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轉型山西而言,構建創新生態則是增強創新驅動力的關鍵之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優化創新生態,增強創新驅動力”作為十項重點工作之一,為山西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對此,與會代表給予了高度關注,紛紛表示信心倍增、動力更大、干勁愈足。
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著力在方向選擇、戰略重點和具體路徑等方面下功夫。吳玉程代表認為,優化創新生態,必將全面構建我省創新活力充分涌流、創業潛力有效激發、創造動力競相迸發的創新環境,為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近年來,太原理工大學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接連亮相國際頂尖期刊,產學研用一體化全面發展,多跨度橫向科研項目迅速增長,科研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成果轉化產業鏈有效拓展和延長,產業集聚效應加速形成。通過建設院士工作站、理順校內高層次人才梯隊等途徑,目前學校全職兩院院士已增至4位,在全國同類地方院校中走在了前列。結合自身工作,吳玉程表示,作為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太原理工大學要鼓勵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鉆研,“讓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專注得到更多的褒獎。要堅持以良好的平臺、政策和體制機制招賢納才,厚植創新動能,聚焦“雙一流”建設推動人才工作向高端提升。要繼續在評價體系中大膽探索,破“五唯”、促改革,通過完善二級績效制度,進一步營造濃厚的“重才、愛才、惜才”氛圍。
2019年,迎澤區被確定為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太原智慧產業園被確定為企業類基地,為提升經濟創新力拓寬了發展空間。李慧代表對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深表贊同。她認為,今年,我省從培育創新文化、打造創新體系、完善創新制度、集聚創新人才、找準創新抓手等五個方面打出“組合拳”、亮出新舉措,為縣區治理的“一線指揮部”做好創新創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李慧表示,今年將堅持以培育創新創業生態、引領新興經濟增長點為主線,重點抓好“1+N”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力爭在以創新創業為牽引、破解空間緊張、提升用地產出方面領跑全省。一方面,加快推動產學研創新體系建設,發揮智慧產業園、金融科技產業園等雙創載體作用,制定優惠政策保障創新要素供給,積極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另一方面,有力有效集聚一批創新人才,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發揮迎澤中心區位、教育資源富集等優勢,以政策支持和環境營造,集聚一批創新資源和創新主體,實現以產業集群“小氣候”、基層治理“小生態”助力打造全省一流創新生態。
“作為一線科技工作者,聽完報告后滿懷信心,無論是推動產業升級還是創造新供給,都必須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為發展賦能、為生活添彩。”夏韓卿代表表示。
呂梁市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擁有世界領先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打造了山西省智能計算和微納衛星兩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集聚了一批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人才。夏韓卿認為,長期以來,我省在技術和人才領域與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必須用非常之力創環境,下恒久之功聚人才。在技術創新領域,要著力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要在我省新舊產業動能轉換上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由點到面,長周期、有規律地進行科技創新孵化和科技創業輔導。在科技人才領域,要在全社會真正形成尊才愛才惜才的濃厚氛圍,創優人才發展環境,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探索更為靈活高效的人才引進方式,讓本地人才留得住、外面的人才進得來。
王淵代表認為,創新生態事關企業可持續發展。華翔集團自身的實踐經驗證明,正是因為擁有“人人創新、全員創客”雙創生態,才激發出員工雙創的熱情和創造力。
王淵表示,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首先要堅決樹立創新發展的理念,一切圍繞著創新干;其次需要結合自身的優勢、特點,找到在細分市場建立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方向和突破點;再者就是創新工作要實行一把手負責制,自上而下地開展,確保優勢資源的集中配置,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充分調動員工創新積極性,確保創新活動的持續開展。2020年,華翔集團將進一步夯實企業內部創新管理體系,加大眾創空間平臺建設,增強在新材料、新科技領域的研發投入,持續培育創新人才,持續進行技術升級、產業升級,推動華翔“智造”向更高端邁進,實力引領全行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