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長軍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好還是壞,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教育專家認為行為教育的“最佳期”是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所以當每個學生邁入小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就必須對他們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兒童年齡小,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在低年級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是一個關鍵期。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項復雜而長遠的教育計劃,需要全體教師及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老師起著最關鍵的作用。
一、重視學校訓練
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后是非常愉快的,可養(yǎng)成的過程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戰(zhàn)勝許多困難,經(jīng)過許多練習。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又剛進入小學,對于一切都很陌生,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經(jīng)過多次的訓練才能完成的很好。例如:課前準備工作,課堂紀律,做操排隊情況,眼保健操等,都需要教師反復強調(diào),不斷訓練才能讓學生變成一種習慣,尤其是值日生工作。從開學初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了五大組,每組負責一天的值日工作。開學的第一個星期里,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值日工作,手把手教學生掃地,教會學生排桌子等,到了第二個星期,教師就變成指揮者,幫助學生分工,快速地完成值日工作。第三個星期,教師可以為每個組選了一個組長,由組長負責為學生分配工作,指定哪個同學掃第一組,哪個同學排桌子,哪個同學倒垃圾等。漸漸地,學生習慣了值日工作,而教師就成了一個旁觀者,一個最后進行檢查的角色了。
二、重視家校合作
除了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外,要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還有很多,如,學習習慣、衛(wèi)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zhàn),不僅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等結(jié)合起來,而且還要與學校,家庭結(jié)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 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更具有親和性與權(quán)威性,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的特點;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使家庭教育帶有持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的特點;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無論是道德習慣還是學習習慣。我在教育實踐中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充分重視對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著力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鋪就了一條成功的道路,為孩子明天的成功播下了金色的種子。七、八歲的孩子的臉像花朵般的燦爛,心像水晶般的純潔”。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如詩句描寫的那樣正處于天真爛漫的孩童時期,他們愛哭愛笑,情感直露。但他們的情緒容易沖動而多變。自我控制能力較之幼兒階段有了發(fā)展,但仍比較差,特別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chǎn)生不自覺的模仿行為。他們活潑好動,但活動的依賴性較強,尤為依賴老師。他們有著有獨立的愿望與要求,在家中表現(xiàn)明顯。他們喜歡交朋友,鄰里的伙伴,同班的同學,均可能成為朋友,而朋友關系很不穩(wěn)定。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幾乎完全依賴老師。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其實是說習慣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覺地、經(jīng)常地、反復去做的一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