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耀東 田鵬穎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著世界歷史發展的大潮,推動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巨變。社會工程作為“現代社會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高度契合,社會工程蘊含的世界歷史性、人的主體性、科學技術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根基相通、價值相融、方法相連。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項人類通過實踐改造世界的復雜和系統的社會工程,開闊了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新視野,激活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展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人類命運共同體要運用社會工程思維和理念加以優化發展,以設計思維謀劃頂層設計,以價值思維把握發展方向,以創新思維增添發展活力。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人類命運共同體;社會工程;優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2-0100-07
近年來,學者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和怎樣科學發展的追問,成為了學術界始終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伴隨著時代的進程,人類不斷面臨能源枯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戰爭威脅等全球性問題,造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使我們深深地陷入到了“現代性”焦慮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無疑是給予人類面臨諸多問題不知如何續寫“現代性”的深刻回答,進而,開闊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視野,轉換了世界發展的新模式,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社會工程作為現代社會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又作為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高度契合。我們探究兩者關聯,對于人們深刻理解和優化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工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契合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工程最直接和最切近的思想來源和理論根基,社會工程植根于馬克思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是人類適應、依賴和改造世界的現實實踐活動過程。正像馬克思說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501社會工程關注的焦點就是 “實踐”,這一“實踐”不是空洞的和抽象的,而是具體和現實的,可以感知和經驗,具有設計、規范、計劃、創新等特點,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提供優化。我們從哲學視角觀之,社會工程蘊含的世界歷史性、人的主體性、科學技術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根基相通、價值相融、方法相聯。
(一)社會工程世界歷史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根基相通
社會工程深刻意蘊社會關系的整體性,立足于馬克思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理論根基。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遵循經濟關系作為決定性因素,從區域到整體、從分散到聯合、從民族到全球,是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1]532自然關系是指人通過勞動使自身同自然界分離出來,滿足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作為個體自由的存在前提;社會關系是指人滿足自身基本需求之后能夠獨立存在于社會中,把剩余產品進行交換和支配,也可以通過自身獨有的實踐活動與他人合作滿足社會不同的交往需求,實現普遍交往。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交互活動的產物,不能脫離社會關系。所以說,世界歷史的發展是以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整體性為前提。
馬克思最早探究了亞細亞所有制、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等,肯定了公社對社會發展起源的貢獻,指出在公社中勞動是共同體的勞動,“都是一個存在著的統一體”[2]476,人們在簡單和初級的社會關系中生產和生活具有相對的整體性。馬克思繼續探究了大工業時代的社會關系,資本主義私有制占據主導地位,在這種制度下人類最美好的存在方式“勞動”被拋棄在資本的深淵中,人們的生產關系被物與物的交換關系所取代,一部分人占有生產資料(資本家),另一部分人一無所有(工人),這是一種嚴重不平等的社會關系,阻礙著世界歷史的發展。馬克思極力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他把這種關系看作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3],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身矛盾無法調和,導致生產關系無法容納自身生產力的發展時,資本主義必然走向崩潰。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說,在未來社會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首先是建立在“社會的關系作為他們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控制”[2]112的條件下來實現的,強調人們在社會中的“共同關系”和對關系的“共同控制”是人們建立自由聯合的基礎,表達了世界歷史形成的社會關系所具備的條件。馬克思揭示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社會關系經歷了初級整體性-分散-高級整體性的漸進過程,他把人的社會關系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推動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飛躍。
社會工程堅持唯物史觀,要求在實踐中把握歷史把握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現實啟示。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必然發生深刻變化。人與人的關系受到經濟環境的變化、交往方式的轉變等因素沖擊,導致人的心態失衡、道德失控、情緒失調,加劇了人們之間的信任危機;人與自然的關系受到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等影響,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成本顯著增加;人與社會關系受到技術濫用、盜取隱私,數據丟失,使人們的生活安全受到威脅和困擾。如果我們想要消除這些長期性和復雜性的世界難題,就需要人類在整體的全球范圍內對自然和社會進行改造,建立緊密地聯合體,“形成全球分工、全球協作和全球互動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從而促成標志著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4]社會工程世界歷史性的現實啟示就是要求民族之間在實踐中協同、設計、規劃、合作,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打破民族之間閉關自首的封閉狀態,消滅民族之間不平等的分工,建立社會關系的整體性,實現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的民族歷史也就在實踐中走向世界歷史。
(二)社會工程人的主體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相融
社會工程是現代社會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現代社會的主體是人,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革命和創新,加快了人的現代化進程,使人的主體性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在馬克思視野中,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發明創造,改變著客觀世界,同時也改變著主觀世界,“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1]192人類在不斷探索更舒適的生存環境、更高級發展關系、更創新的生產方法的過程中,推動人類趨向了自由全面發展的生存狀態。人的主體自由在社會空間中逐漸強化,客觀物質條件對人的限制逐漸減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趨于和諧和完善,人們能夠處理好自身與自然的關系,把握和認識自然規律。人們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是建立在以現實物質生產關系基礎上來創造歷史,沒有人能夠跨越既定的物質生產條件來創造歷史。歷史的結果并不是個人預期的結果,而是人類整體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合力作用達成的結果。人類主體的本質力量越強大,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擾力量就越小,歷史的結果就越趨向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狀態。社會工程中人的主體性遵循的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物質交換。”[5]也就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社會工程強調人的實踐活動過程,但又不是指一般的實踐活動,我們日常的吃飯、喝水、走路、交際等雖說是實踐活動,但是不能稱之為工程。社會工程是人們調整、改造、規劃、協調社會運行、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是把人類置于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創造者之中,這樣人的主體性就得到了發揮和彰顯。反過來,社會工程協調社會發展、規劃社會運行、統籌社會關系,根本宗旨在于滿足人、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在人和人的關系上,它主張公平正義,和諧發展,展現了以人為本、以人為目的,對人的關懷,把人們取得的社會成果實現共享惠及于人。這是社會工程的核心價值歸宿,更是對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表達“人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論斷的當代詮釋。歷史發展離不開人類的實踐活動,同時人類推動社會歷史發展反哺人類自身更美好的生活,兩者關系統一,相互依存,把人的主體性架設在了兩者統一的核心位置。我們能夠看出任何一種社會歷史的生產關系,都不能把人的作用置之度外,否則必將無法持續;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都不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降低標準,否則國家必將衰落。
(三)社會工程科學技術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法相聯
以社會工程視角看現代科學技術的使用和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科技的普及和運用,使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日益廣泛,人們的聯系更加緊密,打通了地域、國家、人民之間,因為距離、空間等客觀條件所限制的壁壘;擴展了人們的經濟領域、生活領域、文化領域,使生活空間得到延伸;豐富了人們交流、溝通、學習的渠道,進一步開拓了世界發展的外延。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形成了一種不能被磨滅的強大力量,占據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空間,推動人們從孤立走向聯合、從個體走向集體、從單一走向多元、從自我走向他我。沒有任何人能夠擺脫現代科學技術產生的影響,絕大多數人都在享受現代科學技術給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的便利條件,加速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化。這種科學技術也日益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在構造自己“生活世界”的同時,已經逐漸在建構 “世界生活”,因科學技術的發展助推世界的聯合。
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豐富了人們的交流手段,提高了溝通效率,使不同國家地域的人民更加包容、理解、尊重彼此之間的歷史和文化差異,為人類的自由聯合打下了思想基礎,加強了人們的聯合趨勢。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化促進社會關系生產、物質資料生產、人類精神生產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人們調整社會結構、建構新的社會發展模式提供技術支持。
社會工程是人類實踐的活動過程,要從整體視角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把現代科學技術放在實踐維度中來考察,它改變著實踐的過程和結果。現代社會人們所面臨的實踐問題,是人與世界的整體性問題。任何科學技術在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都包含著復雜的因素,不能從簡單和單一的視角去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要放眼全球和整個世界。每一個科學技術難題的攻克,都可能有助于人類世界的發展,并不是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就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需要集體智慧,多國家聯合,一起為實現科學技術創新造福人類而共同努力。社會工程科學技術性昭示著匯集人類的實踐力量,通過計劃、創新、調整、規范等方式,推動現代科學技術更便捷、更有力、更全面地造福和支撐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實踐活動,使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惠及全球,讓不同地域的國家和人民,因科學的共享而聯合、因技術的共擔而互通,真正實現科學技術的普惠發展。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對社會工程的當代表達
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國家發展要兼容并包、開放共享、合作共擔;人類文明要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要共同保護、節制使用,為子孫后代留有青山綠水。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球性、綜合性、系統性、計劃性、創新性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活動過程,標志著人類社會歷史進入新模式,開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發展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展現其作為一項系統和龐大的社會工程形態,人們通過對世界的改造,創造出一個人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社會模式的當代表達。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植根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開闊了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新視野
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了世界整體化、經濟一體化、區域全球化的發展,順應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說:“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2]25社會歷史發展是從整體開始的,這一“較大的整體”揭示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馬克思把個人的生產潛能限定在了一個孤立的范圍內,個人的生產能力并不是無所不能的,通過不同的分工建立起人們之間的彼此聯系,進行生產的個人形成聯合從屬于一個較大整體,代表著整體的價值追求。馬克思從歷史經驗出發,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為基礎建立唯物史觀,探究人類社會衍化的歷史路徑,這時,共同體思想已經蘊含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視野中了。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以往一切哲學家的哲學不同,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從實踐出發探尋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是在一種“新的世界觀”的框架下建構世界歷史的發展路徑。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目標就是,精神應該獲得關于自己真實性質的知識,并且將這種知識客觀化,將它轉化為一個真實的世界。”[6]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僅限于在精神范疇內構建現實的世界歷史,通過自我意識來尋找現實的出路。而馬克思立足唯物史觀回歸人的本身,強調人通過實踐實現人類的解放,這種解放不僅指精神的解放更是指人自身的解放(人之為人的能動性解放),人類解放的最終目標是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對黑格爾世界歷史理論的超越,真正實現了人的解放與現實世界歷史發展的辯證統一,而不是僅僅局限在精神范疇內的探索。“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1]541馬克思認為,只有回歸到人的本身,以生產力的發展為絕對前提,人們通過實踐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分工的細化,建立起人們的普遍交往,“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的普遍個人所代替” [1]538。我們能夠看出,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終極關懷和價值取向是為了實現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正鑒于此,馬克思站在了人類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表達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總體趨勢是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符合馬克思表達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終極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理論的鮮明自覺,提倡國家之間要能夠求大同存小異,追求更高的發展質量,營造世界發展的良好環境,相互尊重、友好協商,才能實現互惠共贏、命運共擔、利益共享的發展大勢。人類命運共同體把握住時代大勢,超越不斷變化的世情,符合各國發展的長遠利益,體現出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的獨特創見,打開了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新視野。
我們提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堅持通過人類實踐活動改造和構建世界、推動人類社會歷史整體發展的當代表達。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站在馬克思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上,激活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
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馬克思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始終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說過,一個民族或者國家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取決于自身內在結構和內外部交往程度,不同國家的具體發展模式不同,但是有著相同的價值追求,就是謀求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揭示了雖然國家之間發展模式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命運共擔和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生活的歷史責任。
人類命運共同體站在世界人民利益的制高點上,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必然呈現。在現代社會發展形態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存在歷史與文化的差異,但是,以人的本質屬性為前提創造和追求人的美好生活、提升人的生存質量、共同開辟21世紀的文明復興,具有命運的共通性和共同性。所以,我們講人類文明的共同體,是在堅持人類文明多樣性前提下的共同體,講人類文明多樣性,是在堅持人類文明共同體下的多樣性,兩者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因民族千差萬別而多元,因海納百川而包容。
習近平指出:“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牧,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7]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發揮人的實踐創造力,深化人文交流互鑒努力消除國家間的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追求共建共享的文明成果惠及世界。世界文明成果不斷積淀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使國家之間的文明交往日益緊密,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謀求共同發展,縮小分歧達成共識,尋找到人類文明發展的最大公約數,讓人類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8]。
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新高度,彰顯了人的主體價值的能動性,強調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鑒中來源于人民又惠及于人民,開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這是作為社會工程強調要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充分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創造絢爛多彩的人類文明成果,人類自己實踐活動的產物和結果,都屬于人類自己所創造的屬人的世界、文明世界的當代表達。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展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人類命運共同體開辟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何能夠永葆青春活力,穿越百年回應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問題,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和后繼者們對理論的不斷探索孜孜以求,是他們對于實踐經驗、社會發展、時代認識的深刻總結。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繼承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堅持了馬克思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發展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則是他設想的 “自由人聯合體”。他說過,“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9]這樣一個聯合體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通過人們的聯合共同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趨向更適合人類生存的高級狀態,個人的自由以他人的自由為前提,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為實現世界聯合與人類命運的共擔貢獻了“中國智慧”,全面致力于消解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倡導正視落后國家的發展現狀,帶動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例如,我國主導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等項目為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號召世界發達國家繼續為社會歷史文明進程貢獻力量,充分調動世界不同國家的發展積極性,激發不同國家的發展潛能,強調要化解國際爭端,避免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摩擦,建立互信機制,共同維護世界發展大勢的和諧穩定,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高遠的世界歷史意義,發展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在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并存的現代社會歷史進程中,給出了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兩種制度關系的“中國方案”。“斗則必傷,合則必美”,兩種社會制度、兩種社會文明、兩種社會價值的博弈和競爭,告訴我們任何人打破了共同發展的命運之船,誰都不會安全上岸,誰都不能輕松脫險,只有人類共同維護好這艘共同發展的命運之船,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才能一帆風順、迎風破浪。
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共同、綜合、可持續發展的安全觀,也是作為社會工程強調人們通過對世界的改造,創造出一個人與社會能夠共同規避風險、適合現代社會安全發展新模式的當代表達。
三、 社會工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優化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上的偉大而獨特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是從理論轉向了實踐、從理念轉向了方案、從應然轉向了必然,推動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大潮。人類在順應和建構現代社會的實踐過程是一種社會工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項極為復雜、全面、系統的社會工程,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領域,需要我們利用社會工程的設計理念和思維加以優化和發展。“把社會工程設計的理念與思維嵌入人類改造和建構現代社會的偉大實踐過程,讓設計、規劃、創新的理念引導和推動現代社會轉型、使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加富于理性、主體性和創造性,為人類擺脫現代性危機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出路。”[10]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社會工程設計思維謀劃頂層設計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項復雜和龐大系統工程,它的頂層設計要利用社會工程設計思維來謀劃其科學性和人文性。社會工程設計思維是以建構和改造社會世界為導向,以實踐為準繩,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這種設計思維強調系統工程的整體規劃不是人們主觀臆斷產物,是建立在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以及正確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定位和準確設計。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用社會工程設計思維謀劃頂層設計,首先,從全面、系統、整體的視角出發,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找準主要矛盾,針對性地進行規劃設計,不斷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作為一項整體復雜的綜合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諸多不可預知的因素,要準備各種突發情況的預案,才能保證運行的實際效果。其次,需要統攬全局把握國際環境變化發展大勢,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善于總結事物的一般性和個別性,以人類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為落腳點來保證頂層設計的科學性,構建人類命運共體的科學發展。
社會工程設計思維關注人文性,強調保證頂層設計科學性的“硬標準”同時不能忽視“軟標準”的人文性,科學性——尊重規律,人文性——尊重人。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革,首先是從人文革命開始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然后過渡到科學革命(自然科學)。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擔的聯合體,人的價值充分彰顯,頂層設計秉持科學性的客觀和公正。但是,從倫理學的視角講,科學性對人的價值關懷略顯薄弱。現代社會高度發展,使人與人、群體和群體,通過互動產生文化、語言、符號、文字、意向等相互交錯,運用科學很難精準和絕對地把握人的情感體驗、理性意識、思想追求等因素的共鳴。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用社會工程設計思維,謀劃頂層設計堅持科學性同時兼顧人文性,在改造世界為主旨的社會工程規劃和設計中注入人文精神,把主客觀因素相融合通盤布局,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頂層設計更加優化和完善。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社會工程價值思維把握發展方向
社會工程價值思維立足于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人文世界和社會世界,著眼于人的本質展現與人的未來發展,批判繼承人類已有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為人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提供一般價值原則,并構建系統工程的價值體系,引導人們追求幸福生活。價值思維的核心就是人們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在改造社會世界的過程中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人的“需要”,提升了人的幸福感,趨向了人的全面發展,討論的根本問題就是人參與社會實踐的價值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根基來源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建立人類自由聯合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踐根基來源于倡導現代社會國家之間化解分歧,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擔、共同發展的現實世情,這是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邏輯與歷史的高度契合。我們倡導人與人的友好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穩定,人與自然保護共生,是建立在我們人類自身切實“需要”的基礎上的價值訴求,是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如果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這些“需要”無足輕重,就不可能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顯得這么彌足珍貴,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不可能受到世界人民的極大擁護。我們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方向,也是要以社會工程價值思維中強調的以極大程度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為導向,服務于世界人民的“需要”,以此為基準確立發展目標,實現人類命運的共同、共通、共擔的聯合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項“集合體”的系統工程用社會工程價值思維來把握發展方向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其一,社會工程價值思維能夠把一般的價值理論綜合為一般的價值準則,延伸和應用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各個領域,能夠為不同領域的運行發展提供具體的價值準則和原則,確立具體的價值體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不同領域的發展提供指導規范。其二,社會工程價值思維確立的一般價值體系和原則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用這一價值體系和原則去審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其更符合人自身發展的規律,更有效率地達成發展目標。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社會工程創新思維增添發展活力
社會工程創新思維立足于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對社會世界進行改造和建構的總結,這種實踐活動不是一般的重復性實踐活動,不是對既定社會構成要素或社會結構的復制和再生,其目的不是維持原有的社會狀況,而是根據發展了的歷史條件和生產力狀況,突破原有的社會構成要素的結構狀況,使其改造后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符合歷史發展要求。可以說,人類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就是人類創新的歷史。
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用社會工程創新思維,能夠激發人的創造力和豐富人的創造理念,避免線性單一的思維方式固化人的創新思想,挖掘人的創新潛能來調整工程內部的結構要素,使工程內部的各要素整體協調發展,各環節有序運行,實現系統內部運行最大優化增添發展活力。具體講,就是優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面創新,包括社會創新、文化創新、科技創新、生態創新、戰略創新、觀念創新等等,使各個方面協同發展創新,而不是單一、簡單創新發展。如此,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能夠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地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包容復雜的世界關系,破解人類不斷面臨“現代性”所帶來的難題,給出可靠發展方案,引領世界發展潮流,達到新的發展高度,實現最大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用社會工程創新思維,對內部原有要素進行深入探索和挖掘,在原有價值的基礎上賦予新的要素活力,增加了系統要素新的時代內涵,使其要素發揮更豐富的現實功能。同時,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龐大的系統工程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需要我們創造出新的要素來解決新的問題,保持社會工程系統的與時俱進。如此,人類命運共體作為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運用創新思維,就能夠站在當下看未來,具有前瞻性化解人類社會“現代性”焦慮,有助于造福人類社會長遠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3.
[4] 田鵬穎.社會工程哲學——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的新視界[J].自然辨證法研究,2010( 7).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6] 黑格爾.黑格爾歷史哲學[M].潘高峰,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78.
[7] 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J].求是,2019(9).
[8]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9-05-16.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0]田鵬穎.社會工程——現代社會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8(4).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