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連合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一種由高血壓引起的腦血管病變,病變壞死及損傷的腦血管破裂形成腦內血腫,血腫的占位效應使得病情進展迅速且起病急,對患者生存質量有較大影響[1]。目前,我國每年新發腦出血患者數量眾多,其中最常見的腦出血類型即為高血壓性腦出血,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臨床外科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常采用傳統手術進行治療,如小骨瓣、小骨窗開顱術。本文主要討論了顱腦微創血腫清除術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及吉林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2011年4月8日~2014年12月5日收治的14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 例。觀察組患者女29 例,男41 例;年齡47~74 歲,平均年齡(59.57±8.02)歲。對照組患者女31 例,男39 例;年齡47~72 歲,平均年齡(59.24±8.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經倫理委員會批準,醫患雙方亦已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②患者術前存在昏迷、嗜睡、躁動、嘔吐、惡心及頭痛等癥狀及體征,結合頭顱CT 檢查及高血壓病史判定其符合高血壓性腦出血病癥。
1.2.2 排除標準 ①中途因故退出者;②器質性精神障礙或有嚴重抑郁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顱手術治療。術前醫護人員應給予患者神經營養藥物、止血劑及脫水降顱壓等保守藥物治療,在保證水電解質平衡的前提下予以全身麻醉進行相應開顱手術。
1.3.2 觀察組 采用顱腦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具體方法:首先醫護人員應依據患者病情進行頭部CT 的腦內血腫定位,采用合適體位進行局部麻醉,以CT 腦內血腫為標定目標,對穿刺針長度、穿刺方向及穿刺平面作相應判斷,后應使用穿刺針依次鉆穿患者顱骨及硬腦膜,完成時需換入塑料針芯(鈍圓頭)再緩慢推送至患者血腫外層,拔出針芯后應于其側孔位置入引流管吸除患者血腫外層液態部分[2],然后二次換用塑料針芯(鈍圓頭)于血腫中心處抽取血腫并沖洗血腫部位,最后對切口進行縫合和包扎。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臨床療效、手術指標。采用NIHSS 評分作為參考依據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其中臨床體征、病癥基本無變化視為無效;NIHSS 評分降幅18%~45%視為有效;NIHSS 評分降幅45%~90%視為顯效;NIHSS 評分降幅≥90%視為痊愈[3]。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意識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NIHSS評分為(25.97±2.85)分,對照組為(26.03±2.77)分;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為(10.28±1.14)分,對照組為(16.76±2.08)分;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意識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36.97±3.76)min、(23.19±1.83)ml、(5.86±1.21)h、(11.52±1.53)d,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意識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78.83±6.91)min、(49.51±4.77)ml、(9.73±2.84)h、(19.67±3.44)d;觀察組手術時間、意識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一種多發于秋冬季節的臨床常見疾病,近幾年該病呈現突發性、復雜化及年輕化趨勢明顯,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4]。該病發生后,患者血壓在短時間內急劇升高,引起腦小動脈痙攣,使已經出現病變的腦動脈瘤發生出血。如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未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患者可出現腦循環阻塞,導致顱內壓升高,引起腦積水,嚴重影響腦功能,且預后極差。所以,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需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
臨床在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中主要采用手術方法治療,目的是快速清除顱內血腫,使腦組織機械壓迫解除,緩解顱內壓。臨床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常應用術式包含微創血腫清除、傳統開顱血腫及微創小骨窗、小骨瓣等血腫清除術式,其中開顱手術雖然可最大程度清除患者顱內血腫,但由于開顱過程中出血量大,術中腦組織的牽拉、分離暴露等副損傷及術后感染等問題,目前應用該術式的治療已逐漸減少。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在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中,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應用逐漸增多,并且臨床中也廣泛推廣應用微創血腫清除術對該病進行治療,創口小且局部麻醉就可操作,手術過程出血少,腦組織副損傷小,不會對全身造成較大的影響,感染風險低,操作簡便,可采用局部麻醉方式,對心肺功能不佳者同樣適用,過程明確,應用穿刺針導血方法可直接導出高血壓性腦出血的顱內血腫,且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其顱內壓狀況,恢復其受壓神經[5];此外,手術對顱內血腫能夠徹底清除,使手術引起的水腫及炎性反應有效緩解,并避免因抽吸或引流引起的再出血發生,臨床效果較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觀察組NIHSS評分為(25.97±2.85)分,對照組為(26.03±2.77)分;治療后,觀察組NIHSS 評分為(10.28±1.14)分,對照組為(16.76±2.08)分;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顱腦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對患者神經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觀察組總有效率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比亦能證明顱腦微創血腫清除術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中的效果較傳統開顱術式療效更佳。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意識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顱腦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創傷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盡早恢復。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結束后醫護人員應予以患者相應有效的抗生素及降壓藥物輔助治療,預防患者的切口感染,對患者顱內壓情況密切注意,以及常規專科藥物治療,可使該術式的效果最大化。
對高血壓性腦出血采用顱腦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問題:①在手術時機選擇方面,以發病后6~12 h內進行手術治療為宜。有研究顯示[6],發病后6 h 內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與6~12 h 治療的患者在再出血發生率方面對比,6~12 h 內手術治療的患者發生率明顯較低(P<0.05)。原因在于超早期患者出血尚未穩定,手術過早可增加再出血的可能;但如果手術過遲,可產生顱內高壓危象產生,增加腦細胞壞死的可能[7]。②在進行手術穿刺時要求必須準確定位,保證穿刺針達到血腫中心位置,首次抽吸時抽吸量控制在30%~50%,避免抽吸過于盲目,對重要功能區或血管造成損傷。同時在抽吸速度控制方面不宜過快,速度控制在2~3 ml/min,避免負壓過大[8]。③理論上顱腦血腫清除術無絕對禁忌證,該術式實施的前提是尚未出現致命性腦損害,且患者神經功能有恢復的可能,如果對患者進行引流沖洗后無任何腦危象解除的跡象,則需及時進行開顱手術治療,避免患者生命受到威脅,提高患者救治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用顱腦微創血腫清除術,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縮短患者的病程,有助于減少該病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