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專職從事公益工作,能不能拿錢?問題很敏感,其實也到了繞不過去的時候了。
2月28日,馬云公益基金會公布了1月份的理事會視頻,馬云碰了公益界工資偏低的“敏感”話題:很多基金會有個大的問題,就是基金會拿別人的錢,但是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的工資偏低,他們覺得反正是公益,別人的錢才要花得更加小心。我們應該讓工作人員更加專業,而專業人需要專業投入。
馬云是在自家的“開門會”上這么說的,其實也是針對中國方興未艾的公益行業的現實說的,他甚至對員工定下新的KPI(關鍵績效考核),“未來幾年我們希望,在公益人才的培養上,打造中國公益的黃埔軍校”。
公益要走得長遠,公益就不能只是“業余愛好”。
其實,只有專業的人,才能把錢花到專業的地方去。
在這次抗疫的全民作戰中,眾多的公益組織“挺身入局”,他們在募集資金、運輸物資、排查人員、安撫患者、救助滯留人員,以及組織創作文藝作品等方方面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無數的公益人,成為這場抗疫大戰中的“美麗逆行者”,公益力量對政府的防疫措施形成了有效、有益、靈活多樣的補充。
但是,中國公益事業的很多基礎性問題,還是沒有達成充分的社會共識,比如,公益組織專業化、公益工作職業化。這讓中國公益事業的根基宛如建在危險的河道里,一遇大事件就危機連連。
之前,個別在抗疫中表現突出的公益基金會,因為在財務報表中列支了員工的工資福利費用,就引發不少網友的質疑。為什么做公益的還可以“賺錢”?為什么我們捐的錢,要成為他們的工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賈西津副教授就說:要讓公眾接受,公益不是沒有成本的,成本包含:正常的薪酬、公益組織的行政成本,零成本是錯的,不能一味地“討好”公眾,讓成本越低越好。
中國的民間公益組織是作為官方慈善機構的“對應物”出現的,當初的草莽英雄以為把問題推出門,結果發現老問題繼續出現在客廳里。草根、民間的公益組織一旦發展成熟,就要面臨內部行政、專業分工、員工薪酬激勵等現實問題,這是繞不開的。
當公益不再是公司組織員工到山區里送一批電腦就了事;當《慈善法》、《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意見》、《慈善信托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把公益組織的工作要求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一不小心就踩雷;當公益事業的“產業鏈”越來越長,從事前的調研、公益方案的策劃,到事后的項目建設、驗收、后期經營;當公益行業涉及財務、投資、法律以及策劃、公共關系等多個專業領域知識,那么,成熟的公益事業,就需要由專業人來操盤。
公益要走得長遠,公益就不能只是“業余愛好”,而是要成為一份正正當當、能夠養家糊口,甚至活得體面的長久職業。
以我的感受來說,身邊做公益事業的朋友,越來越像CEO,在經營著一個巨大的企業,不再是起初的那股草莽范,或者文藝青年勁頭。是時間將他們打磨得光滑乃至“油膩”嗎?其實,不是,因為如今要合規運作一個公益組織,其難度不下于操盤一家中型以上的公司。
中國現在也到了需要批量“公益職業經理人”的發展階段了。公益是為了動員更多人的參與;為了更好動員、更好協調資源,這就得讓專業人來做專業的事。對專業人士,就得有正常的薪酬,這才能形成正向反饋。從這一點說,中國公益界需要有自己的“黃埔軍校”,形成職業共同體,這也意味著,民間公益要承受更多的監督,要拿出更透明的運作,工資也必須是陽光的,把錢賺到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