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子 袁薇 彭愛琴(通訊作者)
(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 江蘇 揚州 225003)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礙,具有思維、感知覺、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我國精神專科醫(yī)院的管理主要以封閉式管理為主,除疾病本身外,長期封閉的住院治療可能也會給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認知造成較大損害。但很多患者因各種原因不能回歸家庭和社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1]。藥物治療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或陰性癥狀,但臨床實踐表明多數(shù)患者及家屬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態(tài)度及認知程度不足、患者自身自知力缺乏等因素導致患者服藥依從性低,患者病情復發(fā)風險增加[2]。因此,有必要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依據(jù)患者認知程度、病情及個體化特征,綜合科學、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方案確保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3]。本研究根據(jù)患者病程運用階段性健康教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護理,取得滿意效果,匯報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0 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 例,均符合I C 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精神分裂癥診斷,受教育年限≥5 年,能正常溝通。對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18~42 歲,平均年齡為(29.13±3.03)歲,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中專21 例,大專及以上14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8~41 歲,平均年齡為(29.07±3.12)歲,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1 例,高中、中專20 例,大專及以上14 例;平均住院時間≥28 天,排除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合并嚴重軀體疾病患者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由本科室患者的各自管床護士,責任組長及專門負責出院隨訪的責任護士共同完成,包括個人一般資料收集、講解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機制、預防及治療、抗精神病藥物用藥指導、如何調整睡眠、幻覺妄想如何應對,配合一般工娛活動,音樂治療、生活技能訓練等護理;出院當日管床護士對病人及家屬分別給予出院指導,出院后第1個月每2 周責任護士電話隨訪1 次,以后每個月電話隨訪1 次,了解患者在家情況,同時進行健康宣教,講解藥物治療作用及注意事項,督促家屬監(jiān)督患者用藥情況[4]。必要時指導患者入院復診。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階段性健康教育方案,具體措施如下:
1.2.1 第一階段:入院第1~2 周。教育對象:患者。
教育內容:幫助患者熟悉病區(qū)環(huán)境,告知患者其主管醫(yī)生和管床護士;解釋各項臨床檢查的注意事項及如何準備;講解住院治療的方法、藥物治療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方法、注意事項;協(xié)助患者配合完成各項臨床檢查、保證藥物治療的執(zhí)行,滿足患者需要,如睡眠、飲食、日常生活護理等,提高患者住院舒適度。本階段主要任務是保證治療方案及護理措施的執(zhí)行,確保醫(yī)療安全,防止高風險患者發(fā)生意外。
健康教育方法及執(zhí)行者:由管床護士講解健康教育手冊。
健康教育頻次與時間:每周兩次,每次30 分鐘。
1.2.2 第二階段:入院第3~4 周。教育對象:患者。
教育內容:向患者講解精神分裂癥的病因、主要癥狀和臨床表現(xiàn)及各種癥狀的原因、性質和表現(xiàn)形式。結合患者當前病情及治療講解精神疾病相關知識,引導患者思考自身發(fā)病前后狀況的進行對比;鼓勵患者與病友交流,通過同伴支持[5],相互交流,增加對癥狀的認知程度及辨別能力,使患者逐漸形成積極的治療態(tài)度。同時加強治療過程中病情觀察及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指導患者如何面對精神分裂癥相關癥狀:如患者出現(xiàn)幻聽、妄想等精神癥狀,可引導患者自己分析辨別。此階段主要任務是通過健康教育促使患者認識自身疾病、了解用藥反應及應對措施,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
健康教育方法及執(zhí)行者:由管床護士、責任組長進行健康教育,采取視頻循環(huán)播放、PPT 講授、墻報宣傳。
健康教育頻次與時間:每周兩次,每次30 分鐘。
1.2.3 第三階段:第4 周至出院前。教育對象:患者及家屬。
教育內容:精神藥物指導教育、特殊治療教育及生活能力訓練、藥物副反應處置技能訓練、防復發(fā)訓練等。此階段患者對精神分裂癥有了一定認知,愿意配合治療護理工作的完成。內容要體現(xiàn)病情好轉與服藥的關系,促使患者認識到藥物治療的好處和重要性;宣傳精神分裂癥患者婚戀、生育相關知識,引導患者正確處理服藥與日常生活的矛盾,強調心理調節(jié)對疾病的影響;鼓勵患者培養(yǎng)興趣愛好,采用工娛療法,對患者生活自理、社交能力及興趣等進行訓練,使患者掌握交流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及應對策略。。此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藥物副反應處置技能訓練、防復發(fā)訓練,如何應對癥狀和情緒,使患者認識到規(guī)范用藥對疾病控制的意義,為出院作準備。
健康教育方法及執(zhí)行者以及頻次:集中講座由責任組長完成,每周一次,每次30 分鐘;一對一健康教育由管床護士完成,每周3 次,每次10~20 分鐘。
1.2.4 第四階段:出院后一年內。教育對象:患者及家屬。
教育內容:藥物治療的療程、不良反應處理方法,講解病情復發(fā)早期癥狀、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囑患者及家屬定期復查;囑患者嚴格遵醫(yī)囑用藥,避免不良刺激等。出院后出院后一年內每月兩次由病區(qū)負責隨訪責任護士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在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藥物處置技能訓練、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執(zhí)行情況,根據(jù)反饋情況鞏固健康教育內容,督促家屬監(jiān)督患者用藥。必要時建議復診。此階段主要任務是樹立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家屬共同配合下堅持服藥、積極配合治療。
健康教育方法及執(zhí)行者:由負責隨訪護士進行個別教育。
健康教育頻次與時間:每月兩次,每次15 分鐘。
分別比較四個階段性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根據(jù)我院自制的精神科康復知識問卷,共計30 題,均為是非題,答對1 分,打錯0 分,0~30 分。
第一階段兩組健康知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出院第四階段,觀察組健康知識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分)
護理前兩組服藥依從性不依從率60.00%、62.50%較高,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完全依從率47.50%,對照組25.00%,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服藥依從性評價[n(%)]
雖然病因未明,但目前主流觀念認為精神分裂癥可能是多基因遺傳的復雜性疾病,同時受到社會心理學因素影響,表現(xiàn)出個體思維、情感、行為的異常。同時患者易出現(xiàn)注意障礙、執(zhí)行功能受損等,缺乏對疾病正確認知,有時難以遵從醫(yī)囑用藥[6]。而藥物治療是控制精神分裂癥病情進展、緩解癥狀的有效措施,因此服藥依從性非常重要。這就需要重視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糾正不良認知缺陷,提高療效。開展階段性健康教育主張依據(jù)患者病情進展實施針對性教育方案,包含急性期、緩解期、鞏固期、康復期及出院指導,確保穩(wěn)定病情[7,8]。教育中促使患者獲得家庭支持及醫(yī)護人員關懷,感受到精神安慰,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提高服藥的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階段性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健康知識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完全依從率為47.50%,對照組完全依從率為25.00%,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顯著(P<0.05),提示開展階段性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增加治療相關知識,提高服藥依從性,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綜上所述,階段性健康教育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有積極的作用,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以利于回歸社會,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