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長全 韓 磊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
2019年由于市場供求偏緊,中國生鮮乳收購價格、奶牛養殖盈利水平都有很大程度回升,牛奶產量有較大增長。2019年,全國牛奶總產量3 201.00 萬噸,同比增長4.10%,是2014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與此同時,在需求拉動下,乳制品進口量也有快速增長。2019年,乳制品進口總量近300.00 萬噸,原料奶粉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0 萬噸,干乳制品進口量首次突破200.00 萬噸。全年乳制品凈進口量折合生鮮乳1 730.90 萬噸。2019年中國奶源自給率約65.60%,比2018年下降0.70 個百分點。
2019年,國內生鮮乳價格呈現先降后升的變化趨勢,與2017和2018兩年相似(圖1A),在上半年都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季節性回調。與前兩年不同的是,2019年生鮮乳價格下降持續時間較短,且價格上升幅度較大。根據農業農村部對主產省生鮮乳收購價格監測數據,2019年生鮮乳平均價格為3.65 元/千克,比2018年和2017年的平均價格分別高5.49%和4.89%。具體地,2019年1月之后生鮮乳價格持續走低,到5月降至3.53 元/千克的年度最低值,比年初下降了2.22%;從6月開始反彈并持續上升,到12月達到3.84 元/千克,比年中最低價格高8.78%,也達到了2015年以來的最高價格。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的國內近200 家規模牧場的生鮮乳收購價格與農業農村部監測價格走勢基本一致,但是平均水平略高,1—4月從3.84 元/千克下降到3.68 元/千克,之后持續回升,到12月上升至3.95元/千克。

圖1 國內生鮮乳收購價格變動趨勢及與進口價格的比較

圖2 生鮮乳生產單位成本及價格成本比的變動趨勢
2019年,國內外奶業競爭力差距明顯縮小。雖然國內生鮮乳收購價格依然高于進口奶粉折合生鮮乳的到岸價格,但是由于國外乳制品價格和中國進口到岸價格的上升,兩者的比值有大幅下降(圖1B)。2019年1—12月,進口奶粉折合生鮮乳的平均到岸價格從2.40 元/千克升至2.93 元/千克,國內生鮮乳收購價與進口奶粉折合生鮮乳的到岸價格相比,從高出37.60%降到僅高16.00%。
2019年,生鮮乳生產成本先降后升,全年有小幅上升。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牧場監測數據,2014年9月—2018年3月規模牧場生鮮乳單位生產成本總體上呈連續下降趨勢(圖2A),但之后出現徘徊,2019年全年甚至有所上升。2019年,生鮮乳單位生產成本在1—3月從3.30 元/千克降到3.24 元/千克,之后持續上升,12月升至3.40 元/千克,比年初增長3.00%。
生鮮乳生產成本上升主要受投入品價格變動,尤其是進口牧草價格上漲的影響。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監測數據,2019年1—12月,玉米平均價格從2.06 元/千克增至2.10 元/千克,上升1.90%;豆粕平均價格從3.35 元/千克降至3.31 元/千克,下降1.19%。同期,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美國苜蓿進口到岸價格連續兩年有較大增長,在2018年12月同比增長12.00%的基礎上,2019年12月又進一步同比增長6.40%,成為驅動生鮮乳生產成本上漲的主要因素。
2019年,國內奶牛養殖效益持續提高。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牧場監測數據計算生鮮乳價格與單位成本的比值,從2018年的年均1.10提高到2019年的年均1.15(圖2B)。從奶飼比來看,2019年下半年奶業主產省的奶飼比穩步增長,且明顯高于2018年同期(圖3),2019年末達到1.55,已超過1.50的盈虧平衡點。2019年國內奶飼比的平均值為1.54,雖然仍低于根據國際牧場聯盟(IFCN)數據計算的國際平均的奶飼比,但同比增長7.69%。

圖3 國內主產省奶飼比與IFCN奶飼比

圖4 2019年各類乳制品產量同比增幅情況
2019年,在疊加非洲豬瘟爆發的背景下,對豬肉的替代消費增長,乳制品消費需求明顯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乳制品加工數據,2019年全國乳制品總產量2 719.40 萬噸,同比增長5.60%(圖4);液態奶產量2 537.70 萬噸,同比增長5.80%;干乳制品產量181.70 萬噸,同比增長2.50%。如果按國內生產液態奶與進口液態奶之和計算,2019年液態奶消費總量約2 627.20 萬噸,同比增長6.50%。
分省(市、區)來看,2019年河北省乳制品加工量最高,占全國加工總量的13.10%,其次是內蒙古,占10.60%,山東排第三位,占8.00%。與2018年相比,各地區的乳制品產量都只有小幅變動,其中,河南省的占比降幅最大,下降0.62 個百分點;湖南省增幅最大,上升0.36 個百分點。2019年,加工量前10位的省(市、區)合計占全國乳制品加工總量的67.30%,與2018年相比下降0.20個百分點,與2016年相比下降了1.60 個百分點,整體上加工布局的集中度在下降。
根據國家海關統計數據,2019年乳制品進口總量297.30 萬噸,同比增長12.80%,進口金額為111.30 億美元,同比增長10.60%(表1)。2019年乳制品凈進口量291.90 萬噸,折合生鮮乳1 730.9 萬噸,同比增長7.10%。如果2019年全國奶類總產量按3 310.00 萬噸匡算,2019年中國奶源自給率約65.60%,比2018年下降0.70 個百分點。
分品種來看,鮮奶和原料奶粉進口量都有較大增長,乳制品進口總量近300.00 萬噸,原料奶粉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0 萬噸,干乳制品進口量首次突破200.00 萬噸。具體來說:(1)液態奶進口總量為92.40 萬噸,同比增長31.30%,進口額為11.60 億美元,同比增長19.20%。干乳制品進口量為204.90 萬噸,同比增長6.00%,進口金額為99.70 億美元,同比增長9.60%。與2018年相比,液態奶進口量增速大幅上升,干乳制品進口增速有所放緩。(2)鮮奶、原料奶粉和煉乳進口量大幅增長。其中,鮮奶進口量為89.10 萬噸,同比增長32.30%;原料奶粉進口量為101.50 萬噸,突破100.00 萬噸,同比增幅達到26.60%;煉乳進口量為3.50 萬噸,同比增長26.30%。(3)乳清和奶油進口量大幅下降。其中,乳清進口量為45.30 萬噸,同比減少18.60%;奶油進口量為8.60 萬噸,同比減少24.50%。(4)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口量小幅增長。2019年進口量為34.50 萬噸,同比增長6.50%。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圖5 2019年各省(市、區)乳制品加工量占全國總加工量的比例與變化

圖6 乳制品主要進口來源地占比及來源變化
分來源地看,進口來源更加集中。折合生鮮乳后,即干酪按1∶10折算,其他干乳制品按1∶8折算,液態奶不折算的方法,2019年中國乳制品進口總量的46.40%來自新西蘭,其次是美國,占8.20%,荷蘭居第三位,占7.80%(圖6)。按進口額算,2019年進口總額的41.40%來自新西蘭,荷蘭則占15.90%,德國居第三位,占7.10%,美國僅占1.90%。按折合原料乳后各來源地進口量占比看,與2018年相比,新西蘭上升了5.23 個百分點,主要由于原料奶粉進口量的快速增長;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美國下降6.81 個百分點;荷蘭下降了1.31 個百分點;其他占比有增長的國家(地區)的增幅都不足1.00 個百分點,其中,澳大利亞增長0.69 個百分點,居第二位,德國上升0.68 個百分點,居第三位。
從國內外市場基本面看,新冠肺炎疫情(簡稱“疫情”)后國內畜產品供求受疫情影響將普遍較緊并推動乳制品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合理回調,不給國內市場帶來太大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需求增長將確保生鮮乳價格和奶牛養殖收益都維持在較高水平。如果疫情防控的緊張態勢能在第一季度順利結束,疫情后的需求增長將彌補疫情給產業發展帶來的沖擊,如果能夠把握疫情后畜產品供求普遍偏緊的市場機會,做好防控期間國內生產能力保護和疫情后生產能力提升,加快乳制品對其他畜產品消費需求的替代,全年產業將有望實現一定的增長。
從國內市場看,雖然受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奶業開局就面臨困難,但這只是暫時的。由于畜禽產業發展受到疫情全面沖擊,尤其是禽苗、仔畜補欄受到較大影響,疫情過后畜禽產品供給可能普遍出現短缺,疊加非洲豬瘟的影響,畜禽產品價格將大概率出現較大增長并在全年較長時間內保持高位運行,這也將驅動疫情后及下半年乳制品價格的增長。

圖7 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產量變
從國際市場看,乳制品價格、生鮮乳價格與奶飼比都還處于較高位置,奶牛養殖的盈利性總體上較好。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全球全脂奶粉(WMP)平均價格已處于近5 年的歷史高點(圖7)。根據全球乳制品交易平臺(GDT)數據,全脂奶粉價格也處于近5 年的高位。自2019年初開始,全球奶業主產國和地區的生鮮乳生產進入恢復性增長通道,但截至2019年底增幅依然不是很大。從趨勢判斷,2020年上半年隨著奶業主產國和地區的產出增長速度進一步上升,全球乳制品價格可能進入新一輪的周期性下降通道。但是,因為這輪周期調整過程中產出波動相對平滑,整體價格水平不會出現很大幅度的快速下降。另外由于國內外價格差距已大幅縮小,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導致的國內市場價格下降的外部壓力不會很大。
2020年,由于疫情后國內市場偏緊、國際市場寬松,乳制品進口量將可能有較大增長。2019年,雖然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持續走高,但是因為國內乳制品消費需求的強勁增長,國內原料奶生產的增長速度未能跟上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所以進口總量出現較大增長。2020年,乳制品消費需求還將繼續增長,尤其是畜產品供求普遍趨緊、畜產品價格普遍高位運行將成為乳制品需求增長的驅動因素,如果產出增長速度低于需求增長速度,缺口部分將由進口來滿足。隨著國內奶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完善和國內奶業品牌競爭力的提升,消費者對國內乳制品質量的信心和對國內乳制品的偏好都將繼續提升,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將更多體現為對國內生產的拉動。各種多元化、特色化、本地化消費需求的增長也會更多通過拉動國內生產來滿足。但是,除了供需的結構性缺口,2020年還有兩方面因素可能導致進口量的進一步增長:一是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進入下行通道后,國際市場價格下降對于進口將有一定刺激作用;二是根據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國可能較大幅度增加來自美國的乳制品進口量。
中國奶業面對疫情期間的發展困難,重點在于保護生產能力,確保疫情過后產能能夠迅速恢復和提升。從長遠來看,中國奶業需要繼續提升產業素質、加快產業升級,并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應盡快完善牧場與奶牛登記制度,構建全覆蓋的登記體系,做到每個牧場與每頭奶牛都有統一的身份標識。完善登記既是為了摸清奶牛養殖業的家底,更是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有效加強疫病防控、持續促進奶牛品種改良、更好地提供生產服務、及時跟蹤產業發展動態的基礎,也是完善奶牛養殖業管理的體制機制和實現精準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其次,加快奶牛養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專業化育種服務、獸醫服務、生鮮乳質量檢測服務等,同時將專業化服務與產業數據的收集、整合、分析與應用相結合,實現育種服務與生產性能測定(DHI)數據分析應用的緊密整合、獸醫服務與疫病防控體系的緊密整合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可以解決家庭牧場與中小規模牧場專業人力資本不足問題,也是家庭牧場所需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有利于專業知識積累、技術進步與先進技術應用,促進奶牛養殖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從實踐來看,這也是荷蘭、以色列等國家奶業發展的重要經驗。
從國際經驗看,各國奶牛養殖業普遍以家庭牧場為主。堅持家庭經營是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國家反復強調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同時也在近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等重要文件中多次強調發展包括家庭農場在內的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2019年9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與農業農村部等11 個部門和單位又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當前,在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戶大量退出、規模化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家庭牧場在中國的發展打了問號,但結果主要取決于是否有適宜的制度保障與支撐條件。
促進奶牛養殖家庭牧場發展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前置條件:一是確保原料奶質量安全;二是確保糞污能得到有效處理,實現環境可持續。在質量安全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奶業質量管理體系,既要完善生鮮乳質量標準,也要構建與家庭牧場發展相適應的第三方檢測制度及收儲運服務體系等。在糞污處理與環境治理方面要多管齊下,一是繼續促進種養結合,實現糞污就近就地合理還田;二是加強研發,為家庭牧場提供經濟適用的糞污處理技術與解決方案;三是按循環經濟理念,促進上下游產業集聚,實現糞污的集中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家庭牧場發展還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首先就要改變其弱勢分配地位,構建有利于保障家庭牧場合理經濟利益的奶業產業鏈收益分配格局。如何改變奶業產業鏈的不合理利益分配格局是鞏固中國奶業產業基礎、實現奶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和挑戰。其中的關鍵還是提升奶農組織化水平,發揮奶農組織在原料奶價格形成中的作用,通過建立集體談判制度提升奶農整體議價能力,通過減少無序競爭、過度競爭對市場波動的放大作用,讓奶農更多分享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增值收益。
奶農發展乳制品加工,一方面有利于培育鮮奶消費需求,有利于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差異化、個性化乳制品的需求,進而促進乳制品消費方式與消費結構的轉變;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奶農在奶業產業鏈中的分配地位和在奶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近年,依托鮮奶吧、觀光牧場等生鮮乳就地就近加工、消費的新業態、新模式得到很快發展,這是奶農辦加工與奶業產加銷一體化最基礎的形態。2018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提出要“密切養殖加工利益聯結”“支持有條件的養殖場(戶)建設加工廠”。2018年11月,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對奶農發展乳制品加工的重點方向與政策支持做了更詳細的闡述。以上來自基層的奶農辦加工的積極探索與國家政策導向與政策支持的完善都在推動著中國奶業的轉型升級。
同時要看到,確保乳制品質量安全是奶農辦加工的紅線,甚至是牽動整個奶業產業的紅線。在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依然脆弱的情況下,任何的質量安全事件對整個奶業發展的影響都可能是顛覆性的。因此,《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也特別強調了奶農發展乳制品加工是要“在嚴格執行生產許可、食品安全標準等法律法規標準,確保乳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為此,首先要從質量安全的角度嚴格奶農辦加工的準入條件、質量標準與審核把關;其次要按照奶農辦加工的各類業態模式構建覆蓋生產、加工與消費全產業鏈及所有關鍵環節的質量檢測與監管體系,堅決杜絕任何質量不達標的原料奶進入加工與消費環節;再次,強化退出機制,任何從事加工的牧場出現違規行為或暴露出風險隱患都必須堅決撤銷或暫停相關加工許可,倒逼從事加工的牧場更加標準化的發展,真正成為產業升級的引領者、中國奶業品質與安全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