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趙岑
(常州市中醫醫院肺病科 江蘇 常州 213000)
慢阻肺為臨床中常見的疾病,多以患者氣流受限、氣道受阻為特點,在疾病急性發作期階段,該疾病發病較急、且病情進展速度快,會給患者帶來呼吸急促、鼻翼翕動、喘促有聲等癥狀,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則會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較大的危險。中醫醫學中將慢阻肺歸于“喘癥”,隨著中醫在臨床應用的范圍推廣,中醫及其護理在慢阻肺疾病治療中的優勢逐步凸顯,對患者治療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其盡快痊愈[1]。本文主要就入選研究的50 例慢阻肺急性發作期患者展開中醫護理干預方法的應用分析,現做以下闡述。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開展急性發作期慢阻肺治療的患者50 例,本次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簽字批準;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患者病情均滿足臨床關于慢阻肺疾病診斷相關標準;均有完全的臨床資料且依從性較好,排除了合并急性腎功能障礙疾病;其他呼吸系統所致的氣流受限;惡性腫瘤及精神障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5)和護理組(n=25),對照組中男性和女性各15 例、10 例,年齡為58~82 歲,年齡均值為(70±3.55),病程為1~14 年,病程均值為(7.5±2.66)年;護理組中男性和女性各18 例、7 例,年齡為59~82 歲,年齡均值為(70.5±)3.48,病程為2~14 年,病程均值為(8±2.5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性護理方法,給予患者常規性西醫治療,取溴己新藥物,方法為:注射用鹽酸嗅己新8 毫克溶入生理鹽水20 毫升中靜脈注射,一日一次。多索茶堿藥物治療,方法為:注射用多索茶堿0.2g 溶入100 毫升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一日一次。開展持續7d 的治療。在治療中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
護理組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方法,主要治療及護理方法為下:①耳針、穴位貼敷,穴位貼敷常用部位是:天突、列缺、尺澤、合谷;耳針常選取的耳穴:肺、氣管、神門。藥物貼敷處方為白芥子15g、川芎15g、川椒目15g、適量的全蝎,經研磨取粉末,以姜汁攪拌并摻入適量的冰片,在藥物貼敷穴位對應貼敷,一次三組穴位,每日需交換穴位,每次貼敷1-2h,一天一次,持續治療2 周。
②護理干預,情志方面,因患者病程持續時間較長,加之病情遷延不愈,在反復發作影響下,極易導致患者有明顯的焦躁、悲觀、沮喪等負面情緒,降低了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可向患者講解中醫情志內傷的影響,以“以情勝情”方法協助患者排解心理的苦悶,進而維持較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告知患者家屬應多陪伴患者,鼓勵患者之間加強交流,在獲取充分的家庭和社會支持影響下,保持樂觀的情緒。
飲食方面,患者多以痰熱郁肺癥狀為主,指導患者在日常飲食中,可食用蘿卜生姜汁、雪梨湯、銀耳湯及百合湯等食物,可宣肺、化痰、清熱、疏風。
生活方面,定期打掃病房衛生,保持良好的通風減少病菌滋生,開窗保持通風過程中需告知患者注意加衣保暖,防止患上風寒加重病情。指導患者開展腹式呼吸、縮唇法呼吸訓練,并可播放呼吸操讓患者觀看學習,在患者體征及病情穩定情況下督促患者加強呼吸鍛煉以此改善肺功能。
比較兩組的肺功能、臨床癥狀積分及護理有效率。其中臨床癥狀積分中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對痰量、咳痰難易度、呼吸困難和痰形狀展開評分,分為0 分、2 分、4分及6 分,分數越低表示癥狀程度越輕。護理有效率根據《實用內科學》[3]為參照分為顯效:臨床癥狀消失且疾病控制佳;有效:臨床癥狀有改善且疾病得到控制;無效:疾病未見改善。
取SPSS19.0 軟件開展處理分析,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肺功能、臨床癥狀積分,以t進行檢驗。用率表示護理有效率,以χ2進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組中肺功能各指標PaO2、PaCO2、FEV1 及FEV1/FVC 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肺功能對比()
護理組中臨床癥狀中痰量、咳痰難易度、呼吸困難及痰性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 <0.05),詳見表2。
表2 臨床癥狀積分(,分)

表2 臨床癥狀積分(,分)
護理組中護理有效24 例,護理有效率為96%;對照組中護理有效18例,護理有效率為72%,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護理有效率(例)
慢阻肺患者在急性加重期階段會在較短的時間內造成患者不適癥狀,如咳痰、氣短、咳嗽、喘息加重、碳量增加且呈濃痰性,部分患者還伴有發熱癥狀,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臨床實踐證實,中醫護理干預在慢阻肺患者中應用,在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臨床癥狀方面效果顯著[4]。
研究顯示,護理組的肺功能PaO2、PaCO2、FEV1 及FEV1/FVC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臨床癥狀痰量、咳痰難易度、呼吸困難及痰性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組的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中醫護理干預方法應用可取得較好的成效。分析原因為下:第一,情志護理加強了護患溝通及交流,有利于護理人員及時掌握和明確患者的心理問題,繼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干預指導,在依據“以情勝情”、“以喜勝優”的原則下,幫助患者建立了對疾病以及情緒對疾病治療影響的正確認知,增強了治療的信心[5]。第二,急性加重期階段實施對癥治療,采用穴位貼敷、耳針方法,發揮了驅邪散寒、溫補陽氣、活血通絡的效果,使用川椒目、白芥子、川穹、全蝎等藥物,可發揮其藥材對平滑肌的松弛效果,進而有效的改善了肺不張、肺氣腫癥狀[6]。穴位貼敷方法為無創痛穴位療法,能夠加速血液循環并增強患者機體抗病能力,藥物在對應穴位中可經脈絡達到對應臟腑,發揮較好的藥物治療效果[7]。中醫護理干預為具有特色的個性化護理方法,能夠充分的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強調穴位貼敷及護理干預的應用,不僅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也能夠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在治療全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這對疾病康復治療有積極的意義[8]。
綜上,在中醫護理方案在慢阻肺急性發作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具有較高的可行性,顯著的改善了患者的病情、肺功能,值得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