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陽
以唐宋時期為杰出代表的古詩詞文學藝術,無論從語言、音律還是內涵、情境等方面來說,都蘊含著無可比擬的“蕓蕓眾美”元素。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古詩詞鑒賞來加強審美教育,非常有利于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培養,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現象。筆者試對此作出簡要性闡述。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德育、智育、美育”既緊密一體又相互融通,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的“三駕馬車”。在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海洋中,唐詩宋詞是一朵璀璨耀眼的珍異奇葩,蘊藏其中的景色情美時時散發著沁人心脾的縷縷香氣,是滋養炎黃子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優質資源。高中學齡是審美教育的重要時期。那么,如何借助語文學科古詩詞鑒賞開展“審美”教育呢?
一、善于從背景回照、跨越還原中體悟古詩詞的美妙情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其中的一個“情”字,精準地揭示了文藝作品的創作根本和解讀之道。古詩詞具有“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基本特點,這又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對后來者應用“知人論世”解讀方法的實質性啟迪。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背景回照(了解作者生平)、跨越還原(感知創作背景)”為抓手,以此尋找源頭與線索,從而在感知與觸摸中更好地體悟蘊藏其中的美妙情感。比如,“登高遠眺看風景”原是一件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的事情,但杜甫在《登高》中說道“最苦無山遮望眼”,這個“苦”字積淀了詩人的滿腹情感,既是“詩眼”又是“情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創作背景“還原求解”——“安史之亂”后的唐朝內憂外患,社會動亂、民不聊生,作者漂泊在外、抱病等堂、北望中原,怎么不發出悲苦之嘆呢?
二、善于從傾情多讀、表象喚起中品鑒古詩詞的美妙意境。蘇軾強調指出:“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其意重在強調“讀(多讀、熟讀、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俗語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古詩詞來說,抑揚頓挫的節奏和韻律恰是濡染心緒、傳達情感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說,無論感知古詩詞形象,理解古詩詞內容,還是領悟它的美好意境和情感,我們應當通過反復深入地“讀”,進而從“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內外互動”中喚起表象、體悟幽遠、激發共鳴。比如,在《歸園田居(其一)》教學過程中,筆者以“歸”字為著眼點,首先組織并引導學生進行個體悟讀,在此基礎上,再以同桌對讀、小組研讀、集體探讀等多種形式,開展相互之間的涵詠吟誦和交流共享,以此把“方宅、草屋、桃李、炊煙、狗吠、雞鳴”等意象相融合,進而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切實可感的形象,從“悟文、讀圖、融情”中體會詩人的幽遠志向和超然心境。
三、善于從精細品析、語言涵詠中體悟古詩詞的美妙內涵。古時有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有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還有王安石歷經多字而終得一個“綠”字。所有這些,都在體現嚴謹治學的“煉字”精神。有鑒于此,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抓住“字眼”或關鍵性詞句,組織并引導學生通過精析品讀、含英咀華,在弄懂字詞句和整個語篇基礎上,更好地把握中心內容、體悟作者情感,進而從總體上實現“成功鑒賞”的教學目標。比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普普通通的“瘦”字,不僅是詞作的精神靈魂,還聚焦了詞人“苦苦相思”的內在情感。筆者以此為抓手,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細細咀嚼,既明晰了李清照為情而“瘦”的緣故,又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西風瘦菊、對花興嘆”的美好畫面。如此而為,以“瘦”為牽引,讓學生更好地走進作品,更好地走向作者內在心靈。
四、善于從人文挖掘、增進審美中注入古詩詞的美妙力量。普高語文新課標強調:“要充分利用古典詩詞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中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借助古典詩詞這一支優質資源,對學生積極開展“啟智益能、鑄造精神、塑造品格”的“教書育人”活動,以更好地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基本特點,并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現象。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跟隨作者通過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一些歷史人物的追懷與褒貶,深刻體悟他那一心復國的雄心豪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悲苦憂憤。尤其最能體現凸顯主旨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作者借助歷史人物在充分表達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為人傳遞勇于進取、充滿正義、催人奮發的正能量,而這恰是學生健康成長中的必需品和營養品。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善于通過“背景回照與跨越還原”“傾情多讀與表象喚起”“精細品析與語言涵詠”“人文挖掘與增進審美”等開展鑒賞活動,有利于不斷放大“德智美”育良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