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霖 (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延慶旱船是北京郊區延慶縣民間花會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以在陸地模擬水上行船為主要表演方式,是當地老百姓智慧的結晶。具元代《隆慶志》記載:“元宵節用席為巨棚,張燈置會,供神之物極奢麗放焰火必三日而始罷。”燈,為燈場;會,為花會。由此可推斷,延慶旱船作為花會的重要藝術形式,在明代就已盛行。當地藝術工作者在對延慶縣的旱船藝術進行調研后,得知流傳于香營鄉白河堡村的九曲黃河燈燈會起源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因而,關于延慶旱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形式。
延慶旱船存在于當地的民俗活動中,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融合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民間故事的藝術特征,具有較高的欣賞性和自娛性。其中,舞蹈藝術在延慶旱船的藝術特征中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
延慶旱船的舞蹈風格以“快、穩、漂、轉”為主,展現了當地人熱情、大氣的性格特點。旱船的表演需“兼具南北”,也就是說舞蹈動作既要展現出北方的粗獷豪放,又要表現出江南水鄉的細膩溫柔。如在表現細膩溫柔的風格時,表演者需控制腳下步伐的力度,以輕若鴻羽的步態展現出水平如鏡,劃船行舟之態;表現粗獷豪放的風格時,表演者則表現出行船至江心,遇風浪而涌舟、轉舟等驚險場景。延慶旱船的這一風格特征與當地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延慶地區在古代有著重要的軍事防御作用,也是歷代王朝南北文化交流之地,這里的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有著執著、堅韌、樂觀的性格和大氣的風格,使得南北藝術文化在這里得到融合、發展,促就了延慶旱船舞蹈藝術的風格特征的形成。
延慶旱船的舞蹈場面極為熱鬧壯觀,其優美大氣的藝術風格,細膩精湛的舞蹈技術,在我國的民間藝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延慶旱船主要以《白蛇傳》的故事為題材,主要人物有許仙、白娘子、小青和船夫,前三者主要彩船內表演,船夫則在彩船外表演。在表演中每個人物都有程式化的舞蹈動作,每個人物的動作各具特點,展現了鮮明的人物性格。
船夫的舞蹈是整個舞蹈的亮點。船夫手握船槳,在表演時做出單飛腳、立星星、三點地、蝎子爬、挺尸翻身、鬼推磨、雙飛腳、隨船蹦等多種高難度舞蹈動作。船夫的表演空間不受局限,因此動作的風格較為粗狂、大氣,有勞動者的風格。在行當屬性上,船夫通常表現的是武生,因此在舞蹈動作中既要有勞動者的形象,又要展現武生的技術技巧。在表演中,船夫與許仙、白娘子還有很多配合的舞蹈動作,如:倒掛金鉤、豎過船、引船等,結合正反葫蘆、螺絲轉、大漩渦等舞蹈調度的變化,整個表演可謂精彩絕倫,美不勝收。
許仙、小青、白娘子的舞蹈表演由于是在船內,在空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人物表現以豐富的舞蹈調度和舞蹈步伐為主。許仙、小青和白娘子三人表現的是江南才子佳人的人物形象,在舞蹈步伐的表現上均已細膩溫柔為主,如:圓場步(向前)、碎步(向后)、橫步(向旁)等。這些動作的運用可以很好的展現西湖水面泛舟的柔和與靜謐。當需要人物表現激烈的故事情節時(如水漫金山),演員就運用豐富的舞蹈調度來完成,如:打場子、跑盤腸、跑八字、跑激流研磨、跑斗法海、海上行船、順風倒船、單雙船穿插擺動等。
由上述可見,延慶旱船的舞蹈動作特征具有一定的戲曲元素,如:圓場步、碎步等;舞蹈人物也具有行當屬性,如:許仙、白娘子;在技術技巧上具有民間藝人的特征,如:蝎子爬、挺尸翻身、鬼推磨等。這些特征充分展現了延慶旱船的地域性、民族性,這也是延慶旱船手當地百姓喜愛的重要因素。
延慶旱船的舞蹈道具是一只只工藝復雜、精美絕倫的彩船和船槳。彩船造型獨特,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由船頂、船柱和船坐三部分構成。船頂根據古建筑的風格制作,前為半圓形,后為三角形,飛檐翹拱,細瓦高脊,頂尖雕刻這栩栩如生的龍頭,四腳的拱頭各懸掛一個彩色繡球,檐下四周繃糊細密白紗緞,前后或彩繪“滄海日出”,或彩繪“二龍戲球”,其余部分以《白蛇傳》故事中的各個元素為彩繪圖案,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船坐以白布做船圍,船圍上彩繪與水相關的圖案,或“騰龍巨浪”,或“金魚荷花”,船身呈鏤空狀,演員在船身中間,以兩根布緞將船挎在肩上表演;延慶旱船的另一舞蹈道具是船槳,主要由表演船夫的演員運用。船槳看似簡單,沒有彩船吸引眼球,但演員們卻可以以高超的舞蹈技藝將船槳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其驚艷程度絲毫不亞于彩船。
“民間藝術的存在極其歷史,是有價值可尋的。”[1]“要想保護傳承、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應該弄明白它有什么重要價值,以增強我們對其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對其保護、傳承、研究的重視程度,并加大保護力度。”[2]延慶旱船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在當地世代傳承,早已成為當地百姓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娛方式,其傳承價值是不可忽視的。
首先,是承襲傳統。在延慶旱船的藝術形式中保留這大量當地的傳統民俗特征。例如,延慶旱船主要在延慶縣的傳統民俗活動——延慶花會中進行表演,其表演內容也傳統民間故事《白蛇傳》為主,表演形式、套路一直承襲著傳統藝術。
其次,是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不斷進步,延慶旱船也在不斷發展。早年延慶旱船只是在傳統節日、民間社火走會時進行表演;到了清代,便有一些民間藝人自己或幾人,或十多人組成小班子,走街串巷,趕廟會、跑碼頭,養家糊口;至20世紀20年代,京劇將跑旱船搬上舞臺,創作了《蕩湖船》,曾風靡一時;到了現在,延慶旱船的藝術形式慢慢走出延慶縣,不再僅僅局限于民俗活動中,更不再局限于延慶縣,而是走上了全國性的舞臺。2005年,延慶旱船入選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并多次受邀參加國家級大型文化活動。
就總體而言,延慶旱船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表演形式傳統。延慶旱船的表演一直延用傳統套路。人物均帶有行當屬性,舞蹈動作具有明顯的民間舞蹈特征,音樂以傳統的以嗩吶、笙、大鼓、大镲、小镲、大鐃、小鐃為主要的伴奏樂器。曲牌喜慶熱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其次,是舞蹈調度豐富。延慶旱船在舞蹈調度上十分將就,不同的表演方式,有不同的舞蹈動作和調度,共計幾十種,這些調度是舞蹈動作更為精彩、生動,極大的提高了延慶旱船的觀賞性。
再次,是舞姿優美。延慶旱船的舞姿變化紛呈,具有融合、大氣之美。船夫粗曠大氣的動作體現出勞動人民不畏艱險,勇于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北方人的特征;白娘子、許仙的動作則體現出江南才子佳人的細膩情感和溫和的性格,具有南方人的特征。整個藝術展現出的是一種包容、一種和諧之美。
延慶旱船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家族傳承、村內傳承、師徒傳承等傳統方式。
延慶旱船盛行于民間,是老百姓喜愛的民間藝術,但由于多種原因,其傳承現狀并不樂觀。民間組織大量減少,除少量政府扶持的旱船對以外,民間自發組織的旱船對不足三個。而且由于經費問題,這些民間旱船隊修理彩船、購買服裝缺乏經費,經常不能正常演出。
延慶旱船的舞蹈技術是很具特色的,一些高難度的技術技巧在表演時很受歡迎。但這些技術也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打磨、實踐,而大部分的旱船隊缺乏此類人才,于是,便將表演的技巧不斷簡化;同時,由于保存不當,音樂伴奏中的傳統曲牌大量散失,使延慶旱船的藝術價值受到嚴重的損失。
由上述可見,延慶旱船的傳承面臨這極為尷尬的窘境,需要及時采取搶救措施,否則,這種優秀的民間藝術將會隨著歷史的腳印慢慢消失,這也是許多老藝人擔憂的事。
延慶旱船是我國民間藝術中一顆瑰麗的寶石,是世世代代延慶人守護的地方文化,是當地百姓精神世界的寄托和支柱,如何有效的、持續地傳承延慶旱船,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發揮政府的行政作用。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是物,而作為非物質的民間文化的保護對象首先是人,是擁有非物質的民間文化遺產寶貴知識和精湛技藝的承載著和傳承者,只有保護好他們和他們的傳承機制,才有可能把寶貴遺產從人亡歌息、人亡藝絕的瀕危絕境中搶救回來。[3]可見,對于民間藝術傳承人的保護是保護工作的重點所在。在保護過程中,政府法人行政力量尤為重要。政府可以給與多方面的支持。可以在經濟上予以支持,在經濟上鼓勵傳承人,給他們一個衣食無憂的生存環境,讓他們可以一心一意的專研技藝。
其次,利用專業院團進行傳承。鼓勵地方專業院團培養傳承人,并對延慶旱船進行藝術創新,擴大受眾面,是更多人認識并喜愛延慶旱船。如,將年輕演員作為培養對象,請傳承人為他們授課,是這門技藝能夠保持其高超的技術技巧;請專業的編導為延慶旱船進行加工、創造,是延慶旱船的舞臺更加廣闊。
再次,運用學校教育進行傳承。當前很多地方院校都將本地的民間文化請進課堂,利用選修課、講座等方式為學生傳輸民間文化知識。延慶旱船也可以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了解、喜愛這門藝術,為延慶旱船培養更多的觀眾和愛好者。
延慶旱船源自民間,植根于民間,生長于民間。其藝術形式中蘊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藝術文化和歷史文化,是當地社會重要的民間資源,需要政府、社會、群眾齊心協力,共同承擔起保護與傳承的責任,使其藝術特征得以更好的發展。