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玨 夏佳 金康俊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受到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舞蹈類的公共藝術教育也逐漸在市民群眾的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比重,其相關的普及項目相繼涌現,且受到廣大市民群眾的喜愛和高度參與。
關鍵詞:上海市 ;舞蹈藝術公共教育 ;趨勢探析
一、選題依據:
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中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進一步闡明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推動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促進文化藝術事業全面復興繁榮的重要階段。2016 年發布的《上海市“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列入文化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2018 年發布《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的計劃(2018-2025)》,其中, “在全國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該規劃目標之一。由此可見, 公共文化服務是新時期社會和諧與發展的重要內容。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針對非專業人群,通過舞蹈作為媒介,通過諸如講座、課程、比賽、觀摩、組織團體、提供平臺等手段,目的是培養公眾的審美能力、知識、挖掘大腦潛力和創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種教育手段;即非專業舞蹈藝術教育。
二、現狀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舞蹈類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 重要內容之一,政府投入逐年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要求逐漸提升。其受眾越來越廣,新的舞蹈公共藝術教育項目 不斷涌現,不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項目相繼淘汰。在這個快速發展的 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政府對公藝術教育投入,及相關組織與 管理形式與受眾層次匹配度問題;相關人才的產出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公共藝術教育信息、數據的廣度和深度不足,導致公眾對公共藝術教 育項目的知曉度較低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共藝術概念在我國正式被提出并使用,學者對公共藝術教育領域的關注也在這一時期才逐漸增多,人們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認識逐漸加深。盡管如此,公共藝術教育所具備的民主思想其實在中國早就已經出現,我們甚至可以追溯到孫中山建立的“三民主義”時期。九十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公共藝術實踐機遇的不斷增加對公共藝術教育在中國的理論研究也在提升,涵蓋公共藝術教育基本概念、功能、類型、歷史、形式等大量研究浮出水面, 這些研究不僅繁多而且也較系統、深入,為本課題上海公共藝術教育發展趨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支撐和一定的理論依據。
三、國內外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正處于發展的基礎階段,一般通過博物館、美術館、文化站等途徑進行普及,但是政府舉措對劇院的公共藝術教育影響較輕微。隨著不斷的推進,中國的公共藝術教育無論是在規模形式上還是影響力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如“高校藝術”等活動。政府機構領導下的藝術團和其他政府部門扶持的優秀地方藝術團體的發展都生機勃勃,大量出色的藝術推廣活動已經開展。2016 年, 國務院頒布的“博物館條例”使博物館的公共藝術教育功能上升到了法律層面。總的來說,公共藝術教育,與蓬勃發展的兒童藝術啟蒙教育和高校專業藝術教育相比,仍要進行不斷的努力和完善,其過度主體化、教育人才匱乏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改進。
目前國內公共藝術教育的實際操作仍舊存在發展不平衡、能力不足和效益低下等問題,各個機構在此類項目上的狀況也不容樂觀。例如國家大劇院等藝術機構已經開始積極探索公共藝術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成立了藝術普及教育部門,并在社會教育層面承擔起培養公共藝術教育參與者和提高參與者藝術欣賞水平的責任。然而,在經濟發達城市以外的許多城市和地區,特別是在經濟欠發展以及藝術事業較為落后的地區,此類藝術機構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達到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
龐海芍在《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及實現途徑》一文中指出:“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藝術教育對于陶冶人的情操, 豐富人的精神活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繁仁在《審美教育:使 人成為“人”的教育》中提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生活的藝術家,教會我們用一種審美的態度去看待自然、社會和我們的人生;在《關于美育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思考》中提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高校的第四大任務,美育要充分發揮其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在借鑒傳承文化傳統的同時,創造新的文化元素。
總而言之,公共藝術教育仍然需要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摸索需求中前行,不斷地完善和提升,找到更符合群眾需求的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向何處去[N].中國教育報,201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