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云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21)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種由眼壓相對升高引起的視乳頭萎縮及凹陷、視野缺損及視力進行性下降為特征的視功能損害性病變,是導致人類失明的首要致盲眼病[1]。健康教育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系統的教育活動,它能幫助患者樹立健康理念,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以維持和促進人體健康[2]。傳統的健康教育是單向灌輸,通常在一定時間內向患者傳授相關知識,告知患者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缺乏信息的交流與反饋[3],導致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反饋式健康教育是指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需作出反應,護士根據患者的反饋再次針對性進行健康教育,即“宣教-反饋-再宣教-再反饋”的循環工作流程[4]。
選取2019 年1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住院行青光眼復合式小梁切除術80 例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38~79 歲,平均(62.63±18.62)歲;接受教育年限4~16 年,平均(10.56±2.27)年;對照組男18 例,女22 例;年齡36~78 歲,平均(60.23±17.65)歲;接受教育年限3~15 年,平均(10.06±2.08)年。納入標準:①符合青光眼診斷標準(符合1987 年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青光眼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②第一次行青光眼復合式小梁切除手術治療的患者;③年齡大于18 歲;④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眼外傷病史、葡萄膜炎等眼病;②認知功能異常、精神疾病、聽力或語言障礙影響交流者;③有其他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④不愿意參與研究或中途退出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
①患者入院后通過集體或個人口頭宣教、紙質健康教育資料、觀看視頻、加入科室組建的青光眼護理微信群等方式告知患者住院醫院的規章制度,預防跌倒墜床的方法,配合檢查化驗的方法。以及告知患者青光眼病因、臨床表現、誘發因素、治療方法、護理要點。②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告知患者自身青光眼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患者青光眼圍手術期術前、術中、術后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③患者出院時告知患者注意眼部衛生,正確滴眼藥水的方法,飲食運動注意事項,定期復查及預約掛號的的方法。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健康教育的基礎上給予反饋式健康教育
①成立反饋式健康教育護理小組,由科室有副主任護師職稱的護士1 名擔任組長,組員由15 名科室病房責任護士組成,組長對組員進行崗前培訓及考核。培訓內容包括反饋式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流程,培訓并通過考核后方可上崗。②反饋式健康教育:責任護士在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常規健康教育結束后,責任護士請患者復述當天進行健康教育的內容,如“請問誘發青光眼急性發作的因素有哪些?”“你能告訴我青光眼眼壓高的時候有哪些臨床表現嗎?”“青光眼患者日常生活自我護理方法有哪些?”“平時飲食及活動方面需注意什么?”等,責任護士運用專業知識評價患者復述的健康教育知識,對于正確的回答給予患者積極的肯定,對于患者復述錯誤的疾病健康教育內容予以糾正,不完善的疾病健康教育內容予以補充,并在下一次的健康宣教中在此提問,直至患者能正確復述。患者及家屬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及時反饋對健康知識的理解及掌握情況,形成信息與反饋,根據患者及家屬反饋的信息改進健康教育方案直至患者正確掌握青光眼健康教育知識。④患者出院后,采用微信平臺及結合電話方式隨訪患者6個月,根據患者術后復查的時間,即術后1 周、1 個月、3 個月、6 個月來院復查,不適隨診。在患者復查的前1~2 天電話聯系患者,詢問患者的情況,回答患者問題,根據患者反饋的信息,指導患者正確的護理知識和注意事項,提醒患者務必定期復診。
1.3.1 青光眼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
采用科室自制的青光眼健康知識問卷,總分為100 分,在患者入院當天、出院當天進行提問并打分,全部題目回答正確得分100 分為全部掌握,回答80%以上正確即總分大于等于80 分小于100 分為基本掌握,回答正確率不到80%即總分低于80 分為掌握不全面。掌握率=(全部掌握例數+基本掌握例數)/總例數×100%。
1.3.2 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價表,包括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過程中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護理態度,護理技術,護理流程5 個維度對護理工作的評價,滿分為100 分。
1.3.3 術后并發癥發生
在兩組患者中記錄術后發生并發癥例數。
1.3.4 來院復查依從性
出院后隨訪6 個月,考察患者出院1 周,1、3、6 個月來院復查依從性。
1.3.5 眼壓值
記錄患者術前,術后1 周,1、3、6 個月眼壓檢測值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
入院當天,兩組患者青光眼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患者青光眼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均大幅度提高(P<0.01);觀察組青光眼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5%(χ2=4.505,P<0.01)。見表1。

表1 兩組青光眼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比較(例)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分)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比例[n(%)]
觀察組出院后1 周、1 個月、3 個月、6 個月來院復查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出院后不同時間復診依從率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前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出院后1 周、1 個月、3 個月、6 個月眼壓值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眼壓值比較(mmHg,x±s)
青光眼屬于臨床常見的眼科疾病,我國青光眼的總發生率達到1.84%,總體的致盲率達12%,老年患者比例較高[5,6]。常規的健康教育主要以護士講解患者傾聽的單向傳輸的方式進行,無法準確評估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致使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也會逐漸遺忘患者護士的健康教育內容。
反饋式健康教育通過護理人員的講解與患者的復述進行評估患者的理解及掌握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進行糾錯、補充、強化,促使患者養成正確的行為與習慣。此外,對青光眼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反饋式健康教育可增加護患間的有效溝通,更好的體現護理工作的內涵。本研究中,我們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反饋式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加青光眼患者圍手術期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來院復診依從性,有利于眼壓控制,是一種有效健康教育方法,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