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芳
(臨汾市人民醫院產科 山西 臨汾 041000)
產后出血指胎兒娩出后24 小時內,陰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宮產者≥1000mL,是分娩嚴重并發癥,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1]。國內外文獻報道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約為5%~10%,但臨床上估計的產后出血量往往比實際出血量低,因此產后出血的實際發病率更高[2]。產后出血的病因: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這些原因可共存、相互影響或互為因果。產后出血的臨床表現為胎兒娩出后陰道流血、嚴重者出現失血性休克、嚴重貧血等相應癥狀[3]。提前預測評估,對高危產婦提前預防處理,可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降低孕產婦不良結局和不良預后的發生。本文選擇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我院接收的90 例剖腹產和經陰道分娩產婦作為對象,著重討論產房助產士預見性護理模式在產后出血預防及處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我院接收的90 例剖腹產和經陰道分娩產婦,隨機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參照組年齡25~40 歲,平均年齡(32.54±3.46)歲,妊娠時長平均為(39.08±1.29)周。觀察組年齡26~40 歲,平均年齡(32.68±3.59)歲,妊娠時長平均為(39.21±1.22)周。比較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產婦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批準。
參照組產婦接受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分娩前產道及胎兒狀態檢查、分娩過程的監測、輔助分娩等。觀察組實施產房助產士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產前準備:依據產婦及其家屬的文化水平,由助產士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剖腹產與陰道分娩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全面解答疑惑,增加其對剖腹產、陰道分娩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的了解;將產房環境及分娩流程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向產婦展示,增加對分娩場所的了解,減少環境因素引起的不安、焦躁情緒;對正確分娩姿勢、用力方式等內容進行培訓,提高醫患配合度。(2)產程護理:在第一產程中,產婦的宮縮強度明顯增大,致使產婦極易發生情形波動,因此助產士應予以適當的安慰與鼓勵,與產婦展開交流溝通,分散、轉移產婦的注意力,提高產婦的分娩信心;在第二產程中,產婦的宮口開全,助產士應予以產婦適當的心理暗示,使產婦確信自己能夠順利完成分娩,增強產婦的分娩信心。與此同時,助產士應給予產婦適當的指導,指導產婦正確的呼吸及用力方法,確保產婦能夠順利分娩。不間斷的宮縮將進一步加重產婦的疼痛感,因此在宮縮間歇期,助產士應提醒產婦放松全身肌肉,充分休息,以穩定的心態迎接下次宮縮;在第三產程中,胎兒已順利娩出,助產士需對胎盤進行仔細檢查,觀察其是否完整。待宮縮消失后,助產士需提醒產婦保持良好心態,以防因心理情緒波動而出現產后出血。告知產婦胎兒的具體情況、產后恢復措施以及新生兒的喂養方法。(3)產后護理:加強對會陰傷口的清洗,確保會陰部干燥清潔;密切關注產婦的基本生命體征及軟產道情況,檢查產婦陰道的出血情況,以防發生大出血,若存在異常需及時告知醫師行對癥處理;食用高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粗纖維飲食,確保身體營養均衡,避免大便堵塞;為產婦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確保室內干凈整潔,并維持適宜的溫度濕度,提高睡眠質量;鼓勵早期下床,促進腸道蠕動,謹防靜脈血栓。
(1)記錄、對比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量。(2)記錄、對比兩組新生兒窒息、胎兒窘迫、宮縮乏力及產后出血等情況。
兩組產婦產后2 小時、12 小時及24 小時的出血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2 小時、12 小時及24 小時的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量對比(,mL)

表1 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量對比(,mL)
觀察組45 例產婦中,共計5 例產婦出現不良妊娠結局,其中伴隨新生兒窒息狀況的產婦共計1 例,發生率為2.22%,伴隨胎兒窘迫狀況的產婦共計2 例,發生率為4.44%,伴隨宮縮乏力狀況的產婦共計1 例,發生率為2.22%,伴隨產后出血狀況的產婦共計1 例,發生率為2.22%,即不良妊娠結局的總發生率為11.11%。參照組45 例產婦中,共計14 例產婦出現不良妊娠結局,其中伴隨新生兒窒息狀況的產婦共計2 例,發生率為4.44%,伴隨胎兒窘迫狀況的產婦共計4 例,發生率為8.89%,伴隨宮縮乏力狀況的產婦共計5 例,發生率為11.11%,伴隨產后出血狀況的產婦共計3 例,發生率為6.67%,即不良妊娠結局的總發生率為31.11%。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11.11%,低于參照組的31.11%,兩組的妊娠結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產后出血對產婦的產后恢復效果具有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應予以產婦及時、有效的提前防范和處理,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改善產婦預后。產房助產士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是一種具備針對性、前瞻性等優勢的新型護理模式。產房助產士護理是一種堅持“以人為本,產婦至上”的分娩護理模式,對于圍生期的產婦來說,有生產經驗豐富的助產士的全程陪護,有利于產婦獲得心理及情感支持,增強其對分娩過程的信心,同時也有助于實現助產士對產婦情緒波動情況的全面把控,并開展相應護理干預措施,極大限度上為母嬰結局提供安全性保障[4]。在產房助產士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的服務過程中,助產士需結合自身經驗及相關資料來對產婦可能出現的不良癥狀進行推測,并制定對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在圍產期實施預見性護理,為產婦提供全面、細致、周到的護理服務,可有效減少產婦的抵觸心理,從而遵循醫護人員的指導,主動配合分娩,提高分娩過程的依從性,進而降低產后出血以及新生兒窒息、胎兒窘迫、宮縮乏力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顯著改善妊娠結局。相關研究證實,產房助產士預見性護理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在改善產婦的產后出血狀況、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5-7]。此外,產房助產士預見性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產婦的不良情緒及不適感,對產婦治療依從性的增強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提高產婦對護理流程的滿意程度及醫院的整體護理服務質量。觀察組產后2 小時、12 小時及24 小時的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產婦新生兒窒息、胎兒窘迫、宮縮乏力及產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總發生率為11.11%,低于參照組的3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產房助產士預見性護理有利于減緩產婦的產后出血狀況,降低產婦的產后出血量及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保障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