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課標提出,教學 應面向全體學生,把主體交給學生。教師的角色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進行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即主動地自愿自覺地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或依賴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出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相關的的學習內容,并對學習結果做出自我評價。閱讀教學更得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學生;自主閱讀
一、引言
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因為閱讀量少,他的詞語、語言積累會很少,很貧瘠,語言表達會很吃力。因為閱讀量少,他的知識面會很窄,不利于他深刻地思考問題。閱讀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大背景,讀得越多,他對知識的理解就越透徹。而自主閱讀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前提。
二、正確看待閱讀和學生的地位
為了體現新課標,首先在教學時應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方法,應改變過去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為自主學習。新課標下,教與學兩方面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約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教學的最終的是使學生學會、會學,實質上,教只有通過學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教學過程最終是以學為歸宿的,應該明白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農村學校,以前的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很深,很難實施新課改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首先要正確看待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也要做到教師的指導與學習的自主學習相結合。
閱讀是學習的智力大背景,必須識記的材料越復雜,必須保持在記憶里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說,學生要能夠牢固地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并不需要識記的材料。[1]蘇霍姆林斯基最形象、深刻地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
三、要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一)教師在課堂上創造自主閱讀的條件。
每節語文課在訓練的時間、訓練量、訓練面上都要予以保證,使每個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獨立思考的時間,作業練習的時間,真正做到動腦、動口、動手,把訓練落到實出。還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在交流、互動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合作探究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把大量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讀、想、并小組合作體會,并匯報交流,真正做到了動腦、動手、動口訓練。
(二)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孩子啟蒙的教育。閱讀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氛圍的創設。很多家長經常問,我家孩子不愛看書,怎樣培養孩子喜愛閱讀的習慣。我就問,你自己在家經常看書嗎?你家里有多少書?有時家長啞口無言。殊不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都直接影響著孩子。所以,要讓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素養,家長的示范很重要。
此外,家長應購買適合不同年級閱讀的書籍,并和孩子一起看書。有獨立的書房,富有創意的、優雅的裝修都是吸引孩子閱讀的好方法。家庭擁有的書籍越多,孩子的閱讀表現就越好。另外,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與自己討論交流有關文化和社會的問題,這樣也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其自身的閱讀素養,有利于自主閱讀習慣的形成。
學校是學生閱讀素養形成的主陣地。營造書香校園,創設閱讀氛圍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學校可以通過室外書吧,圖書角,圖書室,讀報走廊等一系列設施設備讓學生感受全方位的閱讀體驗,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方便。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有關閱讀的教育活動,這會對學生的自主閱讀營造好的氛圍。
四、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一)在課堂上進行閱讀方法的訓練與指導。
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進行梳理,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指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學習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步掌握思維的方法,學習的方法,逐步養成自學能力。在《白鷺》的教學中,當學生說出白鷺美的時候,我隨即提出它美在哪里?學生通過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體會美。并且在品讀白鷺美的時候,引出本課寫作方法,學生便能及時整理。這樣經常性的方法指導和訓練為學生培養自主閱讀提供了基礎。
(二)鼓勵學生有不懂的問題隨時提出。
學生往往會在學習途中產生許多疑問,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不應該扼殺學生的這種思維,而且應讓學生大膽提問,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思維。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讀題后便產生了疑問:什么是“碰壁”?而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見解,我讓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在《好的故事》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魯迅的文章一般都運用象征的寫法,那這里的“昏沉的夜,好的故事”有什么含義嗎?于是學生便產生了疑問,并結合課后資料袋,學生紛紛談自己的體會,所謂是暢所欲言,體會很深刻,這樣更易于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
五、要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
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在以后的學習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主性。閱讀的時候,要眼睛能夠把握、意識能夠記住整個句子,讓學生能夠在眼睛離開書本的時候,憑視覺記憶回想出整句話來,一個學生只有學會這樣的閱讀,他才會學會同時閱讀和思考。[1]怎樣使學生學會在閱讀的時候學會思考,這需要長期的訓練,每天最少有半個小時用來對新課文進行有表情,有理解地朗讀;讀書時要指導認真讀書、認真思考,批注學習感受;學習時,指導做好讀書筆記。除了對學生進行閱讀時思考的訓練以外,還要在行為習慣上進行訓練。比如:遇到生字詞語要督促勤查字典。在學習《好的故事》一課時,學生把“澄”讀錯了,我并沒有直接指正,而是讓學生拿出字典,學生查到后并注上了拼音,記得很牢。還有許多讀書時遇到的“攔路虎”,我總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求答案。養成良好的勤查字典、工具書的習慣,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做好筆記,畫出關鍵詞,記下重點內容,批注感受,這是閱讀時進行思考訓練的重要方法。
六、結語
自主閱讀教學使學生積極喚醒已有學習知識經驗,體驗語言意境、體驗思想情感、體驗自我價值。同時,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注重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注重“豐富語言的積累”,不斷獲取語言信息,感悟人文蘊涵,體驗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閱讀的適應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 [M].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 王肖娜(1981—),女,山西運城人,本科,教師職稱,研究方向:班級管理及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