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鵬
電擊傷是指人體與電源直接接觸后電流進入人體,造成機體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臨床上除表現在電擊部位的局部損傷,尚可引起全身性損傷,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嚴重的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由于損傷范圍通常較小,傷口較深,手術不能一次完成,傷口覆蓋成為問題,并且經常發生進行性壞死[1]。在清創和皮膚移植后,移植物或皮瓣的存活率低,且2 次或多次手術修復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本研究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高壓電擊傷患者10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和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每組50 例;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實施常規清創方法治療,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則實施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分析了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在高壓電擊傷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4 月~2018 年6 月收治的高壓電擊傷患者10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和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每組50 例。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患者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10~42 歲,平均年齡(26.34±5.45)歲;受傷部位:左下肢13 例,右下肢12 例,左上肢右上肢10 例,胸部10例,右手掌指關節5例;面積2.1 cm×2.3 cm~10.4 cm×8.1 cm。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患者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10~41 歲,平均年齡(26.79±5.60)歲;受傷部位:左下肢12 例,右下肢12 例,左上肢右上肢10 例,胸部11 例,右手掌指關節5 例;面積2.2 cm×2.3 cm~10.3 cm×8.2 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實施常規清創方法治療,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則實施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①損傷控制技術:積極進行抗休克補液和復蘇治療,穩定生命體征之后進行創面清創,將壞死組織切除,創面給予止血,盡可能將神經血管等重要結構用周圍肌肉軟組織覆蓋。②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根據創面大小設計封閉負壓引流技術,保持負壓300 mm Hg(1 mm Hg=0.133 kPa),促使壞死組織引流,每天對周圍炎癥觀察,確保負壓引流充分,長出新鮮肉芽組織之后將封閉負壓引流技術裝置拆除,之后進行皮瓣移植。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良好時間;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生存質量評分;皮瓣壞死、繼發感染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改善顯著:皮瓣存活,創面愈合良好;好轉:創面縮小>50%;無效:創面縮小的幅度<50%。總有效率=(改善顯著+好轉)/總例數×100%[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生存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 反應蛋白、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 反應蛋白、生存質量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優于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良好時間比較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的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良好時間分別為(13.13±0.24)、(9.22±0.11)d 短于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的(19.12±0.45)、(13.12±0.21)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皮瓣壞死、繼發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的皮瓣壞死發生率、繼發感染發生率分別為4%(2/50)和6%(3/50)低于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的18%(9/50)和20%(10/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是治療復雜傷口和深層引流的新方法,是現有外科引流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在治療各種急慢性復雜傷口或促進移植皮膚存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過近十年的臨床應用和積極發展,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已成為治療骨科和外科多處傷口的標準治療方式。負壓吸引作用于細胞膜,使其膨脹和扭曲,細胞就被認為是損傷,傳導損傷的信息給細胞核,通過信號轉換,使細胞分泌預生長生長因子,包括血管增殖因子,從而刺激組織生成新血管,負壓吸力吸收傷口表面的滲出物,有助于建立傷口液體平衡,提供潮濕的環境,去除壞死組織,減少傷口中的細菌數量(因為細菌在負壓下不易生存),減少水腫(即細胞外液/細胞間液)。通過增加毛細管填充來增加傷口血流量,增加生長因子,促進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進入傷口,白細胞對感染具有抗性并產生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產生膠原蛋白,用于填充和修復傷口,增加靜脈充盈,這反過來加速了水腫液的去除。
當電流進入人體時,電阻率隨著進入人體的電流深度而變化。電阻率越深,它在人體組織中轉化為熱能越多,導致大量深部組織壞死的肌肉神經、血管、骨骼等的損傷,造成皮膚組織深度破壞,血管神經很容易受損、外周循環障礙、肢體壞死。損傷控制技術的實施可先處理致命性損傷,在此基礎上給予負壓引流具有清創功能[3,4],可在第一次清創時盡可能保護生物體之間的生態組織。在吸引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吸附壞死組織,促進傷口修復,改善毛細血管微循環和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環氧含量,并產生負壓提升效果可以刺激肉芽組織的增殖,可有效排出感染性炎癥介質、膿液和微生物,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水腫消退,刺激肉芽快速生長,明顯緩解經常換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減少醫務人員工作量[5]。
本研究結果顯示,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8.00%顯著高于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 反應蛋白、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 反應蛋白、生存質量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優于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的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良好時間分別為(13.13±0.24)、(9.22±0.11)d,均短于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的(19.12±0.45)、(13.12±0.21)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組的皮瓣壞死發生率、繼發感染發生率分別為4%(2/50)和6%(3/50),均低于常規清創方法治療組的18%(9/50)和20%(10/5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及損傷控制技術治療高壓電擊傷的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