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東京右半分》 [ 日] 都筑響一著、呂靈芝 譯 新星出版社2019年9 出版
都筑響一是日本著名的攝影師,與一般攝影師不同的是,他的拍攝對象主要是小店、旅館、出租屋以及年輕人居住的小房間——諸如此類的城市中的細枝末節。而且,都筑響一不僅拍攝,他還經常背著相機,騎著本田機動車出入于東京的邊緣地帶,在隅田川右岸的墨田與臺東等一些地方晃來晃去,去采訪生活在那里的小業主、租房客和游玩者,以圖文的形式記錄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追溯這些真正迷人、生機勃勃的街區和小店的歷史與變遷。都筑響一的《東京右半分》即是一部有關東京右岸的圖文書,書中探訪了東京鮮為人知的一百多處秘境,其中不乏奇奇怪怪的店和形形色色的人,從而透露出都筑響一的生活趣味和城市理念。
東京右岸的下町是一般平民和小商販居住的區域,所謂魚龍混雜之處,但在都筑響一眼里,這里卻是一片古老而美好的區域,有擺滿盆栽的小巷,有居酒屋老鋪,有一直開到天亮的酒館,有沒錢卻有趣的人們……更重要的是,這里的一切都物美價廉,雖然與市中心接壤,卻依然保留著曾經的懶散做派——其間的生活形態基本上是裸露的,漫步其中,就像在讀一本興味盎然的小說。下町雖然被稱作東京“下層社會的縮影”,卻是那些喜歡游樂的人眼中最有意思的地方,當然也是都筑響一戀戀難舍的流連之地。在拍照、采訪之余,他會像所有喜歡這里的人們一樣,專注一家熟悉的店,把它當作心靈的安居之地,時常過來吃吃飯,喝喝酒,聽聽歌,聊聊天,偷得浮生半日閑,借以逃避幾個小時的現實。
下町多有開了數十年之久的老店,這些店經營的內容五花八門,每家店的風格和氛圍都不相同。有的店前衛時尚,有的店怪異另類,有的店有異國風情,有的店充滿舊民居的味道……總之,不管你想一個人安靜地呆著,還是想扎堆折騰到天亮,這里可以滿足各種人的需要,每種人都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抵就是這個意思。而經營這些小店的店主也多為有趣之人,像“CUZN咖啡餐吧”的美樹,二十三歲成為老板,干夠了,就關門大吉,養好精神,又重新開了一家小店。“淺草部落村莊”的老板小林成男喜歡請附近的普通人作為嘉賓,一邊喝酒,一邊在酒吧里舉辦“街坊談話秀”,這種混亂的無政府主義的經營態度,居然格外受人歡迎。這些老板的經營方式再一次證明,小店經營的理念不僅僅是為經營而經營,同時也是讓人有參與感——更重要的是有歸屬感,把小店經營成一種生活方式,或許才是一家小店最大的成功。
當然,都筑響一的目光并沒有止于這些小店上,他同時更加關注一座城市的整體文化氛圍。都筑響一認為,不能試圖讓一座城市人為地整齊劃一、干凈得像一面一塵不染的鏡子,應當容許一座城市有一些“舊”的存在——比如舊建筑,它們是城市的標識和年輪,象征著城市的成長和歷史,而且每一個時代的建筑都會有每一個時代的味道,盡管它們有點破落,甚至邋遢,卻能夠營造出溫暖的懷舊氛圍,這是新建筑根本無法替代的。可以與舊建筑相提并論的還有舊書店,舊書攤,舊影院,舊寺院……它們都是一座城市有機的組成部分,在這些地方,你可以淘舊書,看老電影,或者讀經、冥想、放松,讓心靈有一段放空的時間。
我們跟隨作者,來到兒科重癥病房,看護士給從火災中生還的小女孩洗頭;來到急診室, 和護士們一起應付醉鬼和毒蟲。我們會遇見病痛纏身的年長病患,那是社會亟欲忽視的隱形人口。我們也將認識每天開出無數處方藥的藥劑師,以及太平間里必須目睹家屬接受親人死亡的護理人員。而沃森在父親罹患癌癥后更是意識到:護士所能給予的,并不僅僅是照顧我們的身體,更是守護我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