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杉野屋,落日氣清。脫巾獨步,時聞鳥聲。
鴻雁不來,之子遠行。所思不遠,若為平生。
海風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語,大河前橫。
《二十四詩品》的詩學與詩歌的雙重身份,為解讀其藝術美提供了眾多的方式,而"沉著"一品,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品辭。在確定"沉著"一品的意義的同時,其蘊含的人境相合、氣韻生動的空間藝術美也得到了彰顯,其具有三大空間系統:脫巾獨步的空間,所思不遠的空間,大河前橫的空間,這三個迥異而又層層推進的空間系統也成功造就了"沉著"一品所需要的意韻美,同時,三個空間系統又在一個氣韻生動的生命體的引領下,構造了"沉著"這樣一種妙處飛揚的空間范式,這種空間范式為《二十四詩品》解說提供了方便。《二十四詩品·沉著》的意象蘊涵著“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是“動”與“靜”的完美結合。司空圖正是“立象以盡意”而對唐詩之一重要風格作了精確的總結。此外,“沉著”意象與佛教也不無關系
這首詩主要描繪了綠林中深藏著樸陋的小屋,一抹斜暉余照更顯得天朗氣清,詩人脫去頭巾,瀟灑獨步,時時聽到鳥的鳴聲,書信不來,親人遠行,我想念的游子并不遙遠,好像依然相處互慰平生,海風吹送著碧云,明月掩映著沙洲,這時作者能寫出佳句,就會顯現出那沉著的妙境。
前四句是從精神狀態上描寫了詩人的居住環境和行為舉止,點燃了沉著之人的胸襟懷抱;中間四句是從心理和感情上對詩人內心狀態的描寫;最后四句是從動態和靜態出發描寫自然景象。二十四詩品中沈著一品意在深沉厚重,氣韻優雅。沉言其不符,著言其不游。得沉著之韻,必痛快,必凝重,實實在在,爽爽快快,此品言頓挫的美感。沉著和曠達相似,但又不同,沉著更主要的是沉潛,深沉闊達和潛氣內轉之意。
黃公望,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本姓陸,名堅,漢族,平江常熟人氏,后過繼永嘉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后入“全真教”又叫大癡道人。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決》,詮釋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碧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而中國山水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流,更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黃公望作為"元四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富春山居圖》"經營位置"巧妙,采用長卷式構圖,疏密虛實,起承轉合之間極富靈性的灑脫,完美地體現了"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富春山居圖》實現了在繪畫構圖中的轉變與突破,不拘泥于前人固有的繪畫法則和規律,而這種構圖方式也給后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筆墨道路,在"道"中悟自然,在自然中畫自己。有“書中之右軍、畫中之蘭亭”的富春山居圖是采取長卷式構圖,山水畫特點鮮明,采用游離透視法的觀察方法,形式起伏和空間有序,手卷末端部分大量披麻皴得運用,山峰上除了有圓滑平順的紋理,還有涼澤點苔;在畫面內容上,生動逼真的描繪了富春江兩岸的景色,畫中峰巒曠野,叢林村舍,漁舟小橋,雄渾蒼茫,盡顯沈著之意,以畫面中所描寫的樹木,山來體現其季節在時間上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在用筆用墨上,披麻皴的運用,筆墨所創造的空間結構,隱含了無往不復的宇宙節奏,蘊含著深沉、沈著的生命韻律。《富春山居圖》國畫的筆墨別具一格,虛中見實,跟西畫大為不同。從富春山腳所見的遠景作起點,然后山中,山前,山后,最后又回到山下,以遠處的連綿的小山完結。
《富春山居圖》創作的時代背景,元代畫家創作心態:“疏于教化”而重在強調自娛自樂,寄情。重視主觀意趣和筆墨風格的表現,詩、書、畫進一步滲透結合,以提倡以遺貌求神,以簡遺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意興的抒發,追求畫面的空靈、留白。黃公望少年時期就博學多才,在23歲時得到賞識,開始了他的仕途夢想,后因上司張閭平貪污被連累入獄,從此斷了仕途的念想,在50歲時加入了全真教,開始了忘情暢游天下山水的生活,在他83歲時,完成了《富春山居圖》傳世名作。
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條件:扎實的生活基礎;晚年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個人的主觀情感表達和宣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富春山居圖》描繪了一種煙波飄渺的意境,包含了不同時間的景象變化,蘊藏著回環往復的哲學思想,這幅畫同時也影射了黃公望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繪畫最重要的就是筆墨運用和詩畫意境,黃公望的美學思想對后世的繪畫風格影響頗深,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對進一步研究元代山水畫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十四詩品》以四言詩的形式探討了中國古典詩歌中二十四種不同形態的風格之美。其中的《沉著》品從人物行動及周圍環境的描寫中表達出一種深沉執著的思念之情,并且闡述了這種情感在詩中的表達技巧。《沉著》繼承了貫穿《二十四詩品》超越世俗的傾向,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最終指向的是屬于現實人生的思念之情。對世俗的超越和對人間情感的執著相互交織,形成了《沉著》品獨特的風貌。
參考文獻:
[1]李悅.結合《富春山居圖》淺談披麻皴得藝術特色[J].明日風尚.2018
[2]松古.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J].書與畫.2018
[3]呂杭.淺談長卷畫中舞臺美術藝術形式——以《富春山居圖》[J].藝術家.2019
[4]王穎尉.品讀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J].戲劇之家.2016
[5]司空圖著.二十四詩品[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11
作者簡介:楊琳琳(1995.08—)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