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春艷 劉麗霞 張彩云 王學慧 柳春韜 包洪麗
宮頸癌屬于婦科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原位癌一般在30~35 歲人群發生,浸潤癌多在45~55 歲人群發生,當前該病呈年齡趨勢增長。病毒感染、性行為、分娩次數、營養不良等均為引發宮頸癌的基本原因[1]。宮頸癌主要癥狀為陰道流血、陰道排液、尿頻、尿急、下肢腫痛等。為改善宮頸癌患者的預后,臨床及早選擇適合的方案治療極其關鍵,因此本文將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主要評價采用術前新輔助化療、宮頸癌根治術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7 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92 例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46 例。A 組患者年齡最小38 歲,最大62 歲,平均年齡(50.7±4.5)歲;病理分期:Ⅰb2 期患者18 例、Ⅱa1 期患者17 例、Ⅱa2 期患者11 例;病理類型:鱗癌患者40 例、腺癌患者6 例。B 組患者年齡最小40 歲,最大60 歲,平均年齡(50.4±3.6)歲;病理分期:Ⅰb2 期患者19 例、Ⅱa1 期患者17 例、Ⅱa2 期患者10 例;病理類型:鱗癌患者39 例、腺癌患者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接受宮頸活檢或陰道鏡下活檢病理確診宮頸癌[2];符合國際婦產科聯盟分期[3];知情同意、簽訂知情協議患者;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同意。排除標準: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骨髓功能抑制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并發其他腫瘤患者。
1.3 治療方法 B 組患者采用宮頸癌根治術治療;A 組采用術前新輔助化療+宮頸癌根治術治療,術前新輔助化療方案:d1 患者靜脈滴注175 mg/m2紫杉醇,d2 給予患者卡鉑(AUC=5)300~400 mg 治療;化療前6、12 h 分別口服地塞米松20 mg;化療2 周期。行全身麻醉,實行宮頸癌根治術。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盆腔淋巴結轉移率、脈管栓塞率、陰道切緣腫瘤浸潤率;臨床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VEGF-C、Survivin、DcR3)水平。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臨床效果實行判定,完全緩解(CR):經治療病灶全部消除,維持時間>4 周;部分緩解(PR):經治療病灶長徑總和減小>30%,且維持時間>4 周;穩定(SD):基線病灶長徑縮小≤30%;進展(PD):經治療病灶長徑總和增長>20%,或可見新病灶。治療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A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2.61%,顯著高于B 組的60.8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脈管栓塞、陰道切緣腫瘤浸潤情況比較 A 組患者的盆腔淋巴結轉移率、脈管栓塞率及陰道切緣腫瘤浸潤率分別為8.70%、6.52%、8.70%,均低于B 組的23.91%、21.74%、26.09%,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A 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B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 組,VEGF-C、Survivin、DcR3水平均低于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

表2 兩組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脈管栓塞、陰道切緣腫瘤浸潤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B 組比較,aP<0.05
宮頸癌屬于婦科發生率較高的腫瘤,發病人群集中在中年人群,當前呈低齡化的發展趨勢。病毒感染、性行為、分娩次數、沙眼衣原體感染、吸煙等因素,均為引發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我國局部晚期宮頸癌病例數量不斷增長,單獨通過手術方法治療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為此,臨床尋求一種安全性、可行性強的治療方案非常關鍵。術前新輔助化療即為手術前實行的化療方法,因為部分宮頸局部腫瘤較大或部分轉移,所以經新輔助化療方法治療能顯著減小腫瘤體積、腫瘤范圍,這時腫瘤分級下降,可使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治療,而且利于確保手術的效果[4]。新輔助化療方法的應用,可對局部惡性腫瘤手術或宮頸癌根治手術者實現輔助化療的效果。在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宮頸癌根治術患者術前應用,均能夠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臨床將局部腫瘤直徑≥4 cm 的巨塊型宮頸癌作為高危宮頸癌,手術前經輔助化療,對患者病灶大小、分化程度等加以控制,然后實行手術切除,達到鞏固手術效果的目的,特別應用到Ⅰb2~Ⅱb期宮頸癌患者中,臨床療效確切、有效,并且可確保患者的治療安全性。經術前新輔助化療治療可減小腫瘤體積,以此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小手術治療的風險幾率。同時,有助于嚴格控制宮旁轉移率、淋巴結轉移率,降低腫瘤分期,嚴格控制腫瘤遠處轉移的發生。除此之外,應用術前新輔助化療在降低癌細胞活力的同時,可以消除或縮小轉移病灶,使患者術后微小病灶轉移、復發的幾率下降[5]。需要注意的是,實行手術前新輔助化療應選擇適當時機,以此避免為腫瘤株提供良好的生長機會,從而縮短實際治療時間[6,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2.61%,顯著高于B 組的60.87%,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A組患者的盆腔淋巴結轉移率、脈管栓塞率及陰道切緣腫瘤浸潤率分別為8.70%、6.52%、8.70%,均低于B 組的23.91%、21.74%、26.09%,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B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 組,VEGF-C、Survivin、DcR3 水平均低于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劉瑩等[8]的報道結果基本一致,說明采取術前新輔助化療方法對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治療,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能夠嚴格控制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脈管栓塞、陰道切緣腫瘤浸潤率,并且能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使患者的VEGF-C、Survivin、DcR3 的水平降低,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術前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的效果較佳,同時能保證患者治療的安全性,切實改善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質量,值得于臨床加以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