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波
(四川綿陽四〇四醫院 四川 綿陽 621000)
骨折是骨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其不僅有病理性的骨折,大多數患者還可因突發暴力性等原因導致骨折的發生,故常伴有其他損傷。而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墜樓事件、交通事故發生率也隨之增加,而骨折合并多發性創傷疾病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現象,且發病率也是越來越高[1]。同時發生該病的患者常會伴隨多種并發癥的發生,不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較大的威脅,同時加重家庭負擔。多發性創傷患者的臨床狀況相對較為復雜,常同時存在開放性及閉合性創傷,故盡早處理及分析患者臟器的受損程度,對患者的臨床表現予以嚴密觀察,以減少并發癥及死亡發生的風險[2]。臨床上對于該類患者通常會實行院前急救,以降低病死率和二次損傷率,增加救治成功率。對于多發性損傷患者而言,其在救治過程中必須準確、迅速、有效、果斷,應遵循先搶救、再診斷、后治療的原則開展工作,把搶救患者的生命放于首位,其次才是保留患者的肢體,避免感染,降低殘疾發生率;此外因多發性創傷患者病情較為復雜、變化速度較快、并發癥較多,若無法得到有效的病情監測和救治,可使病情進一步惡化,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較大的威脅,故對患者病情進行嚴密的觀察及有效的監護,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有研究表明,該類患者實施院前急救過程中做外固定處理效果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現二次損傷的風險,提高救治成功率[3]。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骨折合并多發性創傷患者40 例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討其在院前急救時實施外固定處理的療效。現作如下報告。
回顧分析2018 年1 月—2020 年4 月我院骨折合并多發性創傷患者40 例的資料,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不進行外固定處理,19 例)和觀察組(進行外固定處理,21 例)。對照組男10 例,女9 例;年齡20~61 歲,平均(54.91±3.22)歲;器官受損在兩個以上的有8 例,單一器官受損11 例;骨盆骨折9 例,頸椎脊髓損傷10 例。觀察組男11 例,女10 例;年齡21~60 歲,平均(45.12±4.23)歲;器官受損在兩個以上的有13 例,單一器官受損情況的8 例;骨盆骨折12 例,頸椎脊髓損傷9 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病例資料完全;②凝血功能正常;③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2)排除標準:①陳舊性骨折;②合并其他嚴重骨科疾病;③存在骨折手術史;④合并器質性病變;⑤嚴重不配合者。
1.3.1 對照組 對照組在院前急救時進行常規急救,不做外固定處理。常規院前急救方法:接到急救電話之后,醫護人員需立即前往事故現場,到達現場后,立即對患者實施吸氧治療,讓患者保持呼吸通暢,同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向家屬或患者本來了解以往病史,過敏史等一些情況,并詢問本次受傷的具體經過、身體著力點及其他的不適癥狀。對患的骨折部位和性質進行初步判斷,不做外固定處理。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院前急救過程中實施外固定處理,急救措施同對照組;具體方法為:①對于存在頸椎受傷或者是疑似頸椎受傷的患者,需要先對頸部進行牽引,然后讓多人一起將患者抬起,在抬起之前,將患者固定在擔架上,可選擇束縛帶固定。②對多處肋骨骨折或覺得疑似的患者,要用很多條的彈力帶把患者的胸部做好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包扎時松緊度要適宜,③對骨盆骨折患者,要立即用骨盆帶固定骨盆,然后再用束縛帶把患者固定在擔架上。④對于存在胸腰椎損傷的患者,首先要準備硬質擔架,需要多人一起搬運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搬運的過程中要將患者托起,切勿生拉硬拽,隨后在利用束縛帶對患者進行約束。⑤對于存在四肢管狀骨骨折患者,要先對其實施牽引處理,隨后在選擇較為合適的拖具固定患者骨折部位。如果病情較重,需要用繃帶將患者固定在擔架上。
記錄兩組患者轉運中死亡率、二次損傷發生率、院前死亡率及急救成功率。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轉運中死亡率、院前死亡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二次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急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效果對比[n(%)]
骨折合并多發性創傷患者一般會出現多個器官、組織的損傷,而對該類患者實施院前急救,不僅可暫時性的控制病情的發展,還可以減少轉運過程中對其造成二次傷害,為患者贏取了更多的搶救時間,利于預后[4]。該類患者在受傷后的3h 實施急救,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時間,因此,盡快實施院前急救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條件的限制,此類患者在實施院前急救過程中,無法對其進行CT 及X 線檢查,多是由醫護人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患者的病史及受傷經過來判斷病情。然而有部分嚴重的患者在受傷后會因為嚴重顱腦損傷或心臟大血管損壞發生即刻死亡;另外一部分患者在進行救治后也會因為存在多器官衰竭、重度感染,而增加病死的風險[5]。因此,在實施院前急救時,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是緩解患者痛苦,減少二次損傷及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關鍵所在。
多發性創傷指的是患者因為某些原因造成身體多個部位受損,若未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可提高患者死亡的風險。對于該類患者而言,其存在三個死亡高峰期,第一個為患者腦部收到嚴重損傷,第二個為出現事故后的2-3h 內,其原因為患者腦部、胸腔等部位因收到嚴重的損傷,導致失血量驟增;第三個為患者自身受到感染,而出現衰竭的現象,故及時有效的對患者實施干預,避免病情的惡化,對挽救患者生命,提高預后效果尤為重要。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進行院前急救時給予了外固定處理,根據受傷情況的不同,合理的應用了束縛帶、擔架、胸布等常用器具實施外固定,其結果顯示,觀察組二次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急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院前急救時進行外固定處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分析其原因為,在院前急救過程中,進行外固定處理具有以下優點:(1)在病情不穩定的時候,對骨折及早實施簡單、有效的固定,能夠有效穩定傷情,控制患者的出血情況,有利于患者及早復蘇;(2)該固定操作方便、簡單,能夠有效避免患者軟組織被再次損害,從而減少了組織炎性的反應,加快了軟組織的恢復;(3)該種固定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他疼痛、鎮痛藥物使用,且便于搬運、護理。顧昊[6]的研究表明,對骨折合并發生性創傷患者實施院前急救時做好外固定處理能夠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二次損傷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骨折合并多發性創傷患者在院前急救時做外固定處理效果較好,可有效避免二次損傷發生,極大的提高了急救成功率,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