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蔚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黃河》作為鋼琴協奏曲中的著名篇章之一,越來越多研究學者對其展開了理論分析和實踐探究。從藝術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上看,其蘊含的內容、情感因素和時代精神等,都通過鋼琴演奏技法來傳達,作為我國為特定歷史時期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需要在曲譜構成和演奏形式等方面加以研究,使其在實際演奏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藝術張力。
《黃河》在國內外的文獻研究中所涉及的專題較多,在分類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既書刊專著類和論文研究類[1]。
書刊轉專著類文獻以《黃河》協奏曲的樂譜居多,其中存在不同出版商之間的差異,常見的版本有人民音樂出版社再版本總譜,以及《鋼琴協奏曲(黃河)兩架鋼琴》版本,屬于書刊專著類的樂譜型研究文獻。除了樂譜型研究文獻以外,還包括藝術評論型的研究文獻,該類型文獻主要針對藝術形式的表現張力、內涵及形式等內容實施研究與評價,對于該類型的書刊專著的解讀與研究中需要進行甄別。
論文研究類再進一步分類上可分為:發展歷程研究性文獻、歷史背景型研究文獻以及演奏形式研究型文獻[2]。發展歷程型文獻如牛春雨發表的《試論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歷程》、郝俊杰發表的《中國鋼琴作品的發展歷程及民族風格素描》、張怡發表的《西方鋼琴知識體系的解構與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發展探究—評〈鋼琴音樂的多維度研究〉》、申婷婷發表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與民族化特征——評〈中西方鋼琴音樂文化發展研究〉》以及謝麗莎發表的《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研究的里程碑—評〈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等文獻資料。
歷史背景型的文獻研究主要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出發,考察鋼琴曲表達的作品含義、內容以及風格特征等[3]。比如:蒲方發表的《有關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史料述評》、袁波瀟發表的《民族鋼琴獨奏曲〈百鳥朝鳳〉淺析》、華茂發表的《鋼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探究》、張婧發表的《新世紀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民族特征—以“圣卡羅”杯中國鋼琴新作品征集活動為視角》以及儲望華發表的《〈黃河〉鋼琴協秦曲是怎樣誕生的?》。
演奏形式類的研究型資料主要通過鋼琴演奏技法的研究,同時對鋼琴協奏曲的結構設置、內容含義以及演奏情緒等實施分析和探究。該類型包括:李東靜發表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鋼琴曲〈彩云追月〉藝術特征和演奏技巧分析》、王潔慧發表的《春舞之樂,民族之聲—鋼琴曲〈春舞〉之音樂與演奏技巧初探》、童薇發表的《京劇聲腔與鋼琴藝術的完美結合—張朝先生鋼琴曲〈皮黃〉的音樂特征及其演奏》、張云良發表的《高平鋼琴作品〈遙遠的聲音〉的創作技法及其演奏》以及趙瑾發表的《鋼琴延伸技術的認識和演奏方法——以葛甘孺的鋼琴作品〈古樂〉為例》。
通過上述文獻資料的舉例可以看出我國大體的文獻研究情況,即主要集中在賞析、技法研究階段以及教學應用階段等[4]。隨著鋼琴藝術的發展與推進,現階段的藝術研究逐漸傾向于多版本鋼琴曲的藝術比較、改編研究以及風格創新等方向上。對于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缺少全面和系統的鋼琴曲創作研究。蒲方發表的《有關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史料述評》在內容上結合了《黃河》協奏曲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以及當時鋼琴藝術的表演風格等,較為全面向讀者展示了《黃河》鋼琴協奏曲創作的時代環境和藝術特點等,屬于重要的研究資料。
《黃河》協奏曲作為人民戰爭時期激昂、鼓舞人民士氣的鋼琴協奏曲,該部作品在因數表現力上體現了革命英雄自強不屈、意志堅定的品格[5]。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下,除了作品內容能夠較好展現時代精神以外,主要還通過各種演奏技法使協奏曲得到深層次的藝術表現張力,如快速演奏技巧和跳躍演奏技巧的應用等,使鋼琴協奏曲在演奏形式上體現出情緒的激烈變動。
快速演奏技術主要在音階和八度和弦等曲譜部分中應用,《黃河》第一、第四樂章的演奏技法需要提升手指觸鍵的敏捷性,同時將手腕作為活動中心,而手掌作為支撐點來實施樂譜彈奏。在音階式演奏技術中,《黃河》協奏曲在部分章節中需要雙手上下行音型的快速轉化,通過此種演奏形式使鋼琴曲具備緊促、情緒起伏等效果。如圖一和圖二所示:
該部分演奏的難點在于手指之間需要確保平滑性和力度平衡[6]。若在實際演奏中拇指轉位出現戳鍵、聲音失衡以及抖動等情況,將在較大程度上影響鋼琴曲的演奏質量。對此,在演奏形式上需要協調拇指、手臂和手腕等一系列動作的配合,確保拇指間隔3到4個演奏音的過程中調整手臂和手腕等新姿勢,避免出現拇指縱向活動,而盡量保持斜向移動,確保拇指、手腕和手臂等動作在轉動中能夠相互協調,使演奏發音趨于平滑且無雜音。

圖二
《黃河》協奏曲在八度的應用上包含多種思想內容,需要演奏者在實際演奏中重視八度變化的差別,進而能夠通過不同聲音效果展示曲譜內容。在八度的演奏上需注意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的運動,肘關節作為活動軸心演奏八度存在笨重、動作協調性差的情況;將肩關節作為演奏的活動軸心,則在動作反饋上落后與肘關節;而腕關節作為活動的軸心則能夠較為靈敏進行八度演奏。這一類采用了雙手八度的快速跑動技法進行演奏,通過快速、緊湊的演奏形式,突出協奏曲中的贊揚革命英雄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演奏速度上逐漸加快,初始彈奏需保持八度的音量強度,除了加大腕力還應協調手腕、手臂等部位的用力協調。
《黃河》協奏曲中涉及和弦左右手交替演奏技法的應用,在炫技興起的演奏環境下,該種演奏方式也逐漸應用至曲譜中。在左右手快速交互彈奏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音色失衡,觸鍵間隔不一等情況,需要在正式演奏前以“慢速、中速、慢速”的形式逐漸加快演奏速度。在演奏姿勢上重視手臂和手腕的協調運動,快速交互演奏中需要控制手腕的細微運動,因樂曲分解和弦部分需要通過快速交替演奏的形式營造黃河奔流、氣勢磅礴的音樂氛圍,對于演奏者的上肢協調具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實際彈奏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協調性,適當調高手腕高度,在雙手交替和觸鍵上,確保手指挺立、手腕富有韌性,從而確保琴聲更加飽滿、圓潤和層次分明。這一類的分解和弦彈奏與和弦彈奏較為緊密,該彈奏過程中主要與手指部分相關。手指在和弦彈奏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手腕和手臂協調性,使手腕在位置變化上能夠準確掌握琴鍵位置,貼鍵彈奏的過程中需要控制手指懸空高度,在拇指轉位上保持琴聲的協調性,該過程中需要協調手腕、手肘和手臂三部分,從而使和弦彈奏在聲音層次、圓潤程度等方面上具備更好效果。
跳進式八度演奏技巧分析。《黃河》協奏曲在跳躍演奏技術的應用上主要集中在八度和和弦部分。跳躍演奏在形式上可當作是和弦技巧的另一種方式應用。跳躍演奏的幅度主要受到手掌伸展比例影響,在反復實施跳躍演奏時需要通過手掌完成多種演奏動作,導致演奏動作的自動化較為困難,其難點主要集中在八度以及和弦跳躍演奏的部分,手指在該過程中若改變姿勢則影響跳躍演奏的速度。該樂曲這一類片段在演奏過程中需要事先調整好手指位置,使小臂避免幅度較大的動作變更,使該演奏動作的運動弧線滿足音準確定的需求。跳躍演奏的特點具有聲音干脆、分辨性強和層次感明顯等,只有保證聲音表達符合協奏曲的思想內涵,才可在一定程度上使《黃河》演奏效果實現震撼人心的程度。跳進式和弦演奏技術在實際演奏過程中需要調整好手指在對應和弦位置的深淺度,使手指在和弦轉移的過程中更好轉化和聲音處理,由此形成較為均衡的音響管理,在實施演奏跳躍時的手指、手腕與手臂動作需要協調和控制精準。在和弦變換的過程中需要為下一個和弦動作做好準備,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和弦的變化形式。
《黃河》在演奏技術上主要涉及音階變化、八度以及和弦的跳躍演奏等形式,需要在演奏肢體上加強協調,同時注重演奏技法的運用,由此才可在一定程度使《黃河》協奏曲的演奏過程具有感情飽滿、音色分明、層次感強以及情緒感染力強等特點。我國在當前階段的鋼琴藝術研究中,其相關文獻資料還主要集中于賞析和評價階段,在鋼琴演奏藝術持續發展的背景下還需要加強演奏技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