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青
泌尿系統感染屬于臨床兒科高發性感染性疾病,數據顯示[1],該病癥在泌尿系統感染疾病中的發病率高達9%左右,位居第4 位,小兒泌尿道感染分為上尿路感染與小尿路感染,確定其感染部位相對較為困難。小兒泌尿系統感染臨床癥狀表現不一,且會因為年齡范圍的不同而表現各異,若未能及時對該病癥進行干預治療或者是病情反復發作,很有可能會誘發患兒出現慢性腎功能不全以及腎間質病變等不良癥狀,少數患兒成年后還可能會出現慢性腎功能不全、腎衰竭及慢性腎盂腎炎致腎間質病變[2],所以小兒泌尿系統感染危害性較大,應盡早進行干預治療,以改善預后效果。基于此,本文對本院2018 年1~8 月收治的200 例小兒泌尿系統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8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小兒泌尿系統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其中男88 例,女112 例;平均年齡(3.0±1.2)個月;平均病程(11.4±1.6)d。
1.2 方法 以回顧性分析法對泌尿系統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情況、抗生素應用情況以及預后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其中檢查方式包括血常規、尿常規、清潔中段尿培養等,重點對患兒的臨床表現及尿培養藥敏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年齡及性別分布情況 年齡<3 歲患兒中男性55 例,女性29 例;年齡≥3 歲患兒中男33 例,女性83 例;年齡<3 歲患兒中男性例數多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1097,P<0.05)。
2.2 不同年齡段臨床表現分析 年齡<3 歲患兒中發熱59 例、尿路刺激征8 例、肉眼血尿9 例、腹痛4 例、尿液渾濁10 例、排尿困難21 例、惡心嘔吐8 例、無明顯癥狀12 例;年齡≥3 歲患兒中發熱25 例、尿路刺激征23 例、肉眼血尿25 例、腹痛16 例、尿液渾濁9 例、排尿困難16 例、惡心嘔吐10 例、無明顯癥狀12 例;年齡<3 歲患兒發熱、尿路刺激征、肉眼血尿、排尿困難及腹痛發生情況與年齡≥3 歲患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4073、3.9492、4.0554、4.4153、4.0583,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臨床表現分析(n)
2.3 實驗室檢查情況
2.3.1 尿常規 送檢200 例。白細胞計數>3 個/HP-滿視野有167 例,紅細胞計數>10 個/HP-滿視野有64 例,蛋白+有43 例。
2.3.2 清潔中段尿培養及細菌耐藥情況 送檢200 例。共培養出菌株190 株,菌株數從多至少依次為:大腸埃希菌103 株,肺炎克雷伯菌30 株,糞腸球菌28 株,銅綠假單胞菌20 株,產酸克雷伯菌5 株,屎腸球菌2 株,產氣克雷伯氏菌1 株,摩式摩根菌1 株。經藥敏檢查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75%,對美洛西林、頭孢唑啉和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50%,對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和頭孢呋辛的耐藥率>40%,對亞胺培南、頭孢哌酮鈉舒巴他鈉、替加環素耐藥率均<30%;肺炎克雷伯菌對美洛西林、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替卡西林/克拉維酸和頭孢唑啉的耐藥率>50%,對頭孢吡肟、復方新諾明、氨芐西林/舒巴坦和頭孢他定的耐藥率>40%,對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和亞胺培南耐藥率均<30%;糞腸球菌對青霉素G、紅霉素、克林霉素以及環丙沙星均有較高的耐藥性,對利奈唑胺、利福平、高濃度鏈霉素、萬古霉素及替考拉寧等較為敏感。
2.3.3 血常規 送檢200 例。血白細胞升高136 例、血白細胞降低10 例,血白細胞正常54 例。
2.3.4 腎功能 送檢200 例。血肌酐升高4 例,正常196 例。
2.4 抗生素應用情況 尿培養檢查前抗生素使用時間≥3 d 患兒52 例,培養陽性8 例;抗生素使用時間<3d 患兒148 例,培養陽性111 例;抗生素使用時間≥3 d 的陽性培養結果優于抗生素使用時間<3 d 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7518,P<0.05)。
2.5 預后情況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盡早在使用抗生素前對其實施清潔中段尿培養,而后結合病情及臨床經驗多給予頭孢三代抗生素,尿培養及藥物敏感實驗結果出來后,結合藥物敏感試驗及患兒臨床表現選擇抗生素,嚴重者采用美洛培南。所有患兒治療時間為(11.4±1.6)d 左右,其中完全治愈后出院的患兒190 例,家屬要求出院的患兒10 例。
泌尿道感染多由泌尿道存在增生細菌并引起局部組織侵襲和炎性反應所致,兒童泌尿系感染臨床表現隱匿,缺乏特異性,易漏診,嚴重泌尿道感染易導致膿毒血癥,反復上尿路感染可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4,5]。小兒自身免疫力低下,尿道周圍清潔不良均使泌尿系統感染成為兒童高發的感染性疾病,但是不同年齡段下患兒性別分布卻存在有一定的差異性[6]。本次研究中,年齡<3 歲患兒中男性例數多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1097,P<0.05)。該研究結果證實了上述言論。泌尿系統感染患兒除了存在有尿路刺激征癥狀外,例如尿頻、尿急、尿痛等,還可能會出現有全身性發熱等臨床癥狀,本次研究中,年齡<3 歲患兒發熱、尿路刺激征、肉眼血尿、排尿困難及腹痛發生情況與年齡≥3 歲患兒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4073、3.9492、4.0554、4.4153、4.0583,P<0.05)。其中年齡<3 歲患兒尿路刺激征不典型,但是對于全身癥狀的表現卻十分突出,例如發熱等,說明小兒尿路感染病癥的臨床表現存在有明顯的年齡差異,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泌尿系感染的臨床表現不同,診斷時需要關注。
本次研究中,送檢200 例。血白細胞升高136 例、血白細胞降低10 例,血白細胞正常54 例,對于無明顯臨床癥狀的患兒來說可借助于血常規等血清檢驗手段來輔助診斷病情,例如血白細胞及C 反應蛋白升高等。入院后,應立即對患兒進行尿常規檢查及清潔中段尿培養,本次研究中,抗生素使用時間≥3 d 的陽性培養結果優于抗生素使用時間<3d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7518,P<0.05)。該項研究結果說明抗生素使用情況對于尿培養結果的影響較大,為提高尿培養陽性檢出結果應進盡可能在抗生素藥物使用前送檢患兒的清潔中段尿標本[7]。本次研究中,培養出菌株中最多的為大腸埃希菌103 株,其次為肺炎克雷伯菌30 株,其中亞胺培南對大腸埃希菌全部敏感,所以可將該藥物作為治療病情嚴重或復雜性小兒泌尿系統感染病癥的首選抗生素藥物。
現階段,臨床上對小兒泌尿系統感染病癥的重視度不夠,在診斷該病癥方面多關注于患兒感染的診斷和治療,而未對潛在的病因進行深層次的尋找,例如患兒本身存在有膀胱輸尿管反流或者是泌尿系統感染畸形等,在治療小兒泌尿系統感染方面,隨著抗生素藥物在臨床上的濫用,使得小兒泌尿系統感染病癥的耐藥菌株有所增加,加之家屬對該病缺乏一定的認知,以致于很容易導致該病癥的反復發作,影響病癥治愈率[8-10]。基于此,臨床醫師應加強對小兒泌尿系統感染病癥臨床特點的認識,借助于多項手段及早對該病進行診療,并應定期對本地區小兒泌尿系統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性情況進行了解及掌握,使之有效提高該病癥的預防及治療效果,同時應結合尿培養和藥敏實驗檢查結果科學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避免出現抗生素藥物濫用情況[11,12]。
綜上所述,小兒泌尿系統感染病癥受年齡影響因素較多,不同年齡下性別及臨床癥狀情況各異,實施相關檢查確診病情后,應結合藥敏試驗結果科學合理給予患兒抗生素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