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
當前時代的發展使得我國農村成人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而農村成人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的在精準扶貧的視角之下得以有效的進行,通過在精準扶貧視角下對農村成人教育進行有效的發展,能夠使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實,在當前農村成人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解決。基于上述角度,文章從全局觀與大局觀的角度,對農村成人教育的創新性工作機制以及工作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探究,并且對如何使農村成人教育予以優化的方式進行了有效的探索。
在當前社會的發展中,農村成人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現實問題,有待進一步的優化,相應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教育扶貧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共享調節機制相對欠缺
在當前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其自身需要充分的對農村以及社會等諸多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并且使相應的資源能夠獲得有效的合理化共享,然而在當前農村成人教育重視程度予以逐步提升的發展背景之下,我國整體農村成人教育資源及自身的開發與利用仍然具有著較低的整合性,整體資源共享及協調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就其原因而言,可以總結為整體政策所具有的針對性相對薄弱,并且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以及各個管理部門在進行具體的統籌與協調過程中,其自身的統籌協調力度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其自身在發展中的規劃職責無法得到有效的明晰,使活動中心文化站等諸多資源無法得到有效的開放,使相應的資源共享性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在整體成人教育扶貧的開展過程中,資金層面同樣存在一定程度的現實問題,使整體農村成人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成熟體系化運作模式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培訓項目設施適切度相對較低
在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過程中,相應的培訓項目設置及課程安排中存在一定定度現實問題,大部分地區在具體的開展過程中,其自身農村教育課程無法進行有效的實際調查與研究,并且無法對農村成員的具體學習需求進行有效的考察,從而使整體教育培訓的內容無法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與有效的創設,根據相應的調研可以發現,多數農村在進行農村成人教育的培訓過程中,主要集中于勞動力轉移以及家政服務方面,而無法對農村種植以及相應的養殖類技術進行有效的培育,使整體課堂所具有的廣度與深度無法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從而使整體農村教育在具體開展過程中的適切程度相對較低,由此使整體農村教育無法獲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三、在精準扶貧背景下對農村成人教育進行有效優化的方式
1、對政府的支持力度予以增加
在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使成人教育獲得政府的支持,各級政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與教育部門進行有效的聯合,對農村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及相應的發展需求進行有效的探索,對整體農村成人教育的頂層設計工作予以有效的開展,對多元化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保障工作進行有效的進行,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監督評估等諸多工作予以有效的優化,在經費上進行有效的保證,使整體農村成人教育事業能夠獲得有效的資金支持,使其自身在發展中的經費投入情況能夠獲得有效的專項監督。
2、對培訓項目的針對性及科學性進行有效優化
在整體精準扶貧的教育扶貧背景之下,相應的農村成人教育在發展中需要使自身的培訓項目以及各類的課程設置所具有的適用性與針對性得以大幅度提升,在進行課程的具體設置之前,需要充分的對農村的發展情況進行有效的調研,對其農村自身所擁有的經濟結構進行有效的探索,對農村居民群體所具有的真實性教育需求予以有效的研究,使整體培訓課程能夠夠分的將脫貧致富的理念予以有效的應用,對農村農民群體自身的專業技能以及各類綜合技術進行有效的提升,使整體項目自身所具有的實踐性及。用性能夠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使整體培訓在具體開展過程中能夠充分的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使農民能夠充分的對其急需掌握的各類專業知識以及脫貧致富的技能進行綜合性的學習。
四、結語
精準扶貧背景之下,需要充分的對農村成人教育進行有效的開展,使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能夠以教育扶貧的方式得以有效的實現,使我國農村居民在發展過程中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生存技能得以有效的優化,使其自身在發展過程中能夠通過對創新技能的學習,而使自身的綜合技能得以有效提高,由此使我國農村在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創意性特征得以大幅度增加,各級政府及扶貧專項工作人員需要充分的對農村成人教育予以有效的重視,使我國農村成人教育在發展中所存在的有效性得以大幅度提升,使我國農村教育所具有的創新性特征得以進一步優化。
參考文獻:
[1]張紅延.學習型社會建設視角下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融合發展研究 ——以河南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3):60-64.
[2]張小鵬.新時期下關于農村成人教育資源網絡的建設與發展[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4):185-186.
[3]潘文.加快農村成人教育發展幾個問題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4):196-197. DOI:10.3969/j.issn.1007-7103.2019.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