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萍 陳海霞
(江蘇省鹽城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 鹽城 224003)
艾滋病又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因機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導致的全身性疾病。感染HIV 病毒后人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沒有接受治療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容易并發多種嚴重感染、惡性腫瘤,最終走向生命盡頭[1]。國家免費抗病毒治療(ART)藥物的普及使得HIV/AIDS的病毒得到抑制,患者的預期壽命接近正常人的預期值。社會大眾對HIV/AIDS 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視,抗病毒治療目前需要終身服藥,大部分患者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壓力,社會壓力,伴隨著焦慮,抑郁情緒。個案管理師專業的心理護理有利于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抗病毒治療的抑制率,提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價值[2]。本研究從我院選取適量病例為調查研究對象,分析如下:
從我院2016 年1—12 月和2018 年1—12 月新治療的患者中各選取研究對象88 例,根據護理方式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8 例。對照組男性80 例,女性8 例,年齡23 歲~76 歲,平均年齡37.50 歲;觀察組男性75 例,女性13 例,年齡18 歲~76 歲,平均年齡42.90 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對比(P>0.05),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方面意義。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服藥前的健康宣教,依從性教育,定期體檢,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等。
觀察組使用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2.1 評估心理狀態:心理評估貫穿在整個抗病毒治療過程的始終,服藥前通過觀察、攝入性會談、心理測驗等收集信息,分析影響人格的成因:童年的經歷,父母的教養方式,出生順序等,尋找適合個體的心理干預。
1.2.2 攝入性會談。為患者提供一個釋放壓抑的空間,可以放心地談論困擾自己的問題;通過不同途徑搜集資料:主訴、會談、家屬報告、臨床觀察、作品分析等;從而找出引起心理問題的關鍵點。
1.2.3 放松訓練。又稱“松弛訓練”,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最常使用的三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個案管理師通過介紹原理、示范指導、強化練習,使患者應用放松訓練提高睡眠質量,緩解焦慮抑郁情緒,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充沛的精力完成其社會功能。
1.2.4 求助者中心療法:全程個案管理模式要求從事HIV/AIDS 的工作者以求助者為中心,積極關注患者服藥后的動態,尤其開始服藥的第1,7 天,主動隨訪關注其藥物副反應,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維護患者的健康。對患者言語和行為的積極、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關注,使那些自卑強的患者能夠全面、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長處、光明面和對未來的希望,從而樹立起抗病毒治療的信心,促使患者自覺地按時服藥,早日達到抑制病毒并持續穩定。
1.2.5 家屬支持及同伴教育:社會關系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加強家屬心理健康指導,告知家屬陪伴鼓勵患者的重要性,使家屬有更多耐心、花費更多時間陪伴,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也可以邀請HIV/AIDS 住院治療患者講述自身經歷,引起共鳴,增強對抗疾病的信心、勇氣,保持良好的服藥依從性。
對比生活質量、滿意度、心理狀況等。
生活質量使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價,總分100,包括生理功能、生活職能、社會功能等多方面,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護理滿意度使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患者對此次護理的看法,問卷內容共包括滿意(8~10)、一般(3~7)、不滿意(1~2)等三部分,總分值為10 分,分值與滿意度呈正比。總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AS 量表,SDS 量表評價心理狀況,分數高于50,則說明患者存在焦慮、抑郁,分值與焦慮、抑郁程度呈正比。
將本研究176 例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2.0 軟件中行詳細分析,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以()表示,而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n(%)]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心理狀況(,分)

表3 心理狀況(,分)
心理護理干預需要醫護人員掌握一定的心理護理的技術和方法,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的學習取得資質,用專業的知識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以滿足患者需求、消除不良情緒反應等為護理服務目標,堅守平等、尊重等原則,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護理服務。
攝入性會談要求醫護人員持非評判性態度,讓患者感到輕松,得到知己,敞開心扉;放松訓練的方法有多種,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合使用,一般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方法;求助者中心療法強調首要責任人是患者。心理護理干預需要醫務人員全程跟蹤管理,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小目標,逐步地解決問題。
本研究觀察組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認為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心理活動規律、反應特點,影響患者感受、認識,改變心理狀況,為患者創造益于康復的心理狀況[3]。護理人員行為耐心,態度親切,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幫助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勇氣。有序實施護理,給予患者安全感[4]。幫助患者克服內心障礙,宣泄負面情緒,消除負面情緒對康復的影響[5]。在同伴講述自身經歷、鼓勵下,增強對抗疾病的信心。健康宣教加深患者對艾滋病、護理措施了解度。加強家屬支持,為患者營造良好氛圍。該護理干預方式積極改變患者不良心理、行為,提高患者適應能力,有利于構建維持和諧護患關系[6]。
王翠肖[7]通過36 例HIV/AIDS 的臨床資料分析心理護理方式的臨床價值,經研究發現該護理方式可有效改善負面心理,及時疏導,使患者不再感到孤獨、恐懼。鄧燕霞[8]對94 例HIV/AIDS 展開研究后發現行心理護理組的生活質量、治療依從性均優于常規護理組,認為心理護理方式可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治療信心,有效疏導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良好,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對HIV/AIDS 使用心理護理方式可以減輕心理壓力,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積極面對生活。
綜上所述,對HIV/AIDS 使用心理護理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依從性,改善心理健康情況,構建和諧護患關系,適用于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