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 王國星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介入科 江蘇 鹽城 224000)
原發性肝癌(PHC)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癌,也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病死率[1]。隨著近幾年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PHC 的發病率逐漸增多[2]。該病在早期的臨床癥狀不明顯,當確診時基本已發展至中晚期,實施手術治療的幾率不大,因此較多病例選擇經肝動脈進行介入治療[3]。且相關報道指出,采取經肝動脈化療灌注能夠有效消滅腫瘤細胞,所以提出可采用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對肝癌患者進行治療[4]。因此,本文探討經導管肝動脈栓塞與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在原發性肝癌介入中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7 月—2020 年6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70 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5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6 例;年齡31~81 歲,平均(57.53±5.84)歲;腫瘤最大直徑4~12cm,Child-Pugh 分級A 級6 例、B 級11 例、C 級18 例。實驗組男30 例,女5 例;年齡29~79 歲,平均(55.34±5.15)歲;腫瘤最大直徑5~13cm;Child-Pugh分級A 級8 例、B 級12 例、C 級1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導管肝動脈栓塞(TAE)治療。在腫瘤動脈中置入4F-RH 導管,采取栓塞劑碘化油進行動脈栓塞術,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明膠海綿碎末實施治療,根據腫瘤造影染色是否消失確定治療效果。
實驗組采取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TACE)治療。選擇30~40mg 洛鉑+40~60mg 吡柔比星+4mg 雷替曲塞+10~20mL 碘化油制作乳劑的方案,同時采取肝固有動脈或肝左、右動脈灌注化療術進行治療,治療時間0.5h 以上;之后再進行腫瘤供血動脈栓塞,栓塞劑應選擇上述的化療藥物與碘化油制作的乳劑。
(1)遠期療效:(1)以開始治療為起點,對比兩組患者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在1 年、2 年、3 年后的生存情況進行隨訪。Child-Pugh 分級的標準為:A 級5~6 分,手術危險系數低,且患者預后良好;B 級7~9 分,手術危險系數中等,預后一般;C 級10 分以上,手術危險系數高,預后較差。(2)對不同腫瘤直徑患者在1 年、2 年、3 年后的療效進行對比。
兩組Child-Pugh A 級、B 級、C 級患者1 年的生存率對比,采用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1 年生存情況對比[n(%)]
兩組不同Child-Pugh A 級、B 級患者2 年生存率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Child-Pugh C 級患者生存率48.47%,高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2 年生存情況對比[n(%)]
兩組不同Child-Pugh A 級、B 級患者3 年生存率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Child-Pugh C 級患者生存率31.43%,高于對照組的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Child-Pugh 分級患者3 年生存情況對比[n(%)]
兩組腫瘤直徑<10cm 的患者在1 年、2 年、3 年的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腫瘤直徑<10cm 患者1、2、3 年生存率對比[n(%)]
實驗組腫瘤直徑>10cm 患者1 年、2 年、3 年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腫瘤直徑>10cm 患者1、2、3 年生存率對比[n(%)]
原發性肝癌通常都有雙重的供血途徑,腫瘤的中心地區主要是肝動脈供血,較為活躍的生長邊緣地帶則是門靜脈供血[5]。原發性肝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病死率,且患者的預后效果不佳,如果患者僅僅只是接受對癥治療,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則小于3 個月[6]。現階段,在原發性肝癌的臨床治療中,普遍采用手術切除和介入治療的方式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控制,幫助患者延長其生存期。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主要是通過微導管技術,將抗腫瘤的藥物注入肝癌的供血動脈中,并對向癌細胞供血的動脈采取栓塞的治療方式。此治療技術對腫瘤的供血能起到最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對肝臟組織的完整性起到保護作用。
本次結果顯示:兩組Child-Pugh A 級、B 級患者在1 年、2 年、3 年的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Child-Pugh C 級患者1 的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2 年、3 年實驗組Child-Pugh C 級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腫瘤直徑<10cm 患者在1 年、2 年、3 年的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腫瘤直徑>10cm 患者1 年、2 年、3 年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肝臟多為雙重供血,因此單純栓塞肝動脈,一般無法有效的消滅腫瘤,其次,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肝功能還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致使在吸收、代謝化療藥物時,會受到一定的阻礙。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治療時,經導管肝動脈栓塞術與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的遠期臨床療效相仿,但是對腫瘤直徑>10cm 的患者進行治療時,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