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新鑫
臨床中,小兒腹瀉是常見的一種疾病,以>2 歲兒童為高發人群,內源性和外源性為致病的主要因素,內源性腹瀉為菌群失調,外源性腹瀉為輪狀病毒侵入[1]。患兒若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出現嚴重并發癥的幾率較高,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影響[2]。所以,在治療小兒腹瀉時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本次研究選取114 例小兒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進行不同的藥物治療,探討雙歧桿菌活菌與蒙脫石散對小兒腹瀉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5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114 例小兒腹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57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8 例;年齡3 個月~6 歲,平均年齡(2.68±1.11)歲;病程2~8 d,平均病程(4.53±1.63)d。觀察組男27 例,女30 例;年齡4 個月~6 歲,平均年齡(2.88±1.05)歲;病程2~9 d,平均病程(4.48±1.57)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兒入院后均給予抗炎藥物、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加用蒙脫石散(山東宏濟堂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38,規格:3 g/袋)治療,<12 個月患兒1 袋/d,分成3 次服用;12~24 個月患兒1~2 袋/d,分成3 次服用;>24 個月患兒2~3 袋/d,分成3 次服用。服用方法:在50 ml溫水中倒入蒙脫石散,攪拌均勻后快速服用。觀察組給予蒙脫石散與雙歧桿菌活菌治療,蒙脫石散的使用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雙歧桿菌活菌(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S20040081,規格:1.0 g/袋),<12 個月患兒0.5 袋/次,≥12 個月患兒1 袋/次,3 次/d。服用方法:采用溫牛奶或溫開水沖服。兩組患兒均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經過3 d 的治療后,體溫、大便、嘔吐等臨床癥狀恢復癥狀或消失;有效:治療3 d 后,體溫恢復癥狀,大便癥狀有所改善,嘔吐癥狀消失;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和嘔吐緩解時間。③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癥因子(TNF-α、IL-6)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8.2%,高于對照組的8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嘔吐緩解時間分別為(20.09±3.30)h、(1.58±0.57)d、(2.74±0.63)d、(1.52±0.58)d,均短于對照組的(26.83±5.07)h、(2.22±0.52)d、(3.56±0.96)d、(2.32±0.79)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TNF-α、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TNF-α、IL-6 水平分別為(8.52±1.37)、(9.42±1.47)pg/ml,均低于對照組的(11.05±6.67)、(11.57±2.28)pg/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在臨床中腹瀉屬于小兒常見疾病,而小兒腹瀉包括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4]。其中感染性腹瀉為機體因病原體侵入而出現未經消化的食物分解速度加快的情況,從而導致腸蠕動異常,增加小腸液分泌量,最終大便次數和形狀出現變化,發生腹瀉[5]。非感染性腹瀉指的是進食過量或因某種食物成分而導致患兒消化功能出現障礙,許多沒有被消化的食物長期滯留在小腸內,食物因長時間滯留而出現腐敗發酵,導致細菌增加,繼而出現腹瀉[6]。預防并糾正脫水是治療小兒腹瀉的首要任務,后對飲食進行改善。在臨床采用抗感染藥物治療時,小兒腸道微生物因濫用抗生素而破壞,致病菌因菌群失調而迅速、大量繁殖,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7]。
蒙脫石散是常見的一種止瀉藥物,此藥物屬于硅鋁酸鹽,其中的鋁、鎂等金屬離子對患兒作用明顯,可吸附致病因子,保證電解質平衡,改善胃內環境,促進胃黏膜愈合,有效改善臨床癥狀[8]。盡管此藥不能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但是可消除固定攻擊因子,并從消化道排出體外。
雙歧桿菌活菌是優質菌群,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活性,降低pH 值,避免致病菌繁殖,緩解腸道因致病菌而出現的損傷。雙歧桿菌活菌可促進患兒機體吸收營養物質,患兒病情在菌群與營養均衡時恢復更加迅速。同時雙歧桿菌活菌會導致病原菌入侵機體難度增加,在腸腔表面形成生物學屏障,從而使患兒腹瀉幾率顯著降低,較單一采用蒙脫石散治療,與雙歧桿菌活菌聯合應用可有效改善患兒腸道內環境,加快小兒腹瀉癥狀改善速度,促進患兒機體恢復,臨床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張榮娟[9]研究中,選取82 例腹瀉患兒進行對照研究,藥物聯合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87.80%,而單獨用藥的有效率達到60.9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8.2%,高于對照組的8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上述研究數據較為接近,說明雙歧桿菌活菌聯合蒙脫石散治療的有效性。根據相關研究結果證實,通過聯合雙歧桿菌活菌+蒙脫石散治療,腹瀉患兒的大便性狀、體溫等情況均的改善[10]。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次數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嘔吐緩解時間分別為(20.09±3.30)h、(1.58±0.57)d、(2.74±0.63)d、(1.52±0.58)d,均短于對照組的(26.83±5.07)h、(2.22±0.52)d、(3.56±0.96)d、(2.32±0.79)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提示了雙歧桿菌活菌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可改善發熱、腹瀉、嘔吐等臨床癥狀。此外,本次結果對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情況進行比較,治療前,兩組患兒的TNF-α、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TNF-α、IL-6 水平分別為(8.52±1.37)、(9.42±1.47)pg/ml,均低于對照組的(11.05±6.67)、(11.57±2.28)pg/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瀉患兒通過雙歧桿菌活菌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后可顯著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促進疾病康復。
綜上所述,雙歧桿菌活菌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腹瀉可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炎癥水平,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