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逢源
摘 要:博物館作為歷史文物展覽的公共服務場所,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現代社會文明文化建設中充當著不可取代的文化普及作用,則對于博物館管理者來說,如何在現代新文化背景下,拓展社會教育方式、提升服務工作質量,是未來提升公眾文化價值認識的重要基礎任務之一。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服務工作
前言
本文將以博物館文物文化為主要內容,從社會教育宣傳與服務工作兩方面展現,推動博物館文物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并利用現代宣傳模式與技術,優化與創新文化宣傳方式,增加跟多基礎性、人性化的服務工作種類,實現將中國歷史文化真正普及到群眾生活中,提升我國文化的軟實力水平。
一、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方式
1.廣告宣傳
廣告宣傳模式是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方式中最為普通和基礎宣傳方式,雖不及后幾種宣傳方式的趣味性和實時性,但廣告宣傳所涉及到的范圍卻是最廣泛的,且不會受到城市宣傳技術的影響,從而在商場、地鐵、公交等各個同居民生活息息相處的位置進行博物館社會教育開展,讓民眾與青少年能夠在各個休息空余時間,通過這些獨特與精美的廣告圖片,形成片段性的記憶,實現對于博物館中各個展品歷史的了解與認知,強化自身對于國家歷史、地域文化的敬重。
2.傳統媒體宣傳
傳統媒體宣傳是指利用報紙、雜志以及電視臺等新聞途徑進行宣傳,雖然在宣傳范圍上,其同廣告宣傳范圍一般一致,但是不同的是,傳統媒體自身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數據,更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通過強化博物館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合作力度,以不同博物館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基礎,拓展不同的教育普及欄目,利用充滿故事性的方式向群眾與青少年,還原不同博物館中每一項展品的歷史與獨特,既能夠提升傳統媒體中對于博物館的介紹深度,又能夠讓博物館教育工作在公眾之間順利展開。
3.新媒體宣傳
新媒體技術產生既是傳統媒體技術的升級,也是博物館宣傳途徑拓展,原有的媒體宣傳更多是單向性的教育宣傳,利用新媒體技術便能夠很好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在在各個新媒體宣傳平臺上,建立官方的博物館教育宣傳途徑,定期發布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內容,拓展民眾接文物知識的途徑,并同時在這些宣傳信息下,開布相應的實時互動平臺,讓大眾積極參與到歷史文物教育宣傳中,表達自身對于歷史文物的喜愛與井蓋,同時也能夠讓宣傳人員明確宣傳方案中的不足,進一步推進博物館教育宣傳活動的開展。
4.數字化技術宣傳
數字化技術宣傳最大優勢是打破地域性帶來的博物館教育限制。博物館人員會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對于博物館內部每一項展品的基礎數據、圖像外觀進行采集,并在主運行系統中將采集的數據與圖片相應建立獨立檔案,最后形成博物館專屬的電子博物館。在這種方式下,民眾不需要特意到博物館中,也能以二維或者三維的視角觀看到博物館中各項展品,再配合上相關的視頻、動畫、信息以及講解,增加教育宣傳多樣性與趣味性的同時,又提升了博物館宣傳教育的質量與效率,從而激發人們對于歷史文明與文物的學習興趣。
二、博物館開展服務工作的主要方法
1.基礎陳列講解服務
很多人雖然想要了解文物歷史,但是自身歷史基礎不足,對于枯燥、繁瑣的文物信息更是無法細讀,進而阻擋了很多人對于文物文化宣傳的意識,而通過增加基礎陳列講解讀物,由專業管理人員引導大眾從博物館歷史到朝代歷史、從陳列文物到幕后故事,以生動形象、圖文結合的方式,甚至是同仿真樣品的接觸與感受,全面方面對博物館文物歷史進行了解與學習,并同時還可以邀請專業學者進或者觀眾行同臺互動,通過這種互動性交流,既能夠帶動整體活躍的氛圍,又讓群眾在潛意識中強化了對于博物館歷史深度的認識程度,形成更加深刻性、全面性的文化學習記憶;但是要注意對觀看人流量的控制,依據不同的被降解人數選擇不同陳列講解方式,在不影響陳列講解的質量效果同時,保障博物館內的秩序與環境,避免對博物館文物造成損壞。
2.提供旅游休閑服務
博物館作為眾多旅游地區的標志景點,每年所接待的游客人群數量也是不斷增加,為了保障游客們不只是留下文物照片,強化對于文物歷史的學習與了解,則博物館管理人員要提供相應的旅游休閑服務。首先,樹立正確的旅游服務態度,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旅游者自身對于博物館文化的需求與期待出發,提供合理的服務的內容,讓旅游者擁有良好的旅游體驗和美好的文物學習經驗;其次,增加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包括休息室、學習室以及一些特殊性的活動室,以滿足不同旅游人群的觀賞需求與緊急需求,維護博物館內部運行秩序的同時,給予旅游者優質的觀賞學習體驗;最后,提升工作人員專業能力,定期進行文物知識與基礎素養培訓,以更好地態度與能力去滿足不同旅游人群、不同國界人權對于中國文化歷史的學習需求,實現國外內博物館文化教育的進一步推廣。
3.社區文化服務
社區文化服務作為社會教育宣傳的基礎服務,其能夠深入到基層群眾生活中,因此,博物館宣傳人員應當重視社區服務的開展。積極同社區管理人員進行合作,積極開展文物歷史進社區等各類線下互動活動,建立不同人群的體驗室、學習室,以及定期性、小眾性的特色文化展覽,讓居民能夠不出家園便能夠觀賞到各類文物美景、學習到文物歷史,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需求同時,還能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需求,特別是對于那些處于技術落后、地區偏遠的地區來說,因為限制地理環境,則這些社區文化服務、文化學習平臺以及文物展覽活動,便是居民與文物文化最近的距離,進而實現對于博物館文化教育的普及與發展。
三、總結
綜上所述,現有的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途徑與服務工作內容,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博物館宣傳管理理念的限制,更多地認識拓展社會教育途徑、優化服務工作,對于博物館文物歷史文化推廣的重要性。故而在未來博物館文化提升與工作發展中,宣傳管理人員需要更加明確團隊能力不足、宣傳方式限制等問題,結合實際大眾對于博物館文化宣傳的期待與需求,逐步推動各類宣傳方式的有機融合,從多方面提升社會教育宣傳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小紅.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與服務工作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187-189.
[2]張靜.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與服務工作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