成熟,再推動傷口上皮化。表皮生長因子對燒傷患者和慢性創傷患者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明顯修復受損組織,最終被廣泛應用在臨床中。有關研究資料顯示,人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小分子蛋白物質,表皮生長因子能夠加快血流和擴張血管,促進組織代謝,促進傷口愈合,與此同時達到抑制炎癥效果[6]。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經過長期臨床試驗表明,表皮生長因子對以下患者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1)燒傷患者;(2)消化性潰瘍患者;(3)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角膜炎患者等。表皮生長因子可起到良好的術后修復作用,表皮生長因子能夠加速血流,促進組織再生和代謝,與此同時能夠有效抑制炎癥發生。慢性宮頸炎患者的物理治療方法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如陰道流血、傷口愈合速度慢、宮頸粘連等。減少慢性宮頸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時開展手術治療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為了克服上述情況發生,可在術后采用表皮生長因子進行有關治療。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平均宮頸創面流血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宮頸創面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宮頸粘連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宮頸病變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表皮生長因子在宮頸術后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可降低宮頸粘連發生率、縮短平均宮頸創面流血時間、提高宮頸創面愈合率,值得臨床應用。表皮生長因子的應用較為簡單且方便,臨床應用安全,顯著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因此極易被廣大宮頸病變患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