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美
(濟南市口腔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01)
牙周病是臨床上一種有病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牙周病可分為牙齦出血及牙周炎兩種,患者通常會出現牙齦出血、牙疼、牙周袋形成等情況,如果不及時的進行治療可能會造成患者牙齒缺損等狀況[1]。臨床上多采用種植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優質的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提高治療依從性,進而促進患者的恢復。本文就此護理方式在此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4 月在我院進行種植術的牙周病患者50 例進行觀察研究,根據隨機分配的原則將50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 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13 例,女12 例,年齡為40 歲~70 歲,平均年齡為(54.36±3.16)歲。對照組患者男13 例,女12 例,年齡為40 歲~71 歲,平均年齡為(53.89±3.33)歲。兩組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都同意并簽同意書;沒有嚴重的精神障礙和藥物過敏史;患者的基本資料齊全;患者被確診為牙周病。
因特殊情況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臨床檢查資料不齊全的患者;伴有嚴重精神障礙不能參與研究的患者;伴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患者或患者家屬拒絕參與的患者;排除由其他因素導致不良反應的患者;因個人因素拒絕或者中途選擇退出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則采用口腔健康教育護理。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方案為:
1.4.1 治療前護理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進行健康教育,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牙周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知,不要盲目恐懼盲目焦慮。護理人員通過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告知配合醫生治療的重要性,向患者講解一些疾以往的治愈案例,加強患者的治愈的信心,加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而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1.4.2 治療后護理 患者在手術結束后應該及時的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相關的注意事項,并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讓患者注意飲食,避免在日常飲食過程當中癡線復發的情況。對患者手術一個月內告知患者進流食,在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后可以開始進軟食。此外還要保持環境的良好才能促進患者的恢復,并在手術兩個月后根據患者的自身清苦指導患者服藥,并及時的對口腔進行清理,在口腔清理的過程中藥用醫用專業的牙膏和牙刷,減少植體的損壞。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蓋高度、牙周出血指數、牙槽骨高度、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效率進行評判,判斷此護理方式在此病中的應用效果。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按照評測等級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有效:患者在觀察組的護理模式下,恢復效果明顯,生活質量提高;有效:于先前的情況有所改善,療后有所恢復,但恢復效果不明顯;無效:病情反復,癥狀及疼痛頻率無任何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牙周袋深度、前牙覆蓋高度、牙周出血指數、牙槽骨高度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各項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各項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比(,分)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率對比[n(%)]
牙周病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忽略,不會對其進行針對治療,若不及時的進行治療就會對患者的口腔系統造成損害,進而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2,3]。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患者的恢復治療[4-6]。口腔健康教育護理是臨床上一種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優質護理方案,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重視程度,而做到讓患者進行自我監督護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7,8]。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蓋高度、牙周出血指數、牙槽骨高度、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效率進行評判,判斷此護理方式在此病。觀察組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蓋高度、牙周出血指數、牙槽骨高度均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研究數據進行對比,證明口腔健康教育在牙周病患者種植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有效的優化患者的臨床指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具有很高的臨床學價值,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